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福建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2021-06-04刘小婧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文/刘小婧(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战略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完善福建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形势与多样化需求,农业科技服务发展已进入一个瓶颈期。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要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实现产业兴旺,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和现代科技服务的发展,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2020 年7 月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在广义上是集农业科研、生产、教育、推广为一体的,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程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和网络系统。武明宇(2020)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体和运行模式角度,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唐春燕(2020)围绕“建链、设站、搭平台”三个方面,对成渝双城经济圈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环节,起着关键战略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引领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福建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现状
福建省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有政府主导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共建开展农业技术共建服务和龙头企业带动服务等模式。
一是积极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动,科技特派员引导和直接参与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效率和效益。经过多年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满足基层不同层次的技术服务需求,提升农村产业升级发展,进一步拓展科技服务领域,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2017 年,福建省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1358名,在全省407 个乡镇开展服务。从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上海、江苏、浙江等机构和地区,创新开展跨省选认科技特派员53 名。2019 年,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达5479 名,其中,个人科技特派员有5164 名,团队科技特派员267名,法人科技特派员48 名,省外科技特派员538 人,科特派服务已覆盖全省所有乡镇。
二是推动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院企合作”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各地的农产品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显现,拓展了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电商)”三产融合示范辐射推广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十三五”期间,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创业基地为载体,着眼县域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环节,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和一批省级科技富民强县示范项目28 项,资助经费2266 万元。各试点县(区)特色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形成建宁莲子、平和蜜柚、连城地瓜、浦城薏米、安溪铁观音、清流鲜切花、上杭生猪、德化陶瓷、永安林业、古田银耳、武夷山岩茶、连江海带、漳浦优势花卉、福安葡萄、沿海渔业、食用菌产业等县域农业特色支柱产业。
三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大全省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积极搭建开发覆盖全省的个性化、移动化和普适化的科技特派员综合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形成“语音、短信、视频、网络、手机”等多方式接入、覆盖“农产品展示、农业知识服务、农业专家系统、病虫害防治与预警、农业气象灾害、农资监管、农产品溯源”等系列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与合作,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创业创新新模式,开发了一批农业技术专业信息服务系统。疫情期间当地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直播网络平台等新兴形式,带动周边小农户,做到疫情防控与生产销售两不误。
四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持续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由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实现了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星创天地形成“科研院所+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园)+星创天地”“龙头企业+星创天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星创天地”4种具有代表性的运作模式。目前,福建省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6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 个,星创天地共78 家,其中国家级星创天地49 家。在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福建省在创新农业科技管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扶贫攻坚等科技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顶层设计、规模化经营、人才激励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这也是“十四五”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存在短板。在顶层设计方面,仍存在农业企业需求信息和高校科研院所信息不对称,技术与生产存在脱节,源头创新和技术供给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技术供给方和推广方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融合,无法发挥协同创新作用。
二是偏远山区规模经营难以开展。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偏少、带动能力不够强、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销路受限等现象。福建山区多偏远,农民老龄化严重,专业合作组织等对周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虽有一些实现贸工农产加销一条龙,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良好推广效应。
三是科技服务人才激励作用有限。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解决农户切身问题,一则出于科学家的情怀,带着责任和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农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二则出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职称晋升评定需要。这些对科技服务人才激励作用有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长远和持续发展存在局限性。
三、“十四五”时期完善福建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要真正打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通道,灵活应对突发情况,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新时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着力提高各类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发挥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的协调、服务职能尤为重要。加强高校院所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各类服务主体之间资源融合,以及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供需对接,进一步扶强壮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示范水平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深入推进新时期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省科技特派员可通过云平台服务的作用,着眼于当地农业发展短板及全产业链需求提供科技资源,推动实现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资源对接中的作用。打造利益共同体激励新机制,科技特派员通过自身的机制优势,以科技人员、农民和企业为主体,以发展利益共同体为核心,通过市场机制重组现代生产要素,全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多种优势资源在农村的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给,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
三是推动农业数字新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深层次改造。福建省数字农业发展进入初步融合阶段,为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提供数据网络服务。探索构建农业科技大数据中心,将农产品生产体系、管理体系、销售体系数字化融合,降低疫情等突发情况对农业的负面影响,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高精度的决策参考。推动小农户参与数字农业培训,充分运用手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连接与带动。
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人才激励政策。进一步支持以技术和成果为纽带,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激发农技推广人员以及科技特派员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到山区提供科技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开发、咨询、推广等有偿服务;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形式,与企业、专业大户、农户等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经济实体,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对其取得的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护,有效地保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是加强财政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持。支持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开展信息、培训、标准认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金融机构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