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
2021-06-01刘晓丽
刘晓丽
引 言
李清照是20世纪词学研究热点,热度仅次于辛弃疾和苏轼,然周茜以晚清词话颇有微词的评价和落寞的词史地位为据质疑李清照的经典地位①周茜:《李清照是第一流词人吗?——由词学史引发的一段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王兆鹏通过量化分析认为“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李清照研究一直是处于低迷状态”②王兆鹏:《百年来李清照、辛弃疾研究成果量的时段变化》,《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相反,艾朗诺认为在五四写作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中,李清照被推到了一个显著而特别的地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③[美]艾朗诺著,夏丽丽、赵惠俊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84—286页。。这大相径庭的评价让本就未引起应有关注的“李清照晚清民国接受”更显得扑朔迷离。而齐伯伦从报刊这一新媒介的视角开启了审视这一时段接受史的新维度,展现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反映了李清照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接受实况④齐伯伦:《民国期刊李清照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文教资料》2017年第32期。。事实上,上述研究之所以结论不同,是因为各自切入的维度有异,周茜立足于词话,王兆鹏关注相关学术论文、专著,艾朗诺聚焦文学史的书写,齐伯伦以报刊为观察点。前三者关注的是精英阶层的接受,后者因为对报刊这一面向大众的新媒介而注意到李清照接受的新维度。
晚清民国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既有救亡图存的启蒙新思潮,又有舶来品报刊作为文学传播的新媒介。此时的李清照拥有两重身份,既是闺秀词人的标杆,也是古代女性的典范。她处在晚清民国诗词传播生态和新的女性评价体系坐标轴上,在新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下,大众对其接受必将发生变化,由此折射出时人对旧体诗词的接受心态以及女性评价标准的变迁。大量原生态的文献资料证明李清照在晚清民国之际,尤其在报刊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崇,甚至被塑造成女性启蒙的典范。这背后蕴藏着晚清民国学人、报业先驱们救亡图存、开启女智的“良苦用心”。
一、女性启蒙典范:李清照的报刊形象描摹
虽然近代报刊是外国传教士带来的舶来品,但它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五四启蒙时期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而诗词作为传统文学样式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报刊化过程直接而迅速地反映了晚清民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民国三十年间,曾经刊登过与词学相关内容的报刊就有四百多种,其中登载过的词学篇目约七千篇①周银婷:《民国报刊与词学传播》,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可以说,在晚清民国的新文化运动中,传统诗词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且中国传统文人喜诗词唱和的传统,在报刊这个平台上打破了之前的地域、派别的限制,找到新的生长点。
晚清民国报刊上第一篇提及李清照的文章,是1873年戴以恒发表在《瀛寰琐记》上的《读和漱玉词涧南词题辞》②戴以恒:《读和漱玉词涧南词题辞》,《瀛寰琐纪》1873年第7期。。然而它的主题是涧南词,只是提及涧南词步李易安韵,所以严格来说,以李清照为主题的较早文章是清代女作家、戏曲家刘清韵于1900年发表在《著作林》上的诗歌《南歌子•观李易安小像》③卧冰室主:《瓣香阁词:南歌子·观李易安小像》,《著作林》1900年第10期。。刘清韵的人生经历与李清照有颇多相似之处,故而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笔者对李清照报刊文章作了主题统计④数据来自《全国报刊索引》(《中国近代期刊资源全库》和《中国近代报纸资源全库》)。