APP下载

全球能源资源版图变化趋势及启示

2021-06-05刘建国朱跃中

当代石油石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煤炭油气天然气

刘建国,朱跃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38)

1 全球能源资源版图变化趋势

近年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清洁能源、非常规油气开采、分布式能源为代表的能源生产领域的科技进步,以高效化、低碳化、智能化、电气化为特征的能源消费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及储能技术的交互融合,正在引发全球能源供需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推动了能源领域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全球能源资源版图和供应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化石能源方面,由于新的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大规模开发页岩油气、深海油气和北极油气等成为可能,全球油气储量和产量均将进一步增加,近中期油气仍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主体作用。而美国凭借着页岩油气产量的大幅增加,将成为与中东、俄罗斯并重的油气出口国。与此同时,由于煤炭需求不振,其产量或将持续下降。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储能使用成本的降低,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中占比将持续增加。

1)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仍较为集中,但主要供应地从“OPEC+俄罗斯”两极向“美国–沙特–俄罗斯”三足鼎立转变

全球石油储量分布极不平均,其中约一半位于中东地区,而OPEC国家石油储量超过全球总储量的70%。近中期,石油仍将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品种,但随着节油技术以及替代燃料的发展,石油需求增速放缓,全球石油产量也将保持低速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19–2030年全球石油产量年均增速为0.5%,2030–2040年则降至0.1%。受益于致密油的大规模开发,未来美国石油产量将进一步增长,当前由“OPEC+俄罗斯”两极主导的石油供应格局将向“美国–沙特–俄罗斯”大三角转变。IEA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美国、沙特、俄罗斯3国石油产量在全球占比将增长到45%以上,此后美国、俄罗斯石油产量占比有所下降,但3国合计占比仍为43%。从贸易流向看,未来一段时期,亚洲石油进口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欧洲石油进口则缓慢下降,全球石油市场将形成从以北美、中东、俄罗斯–中亚、西非、南美为主的产油区,流向亚洲和欧洲的贸易格局。IEA对沙特、美国、俄罗斯石油产量占比的预测见表1。

表1 沙特、美国、俄罗斯石油产量占比预测 %

2)天然气在绿色低碳发展中被寄予厚望,供应呈现“两国主导、多点开花”的局面

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以及勘探开发技术进步,推动全球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IEA预测,2019–2030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为1.1%,而2030–2040年增速提高至1.2%,其中页岩气产量在全球天然气总产量中占比持续增加,将从2019年的18%增至2040年的24%。美国、卡塔尔和伊朗3个国家是近中期全球天然气产量增加量的主要贡献国,BP预测这3国天然气产量增量将超过全球增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国增量占比超过1/4。未来一段时期,美国在全球天然气供应格局中的地位将逐步增强,并逐渐形成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要供应国,中国、伊朗、卡塔尔、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国多点开花的局面。且随着天然气液化技术发展以及相关设施的加速建设,液化天然气(LNG)将超过管道天然气成为全球天然气贸易的主要方式。当前北美、欧洲、亚洲相对独立的天然气市场,也将向由北美、澳大利亚、俄罗斯、中东、非洲流向亚洲、欧洲和中南美洲的较为统一的天然气贸易格局演变。

3)全球煤炭储量丰富,但煤炭产量将持续下降

全球煤炭储量丰富,BP统计数据显示,按2019年煤炭产量,当前全球探明煤炭储量可以持续开采超过130年。虽然储量丰富,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提升空气质量,主要经济体均选择了控制煤炭消费的低碳政策,全球煤炭需求增速降低带动产量增速放缓,2011–2019年全球煤炭产量年均增速仅为0.3%,显著低于2000–2010年年均4.7%的增速。其中发达国家煤炭产量已经出现大幅下降,2019年OECD国家煤炭产量比2008年下降了1/4。IEA预测,全球煤炭产量在2019年已经达到峰值,2019–2030年煤炭产量年均将减少1.1%。近中期煤炭需求仍将增长的印度和东南亚等国,以及煤炭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蒙古国煤炭产量将持续增长,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煤炭产量将不断下降。全球煤炭贸易将主要从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国、印度尼西亚流向日本、韩国、印度以及除印度尼西亚外其他东南亚国家。

4)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共识,可再生能源正在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球可再生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但由于各国资源禀赋、能源政策取向以及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呈现出中国、欧盟、美国3个国家引领的特点。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及产业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加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致行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伴随储能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先天不足将被弥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成本将普遍低于化石能源。IEA预计,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增长到40%左右。届时,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也将较为均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多为就地消纳,但随着区域电网以及跨区域电网的建设,未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也有望实现全球流动。

2 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启示

全球能源供应持续增加使得对能源供应短缺的担心大大降低,但能源资源版图的剧烈调整也使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能源技术、能源市场以及能源理念的变化,推动全球能源资源朝着绿色、低碳、多元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启示我们,常规情况下,我国能源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我国能源安全风险犹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大势,我国要大力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及其相关产业转型步伐。

