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和必然要求
2021-06-03申联红
申联红
关键词:太行精神;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太行精神是党领导英雄的太行军民在进行革命实践中,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形成的革命精神,基本内涵是不怕牺牲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万众一心和敢于胜利、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因深深扎根于巍巍太行山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内涵愈加丰富。时值建党百年之际,重新审视并进一步阐扬太行精神,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太行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太行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太行精神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在历史发展中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地结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为太行精神的实践性,所以太行精神又是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彰显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太行精神是党领导太行老区人民群众在取得伟大抗战胜利斗争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
太行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政治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太行精神形成和发展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政治性和群众性。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同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革命最终从胜利走向胜利。因为有了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真正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有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毛泽东同志称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就是无论在全国范围上、群众性上,还是思想政治组织上,要把党建设成为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就是保证政治上的布尔什维克化和群众上的广泛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要不断地密切党群关系,防范化解“脱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危险,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太行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太行精神孕育于太行革命老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其他红色精神一道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太行精神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发展的,是太行人民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中铸就的历史丰碑,所以又是属于世界的,是世界反法西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行精神既具有民族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世界眼光的宏大视野。在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涵养培育包括太行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以其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的文化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就会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以更基础更深层更长远的力量来推动党的建设,从而始终保证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脊梁和时代先锋,保证党始终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
二、太行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现实必然要求
丰富和发展太行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性问题。丰富和发展太行精神,就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围绕“两个大局”,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中,实事求是地传承好弘扬好太行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丰富和发展太行精神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太行精神走到今天,根本在于它的人民性,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性体现了历史性,从根源上讲,太行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既是过去的缔造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山西正在立足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转型升级,长治要在创建省域副中心城市上走得更长更远,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挖掘太行精神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好。
丰富和发展太行精神必须扎根于新时代的改革实践。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作为太行精神发源地的长治肩负着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任务。要凝聚起老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就要在新时代的改革实践中涵养发展太行精神,以顽强的敢为人先的斗志、坚定的百折不挠的信念、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从而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攻坚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壮大,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更应具备科学先进的精神文明,社会越进步就越需要涵养和培育优秀的社会精神。传承弘扬太行精神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发展之要和时代之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0-03
[2]粟实.太行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N].山西日报,2019-07-08(009).
[3]王同昌.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新探索[J].党政研究.2018(3):47-54.
[4]李琳、馬明.勤俭办法建设山区[M].人民出版社,1956:67-68.
(作者单位:中共长治市潞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