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
——写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

2021-06-03申超波

国防科技工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家航天局英华苏绣

申超波 /文

最美人间四月天,这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也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月份。4 月24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南京理工大学协办,以“逐梦九天,扬帆起航”为主题的2021 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拉开帷幕。

这是我国的第六个“中国航天日”,自2016 年起,我国将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日子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成为公众和世界了解中国航天的一个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东方红”遨游太空到“神舟”飞天,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写就了属于中国人的星辰大海梦。站在新的起点,正如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所说,我们要以老一辈航天人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航天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展望2021 年,火星探测将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空间站建设拉开帷幕,重大航天计划等稳步推进,中国航天正扬帆起航,开启求索寰宇的新篇章。

“祝融号”来了

4 月24 日,在中国航天日主会场,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揭晓了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的名称:“祝融号”。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这也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吴艳华说。

2020 年7 月23 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启航,开始飞向火星的漫长征途。在“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之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就启动了我国首辆火星车的全球征名活动,吸引全世界广大公众的热情参与。此次征名共收到有效提名39808 个,全世界38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经过初审,遴选出弘毅、麒麟、祝融、哪吒、赤兔等10 个名称。再经网络投票,结合公众投票和评审委员会意见,确定了最终名称。

据国家航天局专家介绍,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征程的首次任务,将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的高度有1.85 米,重量为240 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 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 个地球日。“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

今年2 月10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成功被火星捕获,顺利进入环火轨道。目前已经通过多次成像完成预选着陆区高清影像数据获取,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着陆区地形地貌、气象环境分析等工作,在5 月15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着陆器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离地球最远超过4 亿公里,从地面上发送一种指令,探测器要在23分钟后才能执行,这给测量、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火星探测的关键环节非常多,需要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据透露,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取得圆满成功。后续,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也将接续实施。围绕月球探测主题,总共包括四次任务,其中嫦娥四号已完成了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对于嫦娥六号,国家航天局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后续还有嫦娥七号和八号,国家航天局将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和验证核心技术。

在行星探测规划上,除了“天问一号”今年5 月着陆火星巡视探测外,国家航天局在今后更长一段时期,还规划了三次行星探测任务,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测和取样,一次火星的采样返回以及一次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

新任“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亮相

今年的“中国航天日”还举行了新一任“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的授牌仪式。为了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航天,国家航天局自2019 年开始聘请“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2021 年,航天日组委会经过前期的广泛甄选和江苏省推荐,最终选出了人民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培建,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担2021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50 多年前,怀着航天报国的梦想,参加了航天队伍,几十年来,亲自参与、见证了在航天精神鼓舞下中国航天事业辉煌的发展。”叶培建院士寄语青年学子,“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的薪火相传,热烈欢迎广大的青年加入到航天队伍来,投身航天事业。希望大家在建设航天强国,复兴中华的伟大梦想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在回顾自己的航天岁月时,深情的说:“我参加航天工作37 年,其中17年是干探月工程,在工作当中,深深地体会到,航天工程是国家工程,国家至上必须时刻牢记。航天工程也是大系统工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几十年的航天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航天最核心的就是爱国,为国家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另外,干航天一定要有梦想,要不断地提出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标准,使得探索一步又一步地向前发展。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在航天事业发展当中不断地汇入新的力量和新的智慧,不断地创造和发展更新的未来。”

费俊龙因为训练任务繁重,现场连线与大家见面,给航天日送来“云祝福”。他说,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备战攻坚战,欢迎大家关注中国航天,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作为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场重要活动,由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和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走近小学生”活动也于航天日期间在南京科技馆举办。活动旨在让航天走近生活、让科学家走近青少年,播撒科技种子,使青少年了解航天、学习航天,激发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努力奋斗、大胆探索,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活动现场,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胡浩总设计师向现场近500 名小学生、家长、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及社区群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做了专题讲座《月球之旅》。讲座现场播放了嫦娥五号任务实施过程中拍摄的珍贵影像,并从月球简介、月球起源、月球探测三个方面,用大量能够引起青少年兴趣的各类图片,为在座的观众讲述了中国探月“三步走”战略规划,回顾了探月工程历次任务,展望了中国探月的后续发展,并在现场回答了小学生、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提问。在场观众热情高涨、意犹未尽,争先与胡浩总师合影留念。

航天+文艺一场跨界的盛宴

蟹状星云、马头星云、狮子座星云、猎户座大星云……4 月24 日,2021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上,苏绣非遗传承人陈英华带着她的“宇宙星空系列”刺绣作品捧回国家航天局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特别奖,再次让苏绣小镇和苏绣技艺惊艳世界。

此次“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是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航天基金会首次举办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联动的公益赛事,旨在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传播科学精神,繁荣航天文化事业。大赛下设平面类、摄影类、服饰类、新媒体艺术类等比赛单元,以“航天+文艺”的跨界形式,搭建起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陈英华凭借“宇宙星空系列”作品从全球500 位参赛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不仅荣获“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特别奖,获奖的系列作品还在“中国航天日”科普展主体展区正式展出,吸引了现场众多嘉宾的目光。“这是国家航天局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艺术大赛,星空系列作品是本次大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工艺美术类的获奖作品。”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单霁翔为陈英华颁奖

