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探·修:提升STEM教师的专业行动力
2021-06-02陶轶敏
□ 陶轶敏
为进一步促进浙江省中小学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STEM 教育质量和水平,浙江省教育厅确立了“STEM教育项目种子学校”(以下简称为“种子学校”)。种子学校作为区域先行试点的力量,不仅要对学校STEM 项目方案、实施策略和课堂样态等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还需对常态化实施STEM项目过程的关键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修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行动力,解决STEM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使STEM 教育发展进入常态化,实现多方共赢。
一、蓄:以“理念+行动”来描绘STEM行动蓝图
种子学校作为区域先行试点力量,在打造STEM 项目方案、实施策略和课堂样态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尝试。这里的“蓄”就是指借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的力量,将试水行动与具体的研究活动有机融合,更好地描绘出STEM教育行动蓝图。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教师需要反复推敲、小心验证,以研修、实践、自省的循环学习来不断积淀、储备,提炼出支持课程行动的STEM 核心理念,提升专业行动力。
(一)理念先行:提炼支持课程行动的STEM核心理念
对于种子学校而言,在STEM 教育的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厘清的就是“STEM 是什么”“STEM 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如何判断项目属于STEM 范畴”等问题。核心理念将直接影响STEM教育的开展。学习就是种子学校及团队实践前的重要一步。从2014 年开始,学校组织课程办、教科室、课程研发团队以及数学、科学、信息等学科教师针对“走进STEM 课程”展开主题研修。团队借助对STEM 各种理论的学习和项目的比较分析,对其核心理念进行辨析,得出STEM 教育是一种融合式的学习方式,对其进行课程开发和推进时不能将重点落在某个特定的学科上,而应强调综合利用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相互关联的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跨学科知识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教师在课程实施前达成了对STEM认识的共识(如图1)。
图1
(二)行动落地:设计提升专业行动力的STEM行动蓝图
为了将STEM 理念与行动联结起来,学校在培育教师课程理解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师的STEM课程实施力、课程重构力、评价力。而这些指向STEM 教育的专业行动力并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一次次真实的实践经历和一个个与之相关的研修学习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形成,最终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行动习惯和经验。种子学校需要针对教师在STEM具体项目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确定相应的STEM 研修主题,选择一定的研讨素材,帮助教师更快地聚焦问题。再通过“明、磨、理”的三阶研修(如图2)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使彼此间相互启发、互相吸纳,从而逐步积累课程专业的行动能力,由点到面逐步构建起STEM行动蓝图。
图2
如学校在STEM 项目的开发之初,结合各方资源,选择了以STEM教育与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的融合为切入点。在乐高教育专家的引领下,学校低年级数学教师结成研修团队,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聚焦STEM 课程如何与数学学科课程有效融合的研修主题,明晰课程、行动目标。之后,研修团队通过打磨低段“乐高数学一起搭”的课例,积累对STEM与数学学科融合的经验,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观测方向展开深入对话,达成对课程行动的共识,从而更好地优化后续的跟进行动……随着教师团队研修思考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于STEM教育的行动落实也以螺旋上升的状态不断前进。学校先后在走班选修拓展课程、校级社团拓展课程、主题实践课程中融入STEM 课程,逐步形成了本校的STEM课程特色。
二、探:以“分析+探索”来策划STEM深度研修
种子学校的STEM 教育推进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梯度、有层级,依次渐进的。其成功经验的形成和提炼都有赖于学校、教师对课程本质的不断探索。这里的探索就是指研修团队立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真问题”“真需求”,开展卷入式学习、项群协同研修、复盘式自省等深度研修,为种子学校内部的学习探索提供更为自然的氛围,从而吸引教师在STEM课堂上进行相关的跟进和转变,最终实现对课堂、学习、文化的重新定义。
(一)现状分析:基于“真需求”的STEM研修诊断
为了促使STEM 理念更好地落地生根,必须对种子学校STEM课程在发展、迭代过程中出现的有研究价值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解决。教师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循环探索,促进自身观念的重塑和行动的更新,从而推动课程的发展。
为了精准寻找共性问题,助力种子学校开展STEM项目的深度研修,学校借助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教师心中的困惑以及学校在设计、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等进行诊断和把握,从而策划STEM校本研修的方案(如图3)。
图3
