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影响下的城市更新方法研究
——以成都市大运村周边区域为例
2021-06-04李波,赵东
李 波, 赵 东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城市因“事件”而被铭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影视音乐盛典、国际会议会展等大事件已成为全球新兴城市在城市角逐中崭露头角,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综合考虑事件的配套设施支撑、城市形象展示以及为新区制造发展IP等因素,承办地会以城市新区作为事件首选地,如深圳大运会。也有部分城市从带动旧城复苏、提升旧城活力的角度,将部分事件功能安排在旧城区域,如巴塞罗那奥运会。
由于旧城地区往往具有老化程度不同的物质空间环境和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自主更新动力不足,多以政府出资进行持续性、常态化的代谢式更新为主,更新的形式主要表现为重要道路两侧建筑空间的风貌整治,更新的时间跨度也一般较长,更新的成效需要持续积累才能得以显现。大事件作为“突变要素”,当其部分功能需要在旧城地区承担时,就要求旧城需具备与事件功能吻合的配套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同时,举办大事件往往需要大量的项目建设内容,单方面投入有限,对各项工作采用时间倒排制度。这就要求在更新工作中需要始终践行“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找准更新重点,以较小的物质代价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1 相关研究综述
由于事件举办场地多选址于城市新区的空间逻辑,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事件影响下城市更新的关注角度多在事件与城市新区发展的关系上。如伦佐·勒卡达内认为大事件本身往往是暂时的,它能激发城市建设,但需要把握事件和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城市获得持续发展的可能性[1]。于世宏认为主题事件是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主题事件将在短时间内起到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2]。
也有部分学者基于事件个案,对事件与旧城更新的宏观逻辑、具体的更新建设方法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渗入的思考。如戴林琳通过对奥运会背景下巴塞罗那的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认为奥运会不仅带来了物质的、有形的城市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空间政策和规划理念的延续[3]。蒙敬杭解析了深圳市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市容环境提升计划,通过实施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交通设施粉刷翻新等五大行动和景观节点绿化改造升级、大运场馆环境美化等五大工程,从地面到空中,立体提升城市市容环境的整体水平[4]。赖寿华、何深静等从广州亚运会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不能仅关注重物质环境改造,而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影响,若没有公众有效参与的协调机制,将导致城市更新多元目标难以实现的问题[5-6]。
总体而言,针对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多集中在新区,较少有针对旧城区域进行全局性、系统性的更新策略研究,其原因在于事件影响下的旧城更新往往属于事件的补偿性建设,以职能切割的形式直接委派到各个部门开展工作,鲜有城市进行整体更新路径的统筹和研究。事实上,旧城区域具备城市发展的特色文化底蕴积淀和有别于城市新区的独特空间肌理,事件与之碰撞融合,可以以更加亲和的角度展示丰富多元的城市情怀。
2 事件影响下城市更新的方法探究
