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现场急救用折叠式肠外露包扎装置的设计

2021-06-04高自然赵玺龙

医疗卫生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环状纱布肠管

雷 琎,高自然,赵玺龙

(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昆明650032)

0 引言

腹部开放性损伤主要由刀刺、火器及锐器切割腹壁造成[1],常发生在战场、暴力事件、交通伤等情况中,特别是在战时,腹部开放性损伤发生率高达50%[2]。腹部开放性损伤发生时,腹腔开放,肠管出现不同程度外露,并伴有肠壁出血及破裂。外露肠管的坏死、出血及腹腔感染均会严重影响伤者健康,并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3],其病死率为10%~20%[4]。

在现场进行腹部开放性损伤急救时,需要对外露肠管进行紧急处理[5],处理过程包括腹壁创口止血及外露肠管包扎。传统的肠外露包扎措施是将绷带卷成圈,围在脱出肠管的周围,辅助使用消毒治疗碗或就便器材保护肠管[6]。此方法操作烦琐、耗时长,易引起肠壁的二次损伤,并导致感染、出血、坏死等并发症,且传统止血纱布与绷带已无法满足战时创伤急救的需求[7]。为了解决肠外露急救时遇到的问题,刘萍等[8]设计了一种肠外露包扎固定带,解决了肠外露包扎过程中装置位移、操作烦琐及舒适感差等问题,但这种包扎固定带依然不能完全解决烦琐的操作和敷料的大量使用等问题。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更为可靠和便携的现场急救用折叠式肠外露包扎装置,以帮助克服传统急救方法的不足。

1 结构与制作

1.1 结构参数

肠外露包扎装置由碗状主体、贴合部、固定结构和创口保护结构4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测量成年人体腹部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上的参数,设计相应规格产品的尺寸及皮肤接触面弧度。

碗状主体为椭圆柱体,高为9 cm,长轴直径为17.5 cm、短轴直径为10 cm。碗状主体顶部为曲率半径逐渐变小并闭合的半球状罩,半球状罩末端中心安装有提拉环。贴合部为椭圆环,其长轴直径为25 cm、短轴直径为10 cm。碗状主体及贴合部由医用橡胶或硅胶一体成型,以保证装置内侧的光滑。

固定结构由弹力线和弹性固定带组成。弹力线长为18.5 cm,弹性固定带的拉伸范围为51~110 cm,固定扣置于贴合部短轴两端的扣孔内,可与弹性固定带末端小孔连接。

创口保护结构分布于贴合部内侧,包括环状纱布和分布于环状纱布两侧的水凝胶敷贴,环状纱布的宽为2.0 cm,水凝胶敷贴最宽处为1.5 cm。

图1 肠外露包扎装置实物图

1.2 制作

以1∶5的比例构建正平面、侧平面和水平面的草图。使用中望3D软件,按照草图尺寸输入X、Y、Z轴的数据,完成设计图。按照图纸进行模具加工,装置的主体在高温模具下注塑喷射成型。对碗状主体顶部、底部和贴合部的连接处进行预折叠处理,并在碗状主体顶部安装提拉环。于贴合部长轴两端各开设6个固定孔,并在固定孔上连接弹力线和弹性固定带,弹性固定带末端开设小孔;于贴合部短轴两端各开设6个扣孔,并在扣孔上安装固定扣。沿贴合部的短轴端的一侧切开至靠近碗状主体的提拉环3 cm处切割一个切口,切口旁贴上粘贴胶,贴合部内侧贴上1圈环状纱布,环状纱布两侧贴上水凝胶敷贴。最后,将碗状主体顶部按压至碗状主体底部内,使体积减小,呈扁平盘状,并无菌密封包装。

2 使用方法

让患者保持仰卧位或半卧位,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盖住外露的肠管。打开肠外露保护装置的无菌密封包装,取出装置主体,用手提拉提拉环,拉出碗状主体顶部。将碗状主体及贴合部的切口相互交错后,使用粘贴胶封闭切口,使碗状主体定型于合适的大小后用短轴上的固定扣加以固定,最后将碗状主体轻轻扣在肠外露部位。缓慢抬起患者腰部,将弹力线和弹性固定带绕过患者腰部,调节弹性固定带的松紧,直到贴合部的环状纱布和水凝胶敷贴分别与腹部及伤口末端贴合后,将弹性固定带末端与固定扣连接好,保证碗状主体不滑落。

3 应用效果

本装置多次在我院模拟战时医疗训练中使用,包扎及拆卸过程简便而迅速。选取30人使用本装置进行战时模拟包扎训练(实验组),另选取30人使用传统包扎方法进行战时模拟包扎训练(对照组),然后统计2组所用时间。实验组所用时间为(54.875±4.729 8)s,对照组所用时间为(120.875±20.729 8)s,使用本装置进行战时模拟训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方式。此外,碗状主体的大小和固定带的松紧度可根据伤员的伤势进行调节。试用人员普遍反映,装置的舒适度和牢固性均优于传统包扎方法。

4 创新点

在牢固性方面,肠外露包扎装置在贴合部长轴两端对称开设固定孔并连接弹力线和弹性固定带,贴合部短轴两端开设扣孔并安装固定扣,可将碗状主体牢固地固定在腹部,克服了传统包扎过程中因治疗碗的固定面积小使绷带难以整体固定治疗碗,从而不能起到有效包扎作用的缺点,这对于肠外露患者治疗前经历救护车搬运、多科室会诊等过程是极其有利的。

在简便性方面,本装置的碗状主体、贴合部、固定结构和创伤保护结构均为一体化,且碗状主体可以内翻收纳,长轴固定结构可以绕碗状主体短轴打结收纳,收纳后整个装置体积为16.0 cm×13.0 cm×3.5 cm,便于携带。使用时只需将碗状主体拉出,松绑长轴固定结构,并将长轴固定结构绕过患者腰部即可固定,整个操作过程耗时1 min左右,包扎及拆卸简便迅速。

在舒适性方面,装置主体柔软,采用注塑喷射一体成型,碗状主体壁厚均匀、无边毛,内壁光滑,并在贴合部贴附1圈纱布,纱布两侧贴附水凝胶敷贴。一方面避免了纱布和敷料的过量使用;另一方面,水凝胶可吸收创面渗出液,降低感染概率[9]。此外,为了适应伤员体形、伤口大小和外露肠管体积等个体因素,通过碗状主体和贴合部切口的相互交错,并依靠粘贴胶和短轴固定扣的固定,可使碗状主体及贴合部的大小依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整个包扎过程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增加舒适性。

5 结语

肠外露急救包扎常用于腹部外伤的器官外露,高效、安全的包扎装置是预防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而包扎装置的牢固性、操作简便性及安全性是保障后续治疗的基础。传统的肠外露包扎步骤包括外露部位放置敷料、盖上消毒碗和包扎,整个包扎过程会因碗体滑落、感染、出血及患者不适等因素影响后续治疗,而肠外露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10]。本文设计的肠外露包扎装置便于肠外露的包扎固定,在提高牢固性、缩短救治时间及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也便于拆卸观察伤口,特别适合在战时、灾害救援或常规腹部伤肠外露急救包扎时使用。

猜你喜欢

环状纱布肠管
环状RNA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结直肠癌与环状RNA相关性研究进展
生孩子,为什么要塞纱布?
防水的纱布
是雾,不是纱布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三角网格曲面等残留环状刀轨生成算法
C60二取代化合物与环状二卟啉相互作用研究
小纱布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