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实践与对策建议
2021-06-04黄薪萌陈磊王纳伟谷林静程劲高力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文/黄薪萌 陈磊 王纳伟 谷林静 程劲 高力(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现状,从政策制度、组织体系、项目管理、平台搭建、线下服务、宣贯培训等6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并指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不足,从组织管理体系、激励约束机制、质量评价体系、常态化宣传机制、优化服务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
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贺德方,2009、2013)。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优化科技管理流程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支撑。2013年,科技部牵头启动了我国民口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试点,随之相关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熊三炉(2008)、贺德方(2009,2013)、侯人华(2014)等针对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明确了科技报告的概念及特征,总结了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设计了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基本建设框架,提出了我国国家层面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模式与路径。侯人华(2013)则重点对我国科技报告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科技报告政策体系框架的设计思路及其主要构成。曾建勋(2013)研究提出了我国科技报告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主要构成、相关技术标准的功能及主要内容。曾建勋(2014)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基层科技报告体系,设计了基层科技报告体系的框架结构,提出了建设基层科技报告制度体系的基本条件、运行管理机制和主要举措。而张新民(2015)系统回顾了我国科技报告试点工作的总体过程,系统梳理了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与主要举措,总结了试点工作的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同时,近年来,随着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张培锋(2016)、陈洁(2016)、袁清昌(2016)、张肖会(2016)、苗军(1017)、何静(2017)、李从春(2 0 1 7)等结合各省(市)具体省情及工作实际,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省级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相关关键问题,归纳总结了当地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工作实践经验及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省级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与发展思路。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国家及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四川省于2013年率先启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经过8年的持续探索与努力,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进展。但目前尚未见对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相关文献报道,因而本文拟系统梳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归纳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总结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探讨下一步深入推进建设工作的主要建议。
一、国内外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现状
科技报告作为战略性、基础性的科技资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科技报告制度及体系建设。美国1945年颁布了9568号总统令,启动了美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通过各部门的协同推进,形成了AD、NASA、DE、PB四大科技报告,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报告数量最大、内容最全、体系最完善的科技报告管理制度(张爱霞,2007)。英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启动相对较晚,于2002年启动了“访问灰色文献馆藏”项目,其目的是将分散存储在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科技报告集中采集起来,建立起了统一的采集、收藏和利用的科技报告协同合作推进体系。除美国和英国外,日本、德国、法国等其他科技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也建立起了符合本国国情和科技体制的科技报告体系及运营管理制度,并采用受控使用原则面向社会开放和共享利用。
我国于1984年由原国防科工委牵头启动了国防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国防科技报告规范化的管理体系。2013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部牵头启动了我国民口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为保障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从法律法规、宏观政策、管理办法等多个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图1所示)。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已收藏的科技报告总量达到26万余份,点击量达到9900万次。按照科技部的统筹部署,相关部门和省(市)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正全面持续深入推进。目前,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已收藏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交通运输部两个部门的科技报告近13万份,各地方科技报告9万余份,全国各省(市)基本建立了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制度,各省(市)建设的省级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也基本上线运行,基本形成了全国互联互通的科技报告制度体系。
二、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四川省在认真学习国家科技报告建设的相关政策、规范、标准基础上,按照国家科技报告的制度体系与总体框架,以制度规范为保障、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线下服务为支撑、以宣贯培训为抓手,有计划有组织地稳步推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
图1 国家出台的主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政策文件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强化顶层设计。四川省在国家科技报告相关政策框架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章。2015年,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科技报告制度。201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实行科技报告制度,要求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必须提交科技报告,并将科技报告提交、共享情况作为对其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2018年,新修订的《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颁布,从法规层面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科技报告制度,要求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应在结题时提交科技报告;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四川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科技报告具体呈交的相关要求;同时,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印发的《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实行科技报告制度,将科技报告提交作为验收的必备条件,形成了从宏观法规、中观政策、微观管理办法三个层次的科技报告政策体系,为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还制定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好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在国家科技报告标准规范的框架下,建立了四川省科技报告的系列标准规范。
二是构建组织体系,实现协同推进。建立了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项目承担单位组成的四川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组织管理体系。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各处室按照“谁立项,谁管理”的原则,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其科技计划管理流程;科技厅委托信息所负责科技报告线上管理平台建设和线下服务体系构建,具体开展全省科技报告的管理、服务、收藏等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执行科技报告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本单位的科技报告相关工作。