,与李相关的报刊文章有174篇,与排名前十的唐宋大家⑤十大唐宋名家名单取唐五代词人排行榜前两位,宋代著名词人排行榜前八位,依据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140—141页。相比,数量位列第5,排在苏轼、李煜、辛弃疾、欧阳修之后,其关注度高于同样是“婉约之宗”的秦观和柳永。其中按主题分类,“词人思想及评传(包括后人赞咏之诗词、轶事)”57篇;“词作诠释和鉴赏”38篇;“唱和、仿拟和集句”35篇;“画像及画写词意”17篇;“诗文及其评论”9篇;“原词选登”8篇;“年谱”5篇;其他5篇。总的来说,李清照在报刊上的接受以词人身份为主,围绕其生平、轶事、词作风格、词史地位等多方面展开,描摹了一个延续历史又有新姿的名家形象。相比而言,同样是历史上的著名女性作家,才女朱淑真的相关报刊文章有33篇,东汉蔡琰有54篇,班昭有58篇,她们受关注程度均远远不及李清照。
李清照在词史上历来被尊为女词人之典范,才女的标杆,后世女子能诗词者几乎都以嗣响易安为荣,而报刊同样凸显了李清照才女的身份。如孤云(潘伯鹰)评其为“卓然出当世诸公之上,而为有宋之一大家”⑥孤云:《评吕碧城女士信芳集》,《大公报·文学副刊》1929年10月7日,第91期。;王杏邦赞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最伟大的女性文学家⑦王杏邦:《女词人李清照》,《大夏期刊》1934年第4期。;郑国辉认为其可与骚人屈原、诗人李杜陶王并名⑧郑国辉:《宋代女词家李清照评传及其代表作品》,《妇女杂志(北京)》,1941年第3期。;日本学者铃木虎雄认为“凡有研究宋词者无不推为第一流词家”⑨[日]铃木虎雄、陈彬和:《女词人李易安(附诗词)》,《妇女杂志(上海)》1927年第4期。,也对李清照的词坛地位予以肯定。报刊上类似这样的推崇比比皆是。在接受者眼中,李清照不再仅仅是婉约之首,而是天才女词人,是最伟大的女性文学家,甚至是最伟大的作家。
晚清西学东渐,在外来女杰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女性典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女学的兴起,重塑女性典范的任务势在必行。在推荐女性新典范方面,晚清妇女报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公认为中国最早诞生的妇女报刊《女学报》,其创刊号上即有“以作巾帼师范之资”⑩《本馆告白》,《女学报》第1期,1898年7月24日。的宣言。在这种寻求新典范的冲动刺激下,李清照获得了女性刊物青睐。这一时期有16种女校校刊或女性杂志刊载了与李清照相关的文章,这些刊物都是以女性为主要受众且以促进女性教育、成长为宗旨。可见,李清照已成为女性典范的标杆和引领者。具体篇目和刊物见下表:
杂志名妇女世界妇女月刊女青年(南京)妇女杂志(北京)妇女杂志(北京)妇女杂志(上海)福建妇女南昌女中南昌女中中国妇女女子月刊女声(上海1942)江西妇女:女界文艺女青年月刊苏州振华女学校刊中央大学区立南京女子中学校刊发表时间1941年1944年1946年1945年1941年1927年1943年1936年1936年1939年1935年1944年1942年1929年1933年1928年作者安娜李维真马程刘雁声郑国辉铃木虎雄、陈彬和编者钟琪何淑梨君默(沈尹默)陈朝义蒋山青白水陈铎王婉容编者题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大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李清照宋代女词家李清照评传及其代表作品女词人李易安(附诗词)妇女史话:李清照谈谈女词家──李清照李清照与朱淑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百科研究:李清照与朱淑真李清照与顾太清:宋清两代的杰出女词人女作家介绍:宋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李易安关于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步漱玉韵题上虞田仲云遵翁作机丝夜月图
女报“史传”专栏对中外女杰的介绍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启蒙范式。《福建妇女》在妇女史话栏目里介绍了古代的知名女性王嫱、班昭、谢道韫、李清照,其中对李的介绍篇幅最长,最为详细①《妇女史话:李清照》,《福建妇女》1943年第3期。。妇女报刊上有的文章突出李清照的文学史地位,如安娜认为:“历代有不少天才卓著的女性文学作家,然而能旷古绝今独树一个完整的作风,自成一个宗派的,恐怕只有李清照一个而已。”②安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妇女世界》1941年第5期。有的文章站在女学的角度号召当代女性向李清照学习,如中央大学的马程认为她能把自己的“‘爱’‘怨’描画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够作一个女青年的示范,我们……希望中国的文坛上,多出现几个李清照,打破这爱不敢爱,恨不敢恨的沉闷空气”③马 程:《女词人李清照》,《女青年(南京)》1946年第2期。。妇女报刊因其特定的接受对象,使得李清照的女性启蒙典范指向更加明确和凸显。