城市更新一般是指对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房屋使用、市政设施、共建配套等全面完善,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全面提升的建设活动。旧城区域具有城市功能不完善、空间品质和建筑风貌较差、交通拥堵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也有前述的文化底蕴和空间肌理优势,在应对事件上可谓是“优劣参半”。如何最大化发挥其优势,规避其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若只偏重一隅,则很难达到系统最优。事件的瞬时性和大流量特征,决定了城市之于事件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和展示。于旧城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和投入下,更新工作的核心目的要是要实现“视线所及最美,参与之处体验最佳”。
2.1 以精细化的资源评估为基础
与传统城市更新的全方位资源评估不同,受事件的强目的性特征影响,更新工作更加关注目标导向的精细化评估。如以需要植入功能的空间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可更新土地资源的识别;以需要重点进行风貌提升的区域为导向,来进行街道空间和建筑群体的梳理;以优化事件支撑和保障系统为导向,来谋划相应的空间改造和临时管控方案。这样,便能以精细的资源评估来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
2.2 以就地利的分区施策为原则
事件参与者一般具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其活动半径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地。因此,以视线可及和步行可达可作为分区划分的基本判断,能够基本实现观感最美、体验最佳的核心目的。视线可及区域的划定主要以事件发生地至高点为观望点,考虑视力水平、遮挡物和能见度等因素,将2 000 m范围内可视区域作为重点区,外部作为协调区。步行可达区域的划定主要以事件发生地为起点,考虑出入口、绕行等因素,将15 min步行可达的街道和公共空间作为重点区,其余可达区域作为协调区。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校核精细化的资源评估和规划发展因素,使城市特色风貌区及重要功能区能与划定的重点区有机衔接,以发挥“事件营城”的最大功效。
对于重点区,需要作为功能和形态集中塑造的区域进行重点建设;对于协调区,其整体功能和形态要与重点区进行整体协调和有机融合,并在现状基础上加以改造,识别出重要的节点进行重点建设。
2.3 以目标导向的分类提升为举措
2.3.1 提升服务和展示功能
由于旧城以生活功能为主,功能均质化、生活化特征明显。事件的介入要求旧城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功能,主要包括事件服务功能需求和城市展示功能需求两个方面。其中,事件服务功能需求又可分解为保障事件的基本功能和服务事件的衍生功能,即在满足临时性居住、酒店、赛训、生活配套和行政保障功能之外,还需要设定一些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空间,以满足事件参与者闲时所需。此外,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事件发生地还需要在具体的场所营造中体现城市文化和大美的城市形象。
2.3.2 提升空间和风貌品质
首先是整体风貌的提升,主要从色彩方面进行统筹,像深圳大运会就对视线所及的旧城区色彩进行了统筹,形成了呼应大运会主题的色彩韵律。色彩的选择要以现有肌理的像素化提取为基础,确定凸显主题的底色、主题色和点缀色的搭配原则,对于重点区和协调区内的重要功能性建筑主体要采用主色调,协调区则应以底色为主,在重要节点处采用点缀色与主题色相呼应。第二是要疏通流量毛细血管,结合步行可达和重要通道展示需求,明确需重点打造的街道线形空间,并通过街道一体化改造的方式来提升街道体验。以流量需求定路权划分,尽量增加慢行空间;以事件主题定街道家具、功能性设施、标识系统、环境艺术,形成呼应场景化的街道氛围;以视线所及最美为目标,确定拆围透绿和增加艺术围墙的区域。此外还需要在旧城区内增加功能性节点,打造区域门户景观和事件符号来营造事件氛围。
2.3.3 提升要素和支撑保障
对于旧城而言,要素保障的最大难题在于交通。要以远期片区谋划的交通体系为基础,以保证事件交通组织需求为目的,以必要的交通设施建设和事件临时管控为手段,实现近远结合、高效经济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事件参与者的各类交通需求和旧城现状交通水平进行评估,从事件交通组织特征出发,明确必要的道路建设和改造,同时提出停车方案和交通临时管制的应急手段(图1)。
图1 事件影响下的城市更新路径
3 成都大运村周边区域城市更新实证探索
