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时代诗词创作与科学文明(二)

2021-06-01韩倚云

东坡赤壁诗词 2021年2期
关键词:诗词诗人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对平庸诗词的淘汰

凡无创造性的东西,均可由智能机器人来取代。关于AI(人工智能)作诗,不同的AI开发者,同一题目所作的诗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程序开发者,在程序里会设计不同的词汇关联。人工智能没有感情,只会机械的关联,但读者的感情是丰富的,前面讲过,“从读者角度出发,突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的作用,强调读者之体会无须与作者之用心保持一致。阅读是一首诗词不可或缺的独立环节,一首诗词被诗人创作出来只能算完成了创作的一半,而另一半要靠读者的阅读来完成。”人工智能被设计成诗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就会用自家的感情与当时实事去对号入座。这就是在竞赛中,诗人评委们根本分辨不出那首诗是人工智能所作,因评委在读诗时会不由自主的任自己的情感支配。

1、高古的绝类先贤之作可被人工智能取代

笔者因长期参与人工智能研究,那么,借助数据库,对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存储、检索、統计、语法标注、句法语义分析,以及具有上述功能的语料库,在语言定量分析、词典编纂、作品风格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等用软件实现。首先,唐诗、宋词的诗词语料的来源采用了《全唐诗》《全宋词》,采用遗传算法对古人的风格进行特征分析,再以闭环反馈对比法,用软件实现模仿。于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古代大诗(词)人风格的大作,便轻易生产出。而且,此类作诗机在清华大学已有成熟的产品。

智能机器人的存储量可囊括古今全部诗词作品,随机调用所存储之诗词用语,加以“物理的组装”,一首模仿古诗即刻做成,而且用时短之短,在几毫秒内,远超过曹植创作《七步诗》速度(假设此事件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远非人类能及。笔者认为,此类模仿之作已非艺术,只能算艺术品。艺术与艺术品的概念是不同的,自然无生命力。从事此类创作的诗人,被淘汰是显而易见的,AI的淘汰,可以让此类诗人看到。所以,此类诗人,才有了一系列的疑问:智能机器人可以取代诗人了吗、智能机器人会打败人类了吗?

同样,易被淘汰的还有毫无情感的应酬之作和无聊的登临俊赏、酬唱聚会、次韵分韵之和作。

2、被淘汰者仍有其历史价值

笔者谓:“落花成景也成肥”,被淘汰者虽然不能成为艺术而感染今人与后人,但是,它起到了对艺术的传播作用。同时,提高了整体的艺术鉴赏水平。被淘汰者,化作了艺术之土壤,并使得艺术之沃土营养丰富,以滋养优秀艺术大师的产生。《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概念由人类提出,这便是其价值。这个节目对诗词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收视率之高,使得诗词爱好者,以级数级别增长。换言之,使得诗词读者数量以级数级别增长,读者艺术创作是诗词发展的推动者。

3、经典诗词会很快被发现与传播

读者只会因兴趣而读诗,对一首诗的传播是不由自主的。这首诗不必出于己。同样,读者把一首诗打入冷宫,也是不由自主的。

我们读到的经典的诗词,是经过历史漫长的沉淀与淘汰而流传下来的。那么,古代通讯技术的落后,导致陶渊明诗作不被当世人所知,而被后世人推崇。同样,杜甫诗作,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被当世人传阅,而在诗人作古许多年,才被后世人整理,并传唱。

在AI技术发达的当代,此类现象不复存在了。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是报刊等纸质媒体,以网络为传播工具的电子文档的传播,可能占有更大的比例,权威刊物的纸质遗珠之作,仍可能被读者发现并传播。那么,经典作品被读者争相传唱,是几秒钟的事。相对纸质存储介质而言,电子存储介质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存储与传播价格非常低廉。这就使得,凡能识中文者,便有机会读到优秀的诗词。好的读者自有判断力,好的诗词自会打动广大读者,当然会被读者争相传播。陶潜、杜甫之憾,便不复存在,把历史的自然淘汰与选择提前了几百年,避免了经典作品只荫后代而薄当代的局面。

数字媒体时代,对诗词的传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同当时的活字印刷技术,加速了诗词的传播。

三、AI时代诗词与科学互相促进

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的互动,大多借助以下四方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诗词与科学皆是借助此四方面,提炼出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之“理”与“情”。

1、人与自然界互动之相通性

笔者研究方向之一是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对视觉之研究,在宏观与微观方面,皆有突破性进展。微观上,可达纳米级,宏观上可视至月背,在视觉传播上,可直通天地。在听觉方面,人工智能已做过远程清晰传音,天地间清晰传音,人工智能可以人类语言为指令,进行各种动作。关于触觉,理论研究超过实践,人工智能远程触觉理论,已臻成熟,而技术相对显滞后。人工智能这三方面的能力,源于人类,又远远超越人类。关于人工智能嗅觉研究,尚在起始阶段。总之,人工智能是人类凭智慧对自身功能的延伸。

同样,读者、诗人创作诗词,通过对外界的互动,仍然主要依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例如,“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雾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郎士元《柏林寺南望》)泛舟溪上的诗人,听见远处柏林寺的钟声,涉及了听觉;立即泊舟登岸,沿着“微径”攀登进发,涉及触觉;“微径”表明路细窄、曲折、难走、幽静,免不了左旋或右盘,上行又下行,溪上可以行船,表明小路不时要跨过不能行船的小溪,主要涉及视觉;“青山雾后”一种清爽,涉及了嗅觉。这一路攀登所经历的景致,通过人的各种功能的加工与创造,说明“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的意向,所感受的是一种分形美,截然不同于漫步在西湖苏堤之上。