其实,在晚清民国报刊上有不少关于女杰、女伟人的评选,体现了当时社会各界对女性的评价和期待。1933年,在《女声》杂志发行周年纪念专号之际,该杂志为了“庆祝周年纪念,鼓励女青年对于社会之服务,并测验我国人民对女伟人之观念”,举行了“女伟人竞赛”,在当期杂志的末尾附以“女声社女伟人竞选名单”供读者投票,结果历史上女伟人前5名为:花木兰,741票;秋瑾,516票;武则天,241票;秦良玉,228票;累祖(亦称嫘祖),216票;其余上二百或一百者为孟母、李清照,及西太后等④《妇女要闻:女伟人竞选结果:花木兰宋庆龄等获票最多》,《女声(上海1932)》1934年第7期。。另外,1935年《新闻通讯》上刊载了一则新闻:“有功国家民族之历代乡贤:鲁省选定田单等三十人,女词家李清照亦入选。”⑤《有功国家民族之历代乡贤:鲁省选定田单等三十人,女词家李清照亦入选》,《新闻通讯》1935年第27期。评选乡贤是官方的意愿,“女伟人竞赛”是民意的表达,这两次选举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李清照的女杰地位。
综合来看,李清照在晚清民国的形象描摹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其示范作用已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她在晚清民国报刊上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不管从官方的意愿、知识分子(包括报业编辑)的评价还是民意的表达来看,李清照都成为了女性启蒙的典范。
二、李清照女杰形象的建构路径
晚清民国时期关于女杰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一方面强调女性应有符合女性气质的传统美德,一方面强调男性气质的高扬。传统的大家闺秀并不足以成为女杰,在前文“女伟人”的评选中,位于前列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秋瑾积极投身革命,为国捐躯;武则天乃一代女王,治国平天下;秦良玉是代夫杀敌的民族英雄。大家心目中的女伟人多半是刚勇果毅、积极参加政治的革命者,而不仅仅是守着贤妻良母箴规或文才出众的女子。也就是说,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使得社会对女杰的期待更多是带有男性英雄气质的,女德重于女才,英勇救国大于技艺文才,这是由晚清民国救亡图存背景下的国家民族话语所决定的。男性文人们塑造女性典范,不仅是寻求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开启女智,启蒙女性。从旧式诗词中的才女到现代女性启蒙的典范,报刊除了拔高李清照文学史地位,推崇其艺术表达的技巧,又是如何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让李清照形象契合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从而完成对其女性启蒙典范的塑造呢?
(一)嫁接女性解放宣言的叙说模式
晚清民国报刊特别是女性刊物上绝大多数论述李清照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模式,即先喊出妇女独立的口号,对古代妇女的不平待遇发表感慨,然后介绍其生平经历、具体作品以及评价,突出李清照的不凡,将其融入妇女解放的大潮中。如洪的《谈谈李清照》分两篇连载,文章开头花了很多笔墨发表对中外女性主义、妇女文学的看法,抨击文学领域历来对女性作家的不公平待遇,在表现出对妇女文学的关注之后,接着谈李清照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谈她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①洪:《谈谈李清照(附表)》,《华光》1939年第6期。,如此便将其纳入女性解放的范畴中。还如子锵《我所佩服的一位女文人——李清照》一文更是认为李清照“能够超出牢范而倡造一种特殊的妇女新生活……为妇女运动的首创者……她这样的刻苦能干,可作为我们妇女的模范”②具体论述见子锵:《我所佩服的一位女文人——李清照》,《家庭杂志(上海1934)》1934年第1期。。王杏邦《女词人李清照》将李清照的诞生视为震动整个妇女界的大事,认为“尤其是我们的女同胞们更应当深切的了解我们中国唯一的女文学家”③王杏邦:《女词人李清照》,《大夏期刊》1934年第4期。。还有何淑梨的《李清照与朱淑真》用妇女所受的压制来烘托李清照、朱淑真取得文学成就之不易④何淑梨:《李清照与朱淑真》,《南昌女中》1936年第4期。。同类文章还有季维真《大词人李清照》、马程《女词人李清照》、君默《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郑国辉《宋代女词家李清照评传及其代表作品》、陈明盛《独步千古之女词人李清照》等,不胜枚举。这些文章将妇女解放的思想融入对李清照其人其文的介绍评析中,导入女性解放意识、树立女性典范的指向明确,这即是报刊对李清照形象最直接的重塑路径。