2021年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花落成都,将有来自约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及官员参赛。成都将在成都大学内建设大运会运动员村。大运村所在的成都大学位于龙泉驿区十陵片区,紧邻十陵老场镇,周边建设以居住小区、社区底商和仓储批发为主,尚无针对大运会的高能级业态和特色功能。大运村西侧大部分为20世纪末建设的十陵老场镇,以低层和多层的厂区大院为主,建筑质量较差,不能体现成都公园城市的大美形象。
大运村及周边地区作为全球瞩目的“赛会第一站”,将为人们带来重要的“起点印象”,也是展示东道主风采的绝佳窗口,对十陵老场镇的更新工作迫在眉睫(图2)。
图2 大运村周边区域现状交通和建筑质量分析
3.1 明确更新的重点区和协调区
首先,将大运村周边的视线可及和步行可达区域作为基础判断条件,其中视线可及是以大运村内部制高点(成都大学图书馆)为观望点,考虑视力水平和遮挡物等因素,通过视域分析,划定视线可达重点区域,外部作为协调区。步行可达是以大运村宿舍区为起点,以15 min步行可达区域划为重点区,其余为协调区(图3)。
图3 大运村周边区域的视线可及和步行可达分析
此外,综合考虑现状建设情况、土地资源,现状及规划的重要功能区和特色风貌区,形成本次更新的重点区和协调区。针对重点区,进行重点建设。主要措施包括植入服务赛事的核心功能、塑造形态以突出城市形象、融入文化以彰显城市特色。针对协调区,进行改造提升,与重点区所呈现的景观风貌相协调(图4)。
图4 大运村周边区域整体功能分区
3.2 在重点区增加片区服务和展示功能
大运村内可为全球各地的运动员提供居住、赛训、交流、运行等基本服务功能,大运村周边区域主要起到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拓展服务功能和形象展示作用。以大运村为核心划定三个组团,一是提供基本服务功能的大运村本身;二是集中提供文化交流、民俗体验、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的国际文化交流园;三是借助优美自然环境,提供生态休闲、体育锻炼、公园城市展示等功能的大运主题公园。
3.2.1 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园,服务运动员休闲交友需求
在大运村西北侧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园,作为大运村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满足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衍生功能需求。场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历史遗存,对部分建筑质量较好、空间形态较丰富的厂房进行保留和艺术化改造,打造成为时尚潮玩的展演中心。此外,新建文化艺术馆和美食馆,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突出明蜀文化,融入熊猫、诗词、蜀绣、川菜等成都天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展示成都乃至全国灿烂的文化成就。美食馆以川菜、火锅、串串等地方特色餐饮为主,打造以成都美食为主导的万国特色餐饮集群。
3.2.2 建设大运主题公园,展现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大美形态
借鉴深圳、台北、喀山等地大运村周边主题公园的建设经验,大运公园具有以下特征:与大运村步行可达联系紧密的是以运动、青春、活力为主题的体育生态公园,需设置户外运动、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并建设有一定文化性和纪念性的设施(图5、图6)。
图5 国际文化交流园概念布局方案
图6 大运主题公园与周边区域一体化设计
3.3 在协调区提升旧城风貌
3.3.1 开展区域色彩统筹
建筑色彩是城市视觉感知的最直接载体,需要从具象化走向抽象化,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碎片化走向全面化,使城市色彩外部观感更具整体性、有机性和时代性[7]。以大运村周边区域现状实景与大运村规划场景为底,进行色彩识别及主题色彩提取,确定大运村周边区域应以成大红为主题色,白色浅灰为基色,缤纷淡彩为点缀,打造体现青春活力的城市色彩体系,响应“成都,与青春拥抱”的大赛主题。
重点区及协调区内重要功能性建筑以成大红为主色调,辅以浅灰与深灰;协调区视线可及区域和重要通道两侧的建筑在现状白色、浅灰的主色调上,局部采用体现青春、活力的缤纷淡彩,重要节点用成大红点缀(图7)。
图7 大运村周边区域的色彩统筹规划
对于现状场镇的多层建筑,在阳台、窗台、立面构筑物等局部以缤纷淡彩进行点缀。主要手法包括使用搭配协调的色彩进行统一设计,突出韵律和节奏;局部视线焦点重点墙面可进行整体色彩喷涂和设计;立面色彩可灵活设置浅灰主色和缤纷淡彩具体占比等。对于高层建筑,以缤纷淡彩整墙改造的形式对重要视线所及山墙面进行整面着色,并植入一定文化元素,营造归属感。
