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绿色戏 织生态梦
2021-06-03陈泽劲
陈泽劲
行走在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参天大树点缀着干净的公路,青山悠悠、流水潺潺,别致的民居掩映其中,犹如在绿色长廊穿行。
“九里黄河路穿岩,天晴下雨穿草鞋。天晴晒破坡脑顶,下雨剐去半匹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穿岩村水打沙壅,农业生产失衡失调,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的恶劣导致了贫穷。
生态建设破题,荒山种树、退耕还林。穿岩村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在荒山上建造“绿色银行”。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穿岩村发展多元经济,青山绿水出金银。“我们在家带好孙子、守好房子、护好树子,外加挣点票子。”村民曾居武和老伴建了小作坊加工小豆干,一年下来卖豆干的收入不可小觑。
山披绿缎、四季花香,穿岩村“破茧化蝶”,昔日的荒山荒坡成了现在的“山披绿、人致富”的生态样板,绿水青山生金吐银。如今,穿岩村森林覆盖率超过70%,农民人均纯收入连连攀升,已是“全国生态文明村”。这种变化,用村支书王永军的话来说—“现在的穿岩和以前的穿岩,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毕节市,穿岩村的喜人巨变并非个案。唱好绿色大戏,编织生态美梦,是毕节市始终如一的追求。狠抓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毕节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美与共的佳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毕节,穷山恶水,石旮旯里求生存。群众挥刀举斧上山砍树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存怪圈。为改变困苦现状,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接力接续展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30多年来,毕节扭住“生态建设”主题不放松,为荒山荒坡披上绿色“外衣”,换来绿水青山。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毕节奋力写好“绿色”这篇大文章,向绿水青山要发展、要效益、要经济,不断创造绿色财富,绘就“生态富民”的壮美画卷。
时针指向新时代,毕节“经营”绿色、追逐生态梦想的步伐永不停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毕节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实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现代化,奏响林茂、山美、人富的新时代发展进行曲。
厚植绿色:擦亮“金字招牌”
春赏花、夏避暑、秋收稻、冬观雪,在七星关区碧海街道砂锅寨社区的农家小院,一年四季可尽享山峦、村舍、田园、森林交相辉映的美景。砂锅寨社区森林覆盖率达 75.3%,是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砂锅寨社区抓实“国家森林乡村”建设,大力绿化美化村庄,积极发展涉林产业,生态宜居引来一拨拨游客。为提升“颜值”,近年来七星关区累计绿化国土71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初的50.4%提高到2019年的58.02%,年均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扩大绿量,提高绿质,让乡村绿起来、靓起来、美起来。
绿色是毕节市发展的底色和“金字招牌”。为擦亮“金字招牌”,毕节狠抓国土绿化,让广袤的山坡披绿挂翠。
增加國土绿化面积,毕节大力开展“绿色毕节”行动和“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2020年全市预计完成营造林203.55万亩,共有2.4万人通过在线捐款、认种认养、实地植树等多种形式植树,市、县、乡、村义务植树960万株。在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同时,毕节市发展育苗生产企业164家,苗圃面积26302亩,培育了油茶、红叶石楠、柳杉等90余个树种种苗,可生产合格苗木47884万株。
毕节市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石与治穷共赢”的石漠化防治理念,探索出“以花治石”“以果养石”“以药克石”等石漠化治理模式,向“地球癌症”宣战。2012年,毕节市被评为“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2020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61亿元,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19.26平方公里。昔日的荒山秃岭,今日生机盎然,一片片绿色生态植被渐次铺开,有力推动了毕节市“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
为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毕节大力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今年年初,全市2家企事业单位获批2020年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目前,全市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增加到7家。
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储备”金山银山,2018年8月,毕节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周建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等带着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到国家、省相关部门对接汇报项目建设进度,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9年4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了毕节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规模280万亩、总投资242亿元,成为目前全国地市级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标准最高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也是毕节市有史以来造林规模最大、投资额度最大、贷款政策最优的生态建设项目。
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土地流转工作短短两个月,毕节市就完成分户丈量137.94万亩,签订流转合同120.94万亩,创造了土地流转工作的奇迹。目前,全市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获银行授信136.66亿元、到位35.48亿元。
完善机制:护好生态“美景”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成了一名护林员,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我都会戴着红袖套、拿着弯刀到我负责的区域去巡山,守护好这一片林是我的责任,看着林子越长越好,心里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乡兴隆村护林员高从伦说。
