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PLI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2021-06-05陈志锐

华夏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椎间节段椎间盘

陈志锐

(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广东 佛山 528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退行性改变、遗传、损伤、感染等危险因素作用,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联合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腰椎间盘的窦椎神经及神经根所出现的综合征。患者多表现腰痛、下肢疼痛、腰椎侧凸、马尾神经症状等[1]。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为保守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方采用手术治疗。PLIF术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椎间融合及钉、棒固定,维持腰椎间盘的稳定结构,但传统的PLIF术易增加腰椎邻近节段的应力,引发不良事件[2]。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了改良PLIF术,不仅可保留PLC,还可保留病变节段的部分棘突,从而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探讨保留PLC的改良PLIF术式治疗LDH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20例 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38~86岁,平均(69.1±9.4)岁。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1~84岁,平均(68.5±10.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标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3]中关于 LDH的诊断标准,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感觉异常,且异常区域与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符;进行特殊直腿抬高等试验,显示为阳性,腱反射较腱侧减弱,肌力下降;MRI或CT检验证实。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 LDH相关诊断标准;②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存在神经根压迫,经MRI或CT证实;③临床症状、体征与受累节段神经的影像学显示区域相符;④经保守治疗后,无明显效果;⑤患者对本研究术式的适应证、危险性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术式存在禁忌证;②既往有腰椎疾病或手术史;③合并脊柱侧弯,腰椎肿瘤,陈旧性骨折等腰部相关疾病,以及呼吸衰竭,肝、肾功能障碍等危重疾病;④病变累及2个节段;⑤依从性差或精神异常。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PLIF术式:引导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全麻注射,起效后在C型臂透视下对手术节段进行确认及标记,于4-5腰椎间隙行长3~4 cm的切口,潜行剥离皮肤、皮下组织,充分暴露深筋膜;于棘突旁做一纵向2 cm切口,钝性分离双侧椎旁肌,适当扩张,连接光源,充分暴露4腰椎椎板、双侧关节突,并以“人字嵴”定位确认并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切除双侧半椎板进行开窗减压,根据建立的根骨道,切除病变受压组织,切断3-4腰椎节段、4-5腰椎节段之间棘上、间韧带,行全椎板扩大减压;彻底清理椎间隙后,置入椎间融合器,钉、棒加压固定,C型臂透视下确认深度、方向、位置均适宜后,冲洗、止血、置入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2.2 观察组 实施保留PLC的改良PLIF术式:准备工作、切口入路以及钉、棒内固定、清理椎间隙等同对照组;不同点在于保留PLC,在进行开窗减压时,切断4-5腰椎节段之间棘上、间韧带后,保留1/2的第4腰椎下棘突、关节突及1/2的第4腰椎椎板下关节突。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关节疼痛进行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重度疼痛,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1.3.2 功能障碍 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关节功能障碍进行评估,量表主要从疼痛、生活自理、行走等10个维度综合评估功能障碍程度,以5级评分进行计算,转化为标准百分制,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3.3 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良事件包括邻近节段退变(ASD)、椎间体不融合、僵硬疼痛等。ASD的评估标准是与术前X线片比较,出现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下降或移位>3 mm,间隙动态角度>5°;椎间不融合是通过X线片、CT对融合节段进行判断,融合节段出现椎间隙吸收或植骨下沉等融合异常现象。

1.3.4 疗效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状况,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评估。治愈:经过治疗,未出现ASD等不良事件,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等相关症状基本消失;好转:上述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出现好转,患者仍存在轻微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无效:未出现好转,甚至出现加重。治疗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疼痛与功能障碍

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的VAS、OD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分,

2.2 术后不良事件

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1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良事件比较(n,%)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9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LDH属于成年人多发性疾病,其发病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年龄导致椎间盘弹性下降)、机械应力损伤(脊柱过度负荷)、免疫炎症、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等因素导致,患者有明显的疼痛、功能受限等特征,若不及时采取治疗将会导致功能永久性丧失[5-7]。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轻微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及缓解,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效果不佳,需采用手术进行根治,纠正神经损害,恢复关节功能。PLIF属于传统椎间融合术式,通过实施全椎板切除、椎管扩大,置入椎弓根螺钉和椎间融合器达到治疗目的;但在进行椎管减压时,实行全椎板减压,切除整个棘突、棘上、间韧带,破坏了整个脊柱的后方张力带结构及稳定性,引发ASD、椎间体不融合等不良事件发生,需要进行第2次手术[8]。对于椎间盘手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保持脊柱稳定性是手术治疗的重点,其中后方韧带复合体的保留是脊柱稳定性的关键。保留PLC是将病变段的部分棘突进行保留,为棘上、间韧带提供了有利着力点,可术中对相关棘上、间韧带进行原位缝合,确保邻近节段复合结构的完整性,增加脊柱的稳定性[9]。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的VAS、ODI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传统PLIF实施全椎板术后出现较大的死腔、血肿等因素形成瘢痕,导致神经根与硬脊膜受到牵拉,表现出明显的疼痛、无力、麻木现象。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传统PLIF手术未保留PLC,进行椎间融合后,后方张力将会重新分布,出现失衡状态,引起ASD[10]。改良PLIF术治疗的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保留PLC可有效防止脊柱活动时过度移位,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增强抗弯强度;而切除PLC将会降低胸腰椎的牵引作用,从而导致腰椎失稳,手术失败的风险较高[11]。

综上所述,PLIF术保留PLC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能较好地维持腰椎关节稳定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椎间节段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