同时,考虑大运村制高点的视线可及,对可视重点范围内的多层和低层建筑屋顶进行改造。拆除现状颜色突兀、形态各样的屋顶违建;平屋顶绿色生态化改造,并植入文化设计元素;坡屋顶凸出构件和顶面采用缤纷淡彩元素,体现变化感(图8)。
图8 大运村周边区域的屋顶色彩整治范围
3.3.2 改善重要通道风貌
结合步行可达和赛时车行通道分析,整治提升协调区内主要通道的街道景观和街道两侧的建筑风貌,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街道及两侧环境的整体提升(图9)。
图9 大运村周边区域重点提升街道分布
(1)路权匹配:以通行流量评估为基础,对路权进行重新划分,以地面铺装、绿化隔离等方式对现有道路进行稳静化改造,沿路种植季相景观明显的行道树,形成特色林荫道。
AIS的信息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准确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他方可以通过AIS识别我方的信息。另一方面,我方可以通过AIS来识别他方的相关信息。
(2)街道家具:在不影响通行的前提下,沿街应设置公共座椅和休憩节点,鼓励沿街设置商业、文化等临时性设施,形成交流场所,鼓励行人驻留,重要路口配置大运会公共引导标识牌,提升街道活力。
(3)建筑界面:强调墙柱、门框、招牌、橱窗等门面设计的整体性、艺术性;鼓励在门口摆放鲜花、绿植,可考虑设置建筑挑檐、雨棚等遮风避雨设施,提高通行舒适性;鼓励设置展示橱窗、贩卖橱窗,避免大面积实墙与高反光玻璃。
(4)围墙改造:鼓励街道两侧社区拆墙透绿,或设置通透式围墙进行景观改造。景观环境较差的老旧社区围墙可采用实墙并进行艺术涂鸦或其他墙面装饰(图10)。
图10 友谊路改造前后对比
3.3.3 提升门户节点景观
结合片区交通转换节点,打造区域门户景观。一是提升文化性,通过新建雕塑等特色构筑物,融入大运会LOGO或相关宣传标识来强化标识性和门户形象。二是提升公园城市的生态本底,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的搭配,加强高架桥、立交桥等区域的立体绿化。
如针对大运村西侧入口的现状学生商业街节点,首先是对功能进行渐进式更新,逐步清退现有低端业态,引入时尚的新消费业态,打造集餐饮、休闲、娱乐、时尚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化商业街区。其次是改善建筑风貌,通过立面改造、破损墙面修复、增加落地橱窗和装饰构件等方式,全方位优化建筑形态。另外,对中心广场等开敞空间进行营造,结合LED屏幕进行赛事转播、设置旱喷等方式,作为运动员聚会休闲活动的室外场地,营造赛事氛围(图11、图12)。
图11 门户景观节点分布示意
图12 学生商业街改造提升前后对比
3.3.4 低成本美化未建区
北部景观协调区尚未列入近期开发建设用地,在大运会开展期间不考虑运动员进入,应确保其发挥郊野特色的大地景观背景作用。临大运村和国际文化交流园一侧进行公园景观打造,形成优美的景观前景界面。对散布的居住林盘进行整理,景观效果好的林盘进行修缮予以展示,景观风貌较差的林盘采用密叶乔木和灌木进行遮挡,形成良好的绿色背景(图13)。
图13 以自然郊野景观为主的北部区域
3.4 保障赛事交通组织
以远期片区谋划的交通体系为基础,以保证赛事交通组织需求为目的,以必要交通设施建设和赛事临时管控为手段,实现近远结合、高效经济的目标。根据现状道路情况,为保障赛事的顺利开展,新建7条道路,打通3条断头路。形成“5/30”交通圈,即主通道实现5 min从大运村出十陵片区, 30 min从大运村达到大运会主场馆。并提供“1+N”的赛事通道方案,从大运村到达各个场馆保证1条主通道和至少一条备用通道,以应对突发情况。
同时,由于大运村紧邻老场镇,路边停车占用城市道路空间问题严重,为释放主要道路通行能力,在老场镇及周边利用现状空地新建5处停车场,共提供不低于2 100个车位。利用现状空地为运动员、随队官员专用班车建设1处临时停车场,提供370个大巴车位,满足赛事停车需要(图14)。
图14 大运村周边赛时交通组织
4 结束语
大事件对于旧城区基础设施完善、景观风貌提升、片区功能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旧城区蝶变新生的重大机遇。本文以成都大运村周边区域城市更新为例,探索了以视线所及最美、参与之处体验最佳为目标,以精细化的资源评估为基础,以就地利的分区施策为原则,以目标导向的分类提升为举措的旧城精准更新方法,以期能为今后我市大事件背景下的旧城更新提供路径示范参考与技术方法支撑。
(注:本文基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村周边区域提升规划》,项目组成员包括于儒海、李波、刘文豪、赵东、梁明媛。文中图表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