近年来,百里杜鹃管理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构建“责任在区、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
“林长制的建立明确了各级林长的责任区域和职责。目前,我乡共有生态护林员109名,辖区内每块林地都有林长、林管员和护林员负责管理,责任层层划分,确保守林有责、守林负责、守林尽责。”沙厂乡党委书记、乡级林长王顺勇介绍。
百里杜鹃管理区全面建立区、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分级设立林长,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分工。全区设立林长制公示牌11块,有生态护林员1395名,森林覆盖率达69%。
为护好生态美景,让巍巍乌蒙绿浪滚滚、青翠欲滴,毕节市构建组织、协作、发展、问效“四个体系”,率先在全省推动林长制改革,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利用率,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毕节市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并由各级相应领导担任,结好“责任链”。目前,全市共设立市级总林长2名、市级林长10名,县级总林长20名、县级林长294名,乡级总林长250名、乡级林长1524名,村级总林长2800名、村级林长7848名。
毕节市建立四级林长林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协作体系,走好“一盘棋”,联动抓好森林保护与发展工作。全市1674.73万亩森林划分给各级林长负责监管,做到“山有头、林有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均有护林员管护。
围绕林业生态保护红线、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公益林面积、湿地面积、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等生态保护内容,毕节市做好各项林业发展规划,启动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解决了保护地规划不合理、空间重叠、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通过主流媒体,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毕节市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督促各级林长和有关单位履职尽责,倒逼林长制落地、落细和落实。今年,全市共开展3次市级林长巡林工作,市级林长和市级责任单位分别到10个县(区)开展巡林工作,县级林长开展巡林1017人次。
“我们积极构建‘部署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林业治理能力和森林自身修复能力,实现天更蓝、山更青、景更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毕节市林业局局长喻祖常说。
立体发展:建造“绿色银行”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从绿色生态中找寻经济效益,毕节市狠抓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建造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生态林业正成为群众的“绿色提款机”。
过去,黔西县绿化乡土地石漠化严重,可谓“石旮旯里刨苞谷”,一亩玉米地忙活一年却仅够糊口,群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治理石漠化,产业生态化。绿化乡不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在石漠化严重的地方种上脆红李等经果林,在土壤肥沃的地方种上高粱等高效作物,同时发展林下种养业,着力打造一条集观光旅游、赏花采摘、优果输出及开办特色“农家乐”于一体的经济长廊,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格局,既要生态效益,又要经济效益。
昔日乱石山,今日花果山。目前,该乡已种植脆红李1.5万亩、高粱5000亩、辣椒4000亩、猕猴桃700亩,确保群众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生态致富路。
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毕节市相继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将全市布局为“西部党参、半夏种植和森林景观利用”“中部天麻种植和森林景观利用”“南部竹荪种植和森林景观利用”“东部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4个分区。同时,起草了《毕节市林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争取省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资金、省级林业改革发展专项补助资金支持。
2013年,毕节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毕节市林业局确定全市51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市级财政安排700万元补贴资金,每个基地分别给予5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項目补助。2019年,七星关区放珠镇森茂林业专业合作社、大方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和威宁自治县哲觉镇兴茂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今年,纳雍、威宁、赫章、七星关和织金5个县(区)申报省级林下经济项目5个,获省级批复并下达支持资金4766万元;组织申报省级林业改革发展专项补助资金项目6个,获取补助项目资金330万元。
依托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全市预计今年种植刺梨50万亩、皂角50万亩、核桃60万亩(提质改良)、油茶5万亩。狠抓林业改革发展,全市深入推进集体林业改革发展工作,激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全市引导经营者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833家,1804.49万亩森林被纳入森林保险。围绕“创百佳林场、带动千户万人”的改革发展思路,七星关区在10个乡镇16个村开展“百佳林场”创建工作。
绿色发展带来满满的收获。2019年,毕节市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省林业局授予毕节市15个“省级森林乡镇”、84个“省级森林村寨”、523户“省级森林人家”称号。今年4月,毕节市林业技术推广站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工作先进团队”称号。据估算,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可达60%,森林面积可达2416万亩,森林蓄积量可达6210万立方米。
“我们将着力规划好‘十四五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抓好工程造林和国储林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助农增收,走出林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有效助力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喻祖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