1)油气供应相对宽松但博弈持续,我国能源安全风险犹存

由于全球油气产量的持续增加,叠加新冠疫情后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国际油气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或将长期持续。同时,考虑到相对于传统原油从勘探到开采至少3年的周期而言,页岩油则仅需要半年左右,使得页岩油气企业可以快速对市场波动作出反应,因此,国际油价大概率将围绕40美元/桶的页岩油企业的成本震荡。但是,也要看到,占世界原油产量40%以上的美、沙、俄3国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随着美国能源出口能力的增加,开始谋求“全球能源主导权”,不仅对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态度逐渐强硬,而且试图通过增强与欧洲油气领域贸易合作,挤压俄罗斯在欧洲的空间。俄罗斯则不希望因减产而缩减在欧洲及全球的市场份额,使美国渔翁得利。希望通过维持低油价对美油气、金融等行业造成冲击,实施有效反制。而沙特在2017年提出“2030愿景”,试图摆脱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但由于国际石油市场表现疲软,石油收入减少限制了国内改革步伐,甚至导致国内不稳定因素增加。当前全球石油需求下降的现实及未来需求达峰的预期,迫使沙特更趋向于尽早将国内石油储量开采变现。未来3国围绕石油市场博弈或将日趋激烈,加之能源地缘的不稳定因素,全球能源市场仍存在短期剧烈震荡的风险,我国能源安全风险犹存。

2)新能源领域竞争或将更趋激烈,我国应坚定可再生能源转型之路

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未来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特别是近期为了减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而支持新能源发展将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而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未来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一方面,各国将在风电、光伏、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标准以及管理规范等方面展开竞争。另一方面,由于风机、光伏板、电池等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上游领域的钴、锂等关键矿产资源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能源地缘博弈的争夺点。从近期看,受此次疫情影响,逆全球化程度将加深,新能源产业领域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欧美等国或将打造“以我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引发新能源产业更为激烈的竞争,也要求我国坚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政策不动摇。

3)全球煤炭行业黄昏降至,我国煤炭及相关行业亟需加快转型

伴随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速,煤炭利用场景将大为减少,导致煤炭投资与需求持续下降。实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已经呈现下降态势。据BP统计数据,2010–2019年美国煤炭消费量下降了46%,欧盟下降了26%。由于全球退煤政策潮流以及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竞争力增强,煤炭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且受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影响,2020年全球电煤和工业用煤需求将出现一定下降。IEA预测,即使没有新的控煤政策颁布,全球煤炭需求也很难回到疫情前水平,预计2040年煤炭占总需求比重在工业革命后首次低于20%。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下,煤电在全球电力中的比重将从2019年的37%降到2030年的15%。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较大,且煤炭及其相关产业规模较大,在全球低碳发展大趋势下,亟需加快去煤化进程。

3 对“十四五”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在全球能源资源版图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应顺势而为,“十四五”期间,在国内加大重点领域能源科技创新及应用推广支持力度,抢占新能源产业高地;强化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推动化石能源尽早达峰并持续下降。在对外合作中,一方面,抓住全球能源供应宽松的局面,优化油气合作布局,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主动调整;另一方面,主动转型,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区域能源绿色发展。

1)加大重点领域能源科技创新及应用推广,占领新能源产业高地

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大趋势下,我国应顺势而为,以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提出为契机,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大规模发展。一是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风电、光伏、核电、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和相互匹配,破除限制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我国市场大、起步早的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二是加强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加大电动汽车、无人驾驶与5G网络、共享经济与大数据、智慧物流与智能配送、储能与智慧电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深度融合并示范推广,占领未来能源领域竞争高地。三是强化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碳中和等领域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技术转让。

2)完善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引导化石能源消费尽早达峰并持续下降

虽然全球能源供应宽松的局面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但我国仍要坚持对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管理,积极引导化石能源消费尽早达峰并持续下降,防止出现路径锁定。一是加快推动去煤化进程。近期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主体责任,严控煤炭消费反弹;近中期优先开发可再生能源电力,逐步退出落后煤电机组。二是推动石油消费尽早达峰。统筹推进能源、交通和汽车发展转型,促进交通燃料替代;推动石化行业绿色减量升级发展,严控炼化产能盲目扩张,避免石化用油过快增长。三是降低天然气消费增速。推动天然气优质优用,着力发挥清洁替代和灵活电源的优势,慎重大规模推行农村“煤改气”,避免未来由于碳约束不断强化出现需求大起大落。

3)优化油气合作布局,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在国内石油消费达到峰值之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很有可能再净增0.5亿~1.0亿吨,天然气进口量将有可能超过2 000亿立方米,甚至更高。在全球能源市场持续宽松背景下,应统筹国内国外市场,优化油气合作布局。一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放缓国内石油资源开采,降低高成本区块产能,逐步退出老旧油田、高成本油田。二是进一步提升油气进口多源化水平,强化与俄、沙两国的双边油气贸易合作,同时加强与美国对接,适当增加自美国油气进口量。三是增强油气战略及应急储备能力,完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抓住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契机,提升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整体水平,补齐能源储备短板。

4)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区域能源转型

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背景下,我国应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企业增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效提升等领域国际合作。一是广泛开展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领域合作。加强同东南亚国家在风电、光伏、水电等领域合作,强化同中亚–俄罗斯地区在能效提升领域合作,拓展与发达国家第三方合作。二是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能源可及性目标,向非洲、东南亚等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推介和援建低碳及可再生能源项目。三是主动加强对外宣传,通过组织国际研讨会、发布能源国际合作白皮书,宣传我国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节能增效、支持民生发展,以及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努力及取得成就。

猜你喜欢

煤炭油气天然气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