学校在组织、策划相关的STEM 主题研修活动时,发现教师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1)如何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STEM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2)怎样的时间等待才是对学生思考的支持?3.何种评价方式和手段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STEM行动中的真实想法……通过诊断可以发现,这些困惑都聚焦在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导方面。因此,学校策划了名为“让孩子像工程师一样学习之STEM课堂如何指导”的卷入式学习研修和借助KWL 量表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项群协同研修,这些研修活动更符合教师的真实需求。
(二)探索路径:借助“真问题”的STEM研修变革
STEM 校本研修的目的是为了撼动学校、教师原有的思考方式,激励其用跨界、融合的方式对学校STEM 项目推进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真实问题,学校可借助多种方式破解种子学校在课程推进中的难题,推动传统研修方式的变革。
1.以卷入式学习聚焦课程理解。要激活学校STEM 自主变革的力量,必须从培养内生力出发。种子学校面对STEM项目的实际状态和资源条件,在实践行动的各个阶段,研修团队都应引导教师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认知。实施卷入式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图4)。它指的是在针对课程理解的相关研修过程中,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以组织者、观察者、参与者等身份分组进入STEM 校本研修活动,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表达和反思,再通过组间轮换的方式不断卷入学习,深化对课程的认知,最后达成共识。
图4
2.借助项群协同研修解决共性问题。项群协同研修是指种子学校在产生多个STEM 课程项目后,通过不同的STEM 项目组联合,结合各项目实施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以项目群研讨、常态诊断有效开展协同研修,从而更好地突破STEM项目实践中的瓶颈。
经过与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的整合,学校产生了以乐高简单机械为载体的“趣味科学”“乐高数学一起搭”“乐高语文Story Game”等多个与不同学科整合的项目,在研修策划时,学校针对“如何围绕学科融合和评价活动来开发STEM课程”这一问题组织了项群研修活动。面对免考生、走班选修学生所设计的“免考生去哪儿”系列主题项目,学校组织了“让孩子像工程师一样学习”的项群研修,聚焦和解答同类项目的共性问题,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推广的实践经验。
3.依托复盘式自省追溯项目发展轨迹。复盘式自省研修是指在项目实践完毕后,组织STEM项目的参与者借助研修对项目设计、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梳理的研修方式。该研修方式旨在以检查、发现研修过程是否实现了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维的迁移,是否助力学生产生高阶思维。该研修的关键就是聚焦学习过程,剖析教学指导行为,从而不断改进、优化STEM项目,实现迭代发展。
三、修:以“合作+激励”来强化STEM专业修炼
种子学校STEM 校本研修活动的核心价值就是助力STEM 教育落地生根,让STEM 教育传递的“美好愿景”逐一实现。这里的“修”指的是以教师间的合作共赢、互相激励作为STEM研修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通过营造平等的研修氛围,借助“同频学习”和“多向激活”来强化STEM 的专业性,优化各方STEM教育的实践水平。
(一)合作共赢:“同频学习”引导教师的全面参与
STEM 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不论是破冰行动、团队组建后的角色互换,都是如此。在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完成STEM项目时,教师也应树立这样的意识。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教师要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主动参与,实现教师个体与集体的积极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反省、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同频学习”,在抱团取暖中产生共鸣,分享智慧,形成对STEM 的深入理解,最终惠及课程的建设、学生的成长,实现多方共赢。
如在STEM 项目研修时,学校大多会采用晨会分享、周五研讨会和线上时时互动三种方式来推进。研讨的主持者一开始会抛出关于STEM 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和可操性话题,有目的地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开始,教师只能用只言片语来表达想法、感受,而后,他们也会不断提出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有些时候,教师会针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用实践成果来说服彼此,用团队的思考来达成下一阶段的行动共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一些有意义的主题,如“在开展STEM项目时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组内的积极合作”“如何让建模对产品(或模型)的制作起到现实性支持作用”等。
(二)激励成长:“多向激活”开启STEM的专业修炼
STEM校本研修过程讲求“研”“学”的融合。教师个体、团队可以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STEM 行动的结果来,带着新的STEM 方案走。这样的“多向激活”能够促进教师的STEM专业修炼,使得研修文化不断深入教师心中,使教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STEM校本研修活动虽然是种子学校在推进课程项目中研究、学习的手段,但它与学校、教师、课程、学生充分链接,是课程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研修团队通过厘清STEM 核心理念,对STEM 行动蓝图进行设计,打通STEM 理念与行动间的壁垒,彰显了种子学校在试验中的活力。同时基于“真问题”的卷入式学习、项群协同研修、复盘式深度研修等,引发了研修方式的变革,将教师推向全面参与的“同频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思维和行动方式。这些有益的尝试为种子学校积累STEM常态开展的经验以及带动周边学校共同进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