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几十年构筑“绿色长城”
2021-06-04
英国路透社6月3日文章,原题:中国农民抵御沙漠——一棵树接一棵树在戈壁滩边缘的沙丘上,78岁的农民王天昌(音)种了一上午的树苗。正午烈日炎炎,他从棚子里拿出一把三弦琴,开始弹奏。
王是持续了几十年的中国国家“开荒”项目的老兵。几十年来,植树一直是中国环保工作的核心。中国力图将边境的荒芜沙漠和沼泽地变成农田,使首都北京免受来自戈壁沙漠的沙尘侵袭。戈壁沙漠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从蒙古国延伸到中国西北部,几乎每年春天都会使北京蒙上一层沙尘。
王家人每年带领一车车的年轻志愿者从甘肃省会兰州进入沙漠,种植和灌溉新栽种的树木和灌木。他们的艰苦工作受到宣传,成为激励其他地区的榜样。
过去4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即俗称“绿色长城”的植树计划,已经帮助中国将森林总覆盖率从1949年的不到10%提高到如今占总面积的近1/4。
但在偏远的西北部,植树不仅为了实现国家的育林目标或保护北京。偏远地区的农地关系到民生,每一棵树、灌木和草都很重要,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导致温度上升,水供应更加吃紧的情况下。
“森林越是扩大,越是侵蚀沙地,对我们就越有利,”王的儿子、53岁的王银吉(音)说。在一辆满载水箱并悬挂国旗的破旧吉普车(如图)上,王家人一直在起伏的沙丘上栽种带刺的“花棒”。这种开花灌木即使在恶劣的沙漠条件下也有80%的成活率,已成为“挡住沙子”工作的关键一环。
1980年,王家在甘肃武威靠近内蒙古的红水村附近的贫瘠土地上定居。从那以来,他们一直在与沙漠化作斗争。
他们的家如今被成片的大黄(植物)和一排排的松树和蓝云杉所包围。20只咩咩叫的山羊被关在附近的一个木栏围场里,防止它们吃掉珍贵的植被。
树木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1999年后,植树速度加快,情况好转了。”王银吉说。他指的是国家主导的植树造林计划。“我们的玉米长得更高了。吹来的沙子被挡住了。”
专家说,多年来,中国的植树造林已变得更加高明,政府受益于几十年的经验,能够动员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效仿王家人植树治沙。但他们说,这场斗争远未结束,气候变化将使北方干旱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恶化。
非营利组织森林管理委员会中国办公室代表马利超(音)说:“他们几代人都生活在类似的条件下,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气候变化是非常新的东西。”
中国计划将森林总覆盖率从去年的23%提高到2025年的24.1%,但森林的不断扩张掩盖了许多潜在的问题。北京大学研究森林的生态保护学者华方圆(音)说:“一些地区的树木存活率较低,也有对地下水枯竭问题的讨论。”
有迹象表明,中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以前,植树通常是通过从飞机上撒下种子,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天气条件。这意味着许多树木未能成活。现在,政府在选择种植的植被种类方面更加谨慎,更倾向于为天然林腾出空间,而不是建人造林。
马利超说,今年3月北京受到沙尘暴袭击并不意味着植树失败,只是表明它不再足以抵消气候变化的影响。▲
(作者戴维·斯坦威,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