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03李延陈三平谢钢刘春雷赵志厚谭青山赵晓霞栾新军
李延,陈三平,谢钢,刘春雷,赵志厚,谭青山,赵晓霞,栾新军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西安 710127
一流专业建设是支撑一流本科、一流高校建设的基础[1]。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西北大学化学专业立足西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创新开展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为总抓手,着力改进高质量发展的实绩考核,切实推动本科教育变革,凝聚一流化学专业建设发展“新高实深”的强大合力,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西北大学化学专业始设于1923年,1937年成立化学系,2008年成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化材学院”),1994年7月,西北大学化学系被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学校建立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化学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牌专业;2003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专业获得的省级一等奖以上教学成果汇总见表1。
表1 教学成果奖汇总
1 建设举措
1.1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西北大学化学专业立足西部地区,以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每年招收40名左右本科生。专业以“加强基础、注重融合、突出实践、强化创新、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主线[3],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材建设为根基,以课程建设为统领,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遵循。培养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知识,并注重培育文化自觉、注重培育特色化知识和技能、注重培育实践能力,全面推进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融通,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相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融通,促进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与国际化,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掌握科学研究实验方法,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2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进入新时代,西北大学化材学院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培养培训为重要环节,以高效管理服务为关键支撑,统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院现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杰青”和“长江学者”,3名“优青”,38名省级优秀人才。化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具有鲜明的教学、科研“两手硬”特点。
教师队伍建设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传承、培育、创新教师教育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德为先,学院注重教师的师德培养,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唐宗薰为榜样,全体教师做到自我约束,增强师德意识,自觉做到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形成了厚重的师德文化氛围。二是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余人,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学科发展梯队。三是注重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示范教学,开展教学讲座、讲课比赛等活动;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指导,形成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四是加强科教融合。充分利用国家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发挥专业优势,形成较强的学术生产力和服务支撑力,营造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史启祯先生作为化学教育践行者,他推崇“大道至简”的课堂表达效果,重视“启迪心智”的课程功能体现,提出“个性化”教材建设理念。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史先生以务实创新、敢为人先的为师之魄引领后辈奉献教育事业。1998年,史先生指导重建基础化学课程组。省级教学名师高胜利教授担任课程组组长,退休后返聘为课程组顾问;“三秦学者”王尧宇教授主讲本课程15年之久,任职副校长后,仍积极参加课程组的活动;省级教学名师陈三平教授,从最初课程辅导成长为课程主持人;留德博士王文渊教授也成为课程主讲教师。课程队伍结合了老中青三代教学骨干,主讲教师平均年龄45岁;全部具有海外研习经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真正践行了先生“两只翅膀都要硬”的教师成长理念。
1.3 以教材建设为根基,擦亮化学专业育人底色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铸魂工程。从20世纪90年代初,西北大学化学专业的教师就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工匠精神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形成编研一体的学术传统。编著教材既有其他优秀教材的优点,又兼顾实际教学经验,教材内容完整连贯,具有很强的教学价值及鲜明的化学特色。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一书瞄准国际化学教育前沿,采取主、副篇结构,主篇为基本要求,副篇为学术扩展,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郑兰荪院士和朱亚先教授评价:该教材“主-副篇”框架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方式提高了基本内容的必读性,凸现了辅助内容的选读性,既保证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又充分反映化学的现代应用。教材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且带来科学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双重受益,不愧为一部精品教材。
近20年来,化学专业出版教材26本,其中《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中级无机化学》《波谱原理及应用》等建设成为立体化教材,既有纸质教材,还有配套的PPT、习题、电子书、教学视频。《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中级无机化学》《波谱原理及应用》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波谱原理及应用》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和《波谱原理及应用》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中级无机化学》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史启祯教授主持的“瞄准国际前沿,推动我国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现代化”,以及唐宗薰教授主持的“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与教材建设”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教学名师唐宗薰教授结合无机化学课程实施分段教学的结构改革需要,主编了《中级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并主持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在无机化学教学领域,该教材和课程在全国堪称典范,享有广泛的赞誉。
1.4 以课程建设为统领,着重提高学生学术素养
