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投给“机遇”形成资本,否则就变成了成本

2021-06-03高利明

南方周末 2021-06-03
关键词:德鲁克领先分配

高利明

机遇是成果的种子,“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不是别的,正是企业家精神

传统格言说:“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新派主张是:“风来了,猪都能飞”“机会比努力更重要”。

那么究竟是努力重要,还是机会重要? 有没有科学的思考框架?

其实,这个貌似如今才网红的问题,早在六十年前,一代管理学宗师德鲁克老先生已经做出了全面而睿智的剖析。

德鲁克先生是这样开宗明义的:“努力是眼睛向内看,机遇是眼睛向外看”。

毫无疑问,努力能够形成资本,但是在现实活动中,努力更可能是一种成本,并且是一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成本,并且这种成本数量还出乎意料的庞大,通常占到总成本的80%甚至90%。

为什么? 首先是作为成本的努力是自动运行、自动分配的,这些努力会自动分配给许多不受控制的无效事务,这些努力很少会拷问自己:“这份努力能够创造成果吗? 能够对整体的优势和最终的领先做出贡献吗?”翻译成现代黑话,这就是所谓的“熵增”。尤其对于那些全科优秀、希望全面得分的人来说,他们更可能做出了更大的浪费。

其次,每一份努力的背后都有着或明或暗的评分激励体制(经常表现为不服输的劲头),这个评分激励体制进一步加剧了无效的努力和无效的投入,让这些无效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固化、越来越“硬”、占据并争夺更多的宝贵资源——从旁观者看来,他们在努力地把无效的事情做好,而不是找正确的事情去做。

再者,也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无效的努力多数是并不能被常规的复盘和总结所识别的,不仅不能被识别,通常还被进一步加强。这常常是因为过去的成功惯性自动在召唤努力。换言之,人们所处的事业不经意间已经老去,尤其在如今变化如此快速的世界里(即使你是一个生理年龄相当年轻的人,你的事业可能仍然已经老去——请想想互联网世界中发生的那些事),并且更糟糕的是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努力回到过去,而把努力放到回到过去上恐怕是最大的成本浪费。

综合以上,一则努力需要被约束、需要聚焦、需要断舍离,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恰恰相反,必须排出优先级,只把资源和努力分配给最关键的头部任务,因为投入给高优先级任务的努力才有可能变成资本,而分配给低优先级任务的努力则一定会成为成本。二是不要把努力付诸挽救过去恢复以往,因为再好的过去也已经是过去、再美的以往也只是以往,努力作为一种资源,指向以往就只能成为成本,指向将来才能成为资本。

那么机遇呢?“成果在外部”“成果的取得靠挖掘机会”“要创造出成果,资源必须分配给机会”——这是德鲁克先生一再强调的重点。

首先,机遇与成果是一个对子。但有机遇并不默认能取得成果,机遇的指向是要转化成成果。这意味着要抓住机遇就需要将资源向机遇倾斜,并且把机遇转化成某种领先。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机遇转化成某种领先就是在浪费机遇,所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换言之,如果说机遇是原材料,那么领先才是最终的产品。

其次,机遇要求人们放下过去。机遇是明天,从资源的角度看,明天跟昨天甚至今天是一种互斥的资源竞争关系,有限的资源必须也只有分配给明天的机遇,才有可能创造出成果实现领先。

机遇并不罕见,但能抓住机遇的人却不多见。关键在哪里? 在于企业家精神的稀缺性,机遇与企业家精神是另一个对子。抓住机遇需要企业家精神,把自己默认成打工者的人是很难抓住机遇的。所谓企业家精神并非是去当形式上的老板。德鲁克先生指出,今天合格的知识工作者都应当将自己视为企业家,都应当始终以外部机遇为导向,磨炼自己的优势能力,将外部机遇转化为系统性的领先。这意思是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工程化的技能。

总结起来,努力跟机遇既非是一组互斥的对错题,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关系。努力是一项中性的原材料,当它投入给机遇时它形成了资本,当它没有分配给机遇时它就变成了成本,不幸的是,由于机遇的稀疏和庸常的密集,努力通常沉没在了低效无效的成本之中了。而机遇呢,则是成果的种子,尽管它未必能保证结出硕果,但缺少机遇的种子却是肯定无法取得成果的。俗话说,“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不是别的,正是企业家精神。

(作者系经济学者)

猜你喜欢

德鲁克领先分配
到底什么是“坚持初心”
新三板挂牌地区榜:粤京苏浙领先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未来可以预测吗
阅读理解Ⅳ
成功之道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