马头状星云

陈英华共带来了五幅刺绣作品来到航天日主会场,其中就有最为著名的《蟹状星云》《马头星云》《鹰状星云》《猎户座大星云》以及新作《石刻天文图》。《石刻天文图》是陈英华历时两年多的全新创作,此次展出,也是《石刻天文图》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原作“苏州天文图碑”是现存最早的一块完整的图文兼备的石刻文献,绘图撰文约于1190 年,镌刻于1247年,距今已约八百年,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我很喜欢航天元素,我想用苏绣去表现它的美。这座石碑历时久远,为了得到清晰的图片、抠准每一个细节,我跑去博物馆拍照,找历史资料还原石碑的原始尺寸,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天文图中的1409 颗恒星点位一个都不能错,下部的释文2140 个字,一个字都不能落下。”陈英华告诉记者。

蟹状星云

鹰状星云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绣小镇,是苏绣技艺的发源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千百年来以巧夺天工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陈英华从14 岁起开始学苏绣,曾参与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的刺绣文物复制工作,至今已从事苏绣工作30 多年。

2006 年,陈英华第一次看到天文望远镜记录下的星空照片,被宇宙的美丽震撼,她决定尝试用苏绣再现天文奇观。为了绣出星云绚烂的色彩、缥缈的轮廓和朦胧的意境,她不断创新针法,绣了拆,拆了绣是常有的事,最后选用的部分丝线已经还原到桑蚕吐丝的粗细,是普通丝线的1/16。历时两年多,陈英华用10 多种针法,以刺绣独有的艺术语言,完成了16 幅作品。如今,她的“宇宙星空系列”版图已经增加至26 幅作品。

2012 年,陈英华的作品“宇宙星空系列”在第28 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展出,引起了国际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惊叹。“最初绣制星空系列的时候,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航天爱好者的喜欢。我始终是一个手艺人,未来我还会继续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创作更多的作品,带着中国苏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陈英华说。

航天科普走入寻常百姓

为期12 天的“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巡展作为本届“中国航天日”的重头戏,于4 月24 日在南京市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拉开帷幕。

透过显微镜观察月球土壤,亲眼看看“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亲手“发射”火箭……步入展厅宛如打开了宇宙的星河之门,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此次展览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月球样品”。嫦娥五号往返80万公里,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使用的返回舱、降落伞,这批实物首次在北京以外城市展出。展会带来了三份月壤样本,为了便于观摩,主办方为样本配备了放大镜和显微镜。从肉眼看,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没什么区别,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月壤就像一片片棱角分明的箔片。据介绍,由于组成月壤的矿物粉末基本是由陨石撞击破碎形成,后期过程没有生物活动参与,还极度缺水干燥,因此,月壤颗粒显得棱角分明。

此外,嫦娥五号的返回舱、锦丝绸降落伞、月面展示国旗(样品)、装在试管里的太空微型月季、太空特大南瓜……都运到了现场,满足航天迷的好奇心。

在展厅,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可以亲手组装火箭,设计卫星,在互动屏幕上选择火箭的助推器、发动机等模块,可以轻松拼装出完整火箭。点击发射按钮,现场一个数米高的火箭发射塔缓缓打开,倒数3、2、1……大型火箭CZ-2F 模型点火升空,场面颇为壮观。观众还可以玩太空模拟游戏,操控遥控杆,和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一场有趣的互动。

除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展区,本次展会还安排了航天企业、高校展区,“国家队”“民企新秀”“高校”同场PK。

在企业展台,我国首颗商业SAR 卫星——“海丝一号”尤其引人瞩目,它具有轻小型、低成本、高分辨率特点,整星重量小于 200公斤。和光学卫星不同,这种卫星“视力”极好,不受云层和黑夜的影响,即便遇到云雾多、水汽多的天气,也能把地面看得清清楚楚。2021 年4 月4 日,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省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海丝一号”响应中国GEO 灾害数据援助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安排卫星拍摄,并将灾后数据上传到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随即汇总到国际相关组织,为当地救灾提供数据支持。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是江苏唯一一家做全箭的民营企业,2022 年,其星云-1 产品即将首飞,该款火箭具备将2000 公斤航天器送到近地轨道的能力。本次展览,公司为观众带来了火箭推力室实物,揭开火箭的神秘面纱。深蓝航天相关负责人说,原先国内的航天技术主要用于国防工业体系建立上,民用的较少,“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在技术上存在天然沟壑。但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开放,商业航天正在“破冰”,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技术涌入航天领域。

猜你喜欢

国家航天局英华苏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微视点
苏绣,“秀”出奇迹
举头望“月”
一种基于设备系统的故障预测技术
嫦娥五号上升器受控落月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我可爱的小门牙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