化学专业构建了立体化、多维度的课程群体系。在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理清课程之间衔接内涵,将碎片化的化学课程分模块进行协同建设、统筹规划。以课程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进行课程整体优化,打造专业优势。将课程分为专业课、平台课、通修课等不同模块,使得每一学年课程体系逐步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课程群,层层递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通过对课程的重新梳理,减少了各门课程中的交叉、重叠部分,使课程和课程之间衔接紧密,整合更新课程内容,加入虚拟仿真实验、计算化学实验等交叉课程,并优化教学方法,把课堂开设在企业、科研院所,使得整个课程群具有科学、系统、创新、延展的特点[4]。
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化学专业采用“主班授课,辅导班配合”的教学模式,每门专业课均配备辅导课,辅导课独立成课并按主课计划学时的1/2计教学工作量,一个班30人左右,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主课堂学习知识,小班化辅导课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课前预习(自修)→专心听讲(深入)→认真复习(温故)→独立完成作业(巩固)→辅导课答疑总结(升华),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交流不足的问题,主课和辅导课二者相辅相成。
通过扎实推动课程的建设步伐,已建成1门教育部认定国际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化学专业10门理论课程和7门实验课程建成了各级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包括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1.5 以一流的教学管理为保障,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模式是提高与促进教学工作高效优质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建设。为此,学院出台、修订了系列管理办法,立足四个主体构建了以下四个体系加强专业建设。
(1)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训练体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负责学生四年学业全过程指导,通过专业思维的研究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合理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展实践的自觉性,鼓励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为开展创新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2) 以拓展学术视野为核心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化学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院与多所国外高校签订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突出协同培养特色。与英国卡迪夫、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派10名左右本科生前往海外交流、科研实践,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3) 以调动教师教学投入为核心的评价激励体系。创新教学工作量考评办法,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教师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开展工作,如完成学年论文、发表研究论文、指导创新创业、帮助学生出国或就业等均计入一定教学工作量。开展青年教师听课计划、访学计划和培训计划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满足教师的利益需求、成长渴求和精神追求,有效激励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4) 以提升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实践育人体系。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相融合的课程教育方针,突出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实践性,保障创新创业实践协同高效育人[5]。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创办“化学菁英班”,为本科生实习实践提供机会。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训练、开设创业指导培训班,从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
2 建设成效
西北大学化学专业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基于区位现状和学生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化学专业探索出了一条在西部地区培养化学一流创新人才的道路,满足西部地区学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自身价值。经过探索实践,实现了六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本科4年“课本灌输式”“片面追求专业化”向“3 + 1”分段个性化培养方式转变。二是教师从“课堂知识传播者”到通过“课堂传授+课后解惑”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性的“积极引导者”的教风转变。三是教师工作量核算从片面追求“上课数量”向以“辅导课+学年论文+创新创业+…”综合考评其人才培养投入的多维度考核机制转变。四是从只注重知识理论传授的单一课堂教学向“导师制”的“知识+思维方式+探索实践”的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教学方式转变。五是学生从在课堂中“单渠道”知识获取向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海外交流等“多渠道”知识获取转变。六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霸”向主动学习、“科研创新能手”的学风转变。
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出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养的成效是一流专业建设的结果。经过专业建设,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升学情况、国际化培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6年以来,本科生在Chemical Reviews、ACS Catalysis等专业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3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省部级竞赛奖励20项;连续两年入围工信部首届及第二届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宣传画;获得日本京都大学生国际创业大赛二等奖;本科生注册成立2家创业公司,运营的化学科普实验室走遍30个偏远乡镇,受益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5万人次。
(2) 本科生学风优良,保研考研成绩斐然。2013–2017级本科生升学率超60%,5人保送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人,中国科学院大学18人。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3) 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取得重要进展。近三年,25%的本科生有长短期出境交流经历,4名本科生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莱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奖学金,20余人被密歇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京都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学院与卡迪夫大学签订了“3+1+1”联合培养协议,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订了“3 + 2”联合培养协议。
(4) 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秉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连续创作“化材灯火”“一人化学醉”“化材英雄”系列MV,引起全国媒体关注。网络点击量高达1000万次。
3 结语
西北大学化学专业将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举措回应新要求,以新路径实现新跨越,着力提高一流化学人才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