2、诗词与科学互为载体

诗词以其简洁、精炼、感染力强等优势,记载并传播了大量的科学史实。以《诗经》为例,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0余篇,保存的大量科技史料及其在科学史研究中的价值蔚为大观。晋人陆机从《诗经》中选录了动植物255种。其中植物146种,动物109种,撰成《毛诗草木鱼虫疏》,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生物学著作。(张秉伦《诗词歌赋中的科技史料价值》)难怪孔老夫子认为,学习《诗经》的好处之一,是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当今科学史界在研究许多重要问题的起源时,总要先去查找《诗经》,可见其所存科技史料价值之一斑。

科学于诗词同样起到了载体的作用。“书写与印刷术的出现使文学传统的接续有了可能,因而必然大大增加了艺术品的统一性与完整性。此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某一时刻,各种图形也变成了艺术成品的一部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至于吾国,诗歌最早见于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片、丝帛等材料上面,由人手工抄写流传。显然,这种传播方式,因其材料之昂贵及通讯之落后,限制其传播速度与广度。战国之后,文字刻于简策之上,与龟甲、兽骨等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却因其易断烂脱落,且庞大沉重,导致阅读极不方便,辗转抄写又易出错。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帛书易于书写,幅度可长、可短,且便于携带,弥补了简策的不足。却因帛产量少、价格高,无法向大众普及,即使王公贵族也无力大量地使用。这些情况都制约了诗词的展开和传播。诗词作品主要在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的圈子内流传,街头百姓望尘莫及。直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并大量运用以后,诗词作品的大规模展开与传播才成为可能。但因通讯不发达,导致其传播速度与广度进一步受限。因此,对平庸者的淘汰过程,也相对缓慢。而AI时代,电子文档的出现,以其成本低而使得人人皆可读到诗词作品,又因网络之发达传播之快,使得当代佳篇佳作,能迅速被喜爱者读到。随着AI智能化的进一步提高,其存储量尽之大可囊括古今全部诗作,甚至模仿人类写作诗词。

3、AI时代科学对诗词创作之促进

AI的当代,我们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点是“嫦娥四号”首登月背,标志着我们的航天技术世界领先。由此,便拓宽了诗人之见识、增加了诗人高度与广度。边塞诗的形成与“英雄”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有一批边塞诗人。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高适、岑参,吟咏战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古代诗人未能亲自登天,文学史上不能形成“空天诗派”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我们当代,已经能飞越高山,直探宇宙。战争的形式,也不再是地面的战场杀敌。那么,“英雄”的生产,也不再可能是陆地上。各国之间的战争,已经由陆地转向空间。我们的“英雄”,也会在天上产生。我们诗人之笔,是否可以直接挥毫向蓝天,发展地继承边塞诗,逐渐形成空天诗派?

有了亲至空天之人、亲历空天之景、亲知空天之事,便有形成“空天诗”流派之客观条件。因此,航空航天诗的创作,把诗词引向太空,以完善我国诗歌发展史,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管子·牧民》),“空天詩”站在科技的平台上,在诗人们的不断追求中,会更完美、更有生命力,必然流传千古。

飞信传音,形成信息诗派。古时的田园是农耕时代,而当代已是机械化生产时代。古代的交通工具以马为主,而当代的交通工具以汽车和高铁为主。古代生产关系,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地主阶级雇佣关系,而当代生产关系,是自主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大工业化时代,当代的通讯方式是电子传播。这些科技基础,为诗词成为历史的另一个高峰奠定了物质基础。

所谓信息诗派,是吟咏电子、原子时代的生活风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别情之作。先看一首古人诗作: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当时的条件,与友人的分别,生离就意味着死别,因为通讯不发达,对方的状况更无从得知。那么,那种强烈的不舍与思念是刻骨的。正因此刻骨之痛是真,所以,才能动人至千古。而当代不同了,因为科技发达、交通发达、信息发达了。今天分别,明天很可能重逢,北京飞广州当天能打一个往返。与友人的分别,很难有古人的刻骨之痛。那么,当代的离别之作,难以动人。代之的是另一种情意。

且看今人一首诗:

莫道相逢难再逢,春来春去太匆匆。指头在处灵犀在,海角天涯一点通。(周啸天《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有AI时代特色的诗作。

加快了诗词的传播性。传播方式,以主要由纸质文字、变成主要由电子文档传播。“家书抵万金”之事不复存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一首诗的传播速度以光速计。同样,观点的交流,优势互补交流速度的提高,使得诗词水平提高加速。

加速了诗词的优胜劣汰。因传播之速,读者在互相交流中,鉴赏水平会提高很快,较之古代,飞鸽传音,我们当代有了质的变化。那么,我们的活动空间,已由原来的“故乡”到整个宇宙,于是增加了读者的全局观和发展观。那么,读者会自然地淘汰一些普适性小、与时代脱节、艺术水平低的作品。当这类作品被淘汰,精品之作的位置会更加瞩目,会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结 语

AI时代,我们要敞开巨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成果,结合中国固有的优势,发展地继承我们的诗词。当运河被铁路、土路被高速公路、船舶被飞机、邮件被微信、人类非智力劳动被人工智能等夺去了各自的功能,高度智能化的当代,需要对古人经典艺术继承的发展,“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不继承古人,不是诗词,不否定古人,不能发展。AI时代,需要有反映当代科技水平的诗词精品,更需要有预测未来科学的诗词精品,以引领后人在科学领域继续发展。唯此类精品诗作,方永生不灭。

(韩倚云,女,河北保定人。工学博士后,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法国INSA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标委冶金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航天宇航技术、人工智能、工程可靠性、诗词创作与科学文明。现为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诗词诗人人工智能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诗人”老爸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2019:人工智能
愤怒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