三是嵌入项目管理,推动报告呈交。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坚持“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循序推进”的原则,持续稳步推进。自2014年开始,逐步在科技计划项目中选择部分重大项目开展科技报告呈缴试点。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报告的回溯改写工作,自2014年以来分批对2010年度后立项并已完成验收的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应用基础研究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回溯改写。在前期试点示范、回溯改写、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自2017年起全面将科技报告纳入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在重点研发、重大专项、应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青年科技基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软科学等省级科技计划的管理流程中全面嵌入科技报告,要求各项目负责人及项目承担单位在签订项目任务书时必须明确提交科技报告的类型及数量,在项目验收时必须按任务书要求呈交相应科技报告后方可验收。
四是建设管理平台,开展线上服务。为强化四川省科技报告的线上服务及共享共用,在科技部和中信所的支持下,建设了四川省科技报告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共享服务系统、审核加工系统、呈交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共享服务系统及审核加工系统已稳定运行近7年,收集、审核、收藏了四川省回溯和呈交的省级科技计划科技报告8000余份(四川省科技报告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31日),并与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全面对接,实现了国家与四川省科技报告的交互共享;呈交系统已全面嵌入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报告的统一管理,实现了科研人员的一站式提交。
五是搭建线下体系,推动报告收藏。在大力开展科技报告线上管理服务的同时,也注重线下收藏保存及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了由国家科技报告指导员+省级科技报告指导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组建了一支由指导员、审核员和收藏管理员组成的科技报告管理服务团队,搭建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实体展示中心,设计了科技报告收藏、管理、服务工作流程,并大力挖掘科技报告资源的潜在应用。目前已整理、收藏纸质版科技报告6000余份,装订成册,上架对外服务;向报告撰写人员发放收录证书8000余份;服务来自全省高校、院所、企业的科技报告用户数万人次。
六是开展宣贯培训,树立科技报告意识。为在全省普及科技报告理念及相关知识,营造科技报告氛围,树立科技报告意识,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技报告宣贯培训。编写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工作手册》及《四川省科技报告常见问题手册》等系列培训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讲义。分区域、分领域举办培训会20余场,培训全省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5000余人,增强了科技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科技报告责任意识,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强化了科技报告共享交流和开放服务意识。
三、问题与不足
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已初具成效,但由于科技报告工作创新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面协同、共同推进,目前在相关工作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是部门间、省市间协同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工作推进现状来看,现阶段,尚未建立全省各部门间、省市间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导致科技报告工作的部门间、省市间的协同配合比较欠缺,科技报告相关工作主要在省科技厅系统内开展,其他各行业部门及市(州)对科技报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认识不够深入,未能高度重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尚未建立各自的科技报告制度和服务系统。同时,四川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目前只收录了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科技报告,还没有覆盖四川省财政资金支持的其他科研项目的科技报告,覆盖全省各行业和市(州)的科技报告制度体系尚未形成。
二是科技报告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建立。科技报告作为科研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不仅需要改变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行为,更需要改变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与管理模式。目前,在现行科技报告制度下,科技报告只强调需要强制呈交,还没有规范、明确的科技报告知识产权标识,还未能像专利、论文、著作、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一样得到重视,同时,技术职务晋升、科技奖励申报、相关绩效考核等激励约束机制未能与科技报告工作相关联,未能将科技报告作为相关激励约束的指标,直接影响了科研人员呈交科技报告的责任意识与积极性。
三是科技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四川省目前科技报告呈交的现状来看,完全符合科技报告编撰规则和标准的高质量科技报告数量较少,大部分科技报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致使整体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报告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责任意识不强、撰写能力不足、呈交积极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涉及科技报告的撰写、呈交、审核等各个环节。因此,需要持续性地广泛开展宣贯培训,提高科研工作者与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报告的呈交意识与撰写能力,从而有效提高科技报告呈交质量。
四、对策与建议
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各行业部门、各市(州)协同配合,不断优化完善科技报告相关政策制度、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服务系统等,推动全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一是探索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报告组织管理体系。在前期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以已有的四川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为抓手,探索构建全省科技报告的纵向(市、州)联动和横向(行业部门)协同的推进工作机制,建立由省、行业部门/市(州)、基层科研单位组成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分工、统筹协作,推动科技报告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是探索建立良好的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明确的科技报告激励和承认机制,将科技报告作为科研人员的重要科研产出和参与科研项目的重要凭证,在开展科研机构绩效评估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把科技报告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并适时将科技报告作为科研人员技术职务晋升、科技奖励申报的重要科研成果,以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呈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推动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形成并提交高质量的科技报告。
三是探索构建科技报告的质量评价体系。在《科技报告编制规则》的总体框架下,结合科技报告相关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构建四川省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的质量评价指标、模式与机制,将科技报告呈交情况与质量评价结果同科研人员和个人科研信用相结合,作为科研人员与项目承担单位后期科研项目申报及立项的重要考核依据,从而强化科研人员与科研单位的科技报告呈交责任意识,保障科技报告呈交质量。
四是建立科技报告常态化宣传机制。筛选、整理一批科技报告典型案例,加强宣传,重点突出四川省科技报告工作进展与建设成效,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分区域、分对象开展科技报告宣贯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科技报告常态化宣传体系。
五是持续优化四川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进一步对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持续优化和完善四川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细化报告导航里的各类报告的科技计划类别和技术领域,实现科技报告的多维精确分类,以便使用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科技报告;新增四川省“5+1”现代产业及特色产业专题报告服务功能,精准服务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开发市(州)和行业科技报告提交接口,为建立覆盖全省各行业和市(州)的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提供载体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