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中小学德育聚焦爱国主义教育

2021-06-04周晓霞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校园

周晓霞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也是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近年来,有些国家将德育聚焦在愛国主义教育,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丰富德育教材内容,使其富有时代性。其中,日本在德育方面的探索与经验,可以为我国德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打开新视角。

日本德育历史及现状

自1872年《学制令》颁布以来,日本学校教育逐渐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为扭转这种局面,日本于1880年颁布《改正教育令》,将过去一直位于末位的“修身”科置于首位,彰显对德育的重视。1958年,为强化德育,日本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设置了“道德的时间”一课,但其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进入21世纪,为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等暴力事件,“道德学科化”逐渐被提上日程。2015年3月,文部科学省发布修订《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部分内容的省令以及修订《学习指导要领》部分内容的告示,其中将《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中的“道德的时间”改为“特别的学科:道德”。根据这些政策,小学自2018年新学期、中学自2019年新学期起全面实行德育学科化,即以“道德”取代过去的“道德的时间”,这也意味着,“道德”正式升格,与国语、数学等学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要求学校必须使用文部科学省审定的道德教科书,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道德”科目进行评价。

日本德育的实施特点

涵育学生道德性,培养道德实践力。根据日本中小学德育相关规定,学生应按照《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中的根本精神,思考自身生活态度,在进行主体判断后采取行动,以此涵育道德性。同时,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力等。

提升民族自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教育。2006年,日本对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进行了修订,将“爱国心”教育加入条文。在2015年修订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和《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皆提出“爱国”等内容,各年级教材皆充实了历史人物和名人轶事,强化国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和价值取向。

拓展教学途径,丰富评价方式。从教学途径来看,根据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德育并不仅仅依靠每周1小时的课程来完成,而是与各科以及学校其他教育活动连接起来。如通过课外活动、修学旅行、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道德实践力,并将过去以借助道德读物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思考、讨论的教学方式。从评价方式来看,日本所采用的是记录式的评价方法,并且要求教师在评价中避免主观性,不能作出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的相对评价。

日本德育的启示

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统一使用部编教材,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德育的重视。日本德育中也有值得我国参考的内容。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道德建设中,现代性价值精神和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是两个重要的发展维度。利用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道德教育,是树立公民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日本为例,随着道德科目的正式确立,各年级教材中强调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内容较之过去有了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爱国心”教育还与传统文化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如在《小学道德》五年级教材中,通过介绍日本大鼓、大米等主题,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相关历史,增强学生乡土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依靠德育应对校园欺凌等问题。当前,校园欺凌等暴力事件频发,引起各国广泛关注。如何以德育化解校园暴力事件,成为各国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方面,日本中小学德育实践中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日本中小学道德科目正式确立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2011年发生在滋贺县大津市的一起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自杀的事件。因此,在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和道德科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防止校园欺凌、保证学生安全的内容。

关注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通性。与前一点关联,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从生命教育入手。德育与生命教育的互相融通,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尤为突出。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考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还注重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日本《大家的道德》小学阶段教材中遍布“生命的宝贵”“感动、敬畏之念”等生命教育内容。

摘编: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8日第9版

网址:http://www.jyb.cn/rmtzgjyb/ 202104/t20210408_494230.html(2021年4月22日)

(编辑 耿明月)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校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