(二)突出道德高尚的传统贤妇形象
历史上,李清照的再嫁一直备受争议,宋代的评价一度将这种道德评价凌驾于审美评价之上,而晚清民国时期关于再嫁的争辩,则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绝大多数文章引用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为李清照的再嫁辩诬,认为其改嫁之事莫须有。如唐圭璋认为李清照人格高尚,和赵明诚情比金坚,不可能再嫁⑤唐圭璋:《梦桐室词话:宋人斥李易安论》,《中国文学(重庆)》1944年第2期。;龙榆生、夏承焘都持此观点。胡云翼也指出,俞正燮已经“证明”了这个晚年再嫁的记录是毫无根据的。1935年选举李清照为乡贤的新闻也以“无可考”⑥《有功国家民族之历代乡贤:鲁省选定田单等三十人,女词家李清照亦入选》,《新闻通讯》1935年第27期。的描述将再嫁一事说得模棱两可。郑振铎(笔名西谛)等文学评论者在评价李清照时对再嫁这个问题只字未提。而赵景深说过,把没有再嫁说成再嫁是很恶劣的①赵景深:《李清照的漱玉词》,《鉴赏周刊》1925年第17期。。报刊上仅寥寥三篇对李清照的改嫁持开明态度,其中刘雁生认为:“在崇敬她的诗词方面来看,改嫁与否,又有什么关系?”②刘雁声:《女词人李清照》,《妇女杂志(北京)》1945年第3/4期。钟琪认为再嫁与否对她的文学史地位毫无影响③钟琪:《谈谈女词家——李清照》,《南昌女中》1936年第4期。。而在《新学生》上,署名“易人”的作者甚至提出李清照的改嫁“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加粉饰不加雕琢,赤裸裸的把压制在旧礼教下面的女性的苦闷,尽情地发挥和呐喊出来”④易人:《李清照与朱淑贞(真)》,《新学生》1944年第5期。,是一种颇具女权意识的反封建行为。在清代贞洁观念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清代词学家为了弥平自我心理对于李清照人格认知的冲突,反复为再嫁一事辩驳。而对民国学者来说,基本沿袭了清代学者的这一情结,李清照对赵明诚有着生死不渝之爱恋,在守寡生活中完全没有再嫁念头,最终凄凉终老。显然,这种辩驳为树立李清照的女杰形象扫清了障碍。
我们在李清照的生平传记里,看到一个出生于书香世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与丈夫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女性形象。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爱情就像《金石录后序》里描摹的一样“赌书泼茶”“琴瑟和鸣”,而“雪中寻诗”“词女之夫”“夫妻斗词”这样的本事类的词话更是为这段爱情增色不少。“他们婚后的闺房乐趣,较张敞画眉,尤为隽韵,夫妻好古相同,情投意合,真是一对贤伉俪。”⑤君默:《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中国妇女》1939年第4期。这是时人眼中理想婚姻里的妇女应有的样子。《金石录后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⑥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金石录》,清乾隆27年德州卢氏雅雨堂精写刻本。陈祖美认为“分香卖履”的典故隐含着赵明诚蓄妾以及赵李夫妇无嗣给李清照带来的怨而不怒的悲苦⑦具体论述见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4—35页。。北美汉学家宇文所安也从《金石录后序》里分析出看似人人艳羡的李赵婚姻下,隐藏着一定瑕疵⑧[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回忆的引诱》,《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99—118页。。然而季维真《大词人李清照》对“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作出温情的解读:“他死得那么沉默,一句话也未曾吩咐。想是不忍在弥留之际,留下过深的印象给他的爱妻作悲痛的回忆吧?”⑨季维真:《大词人李清照》,《妇女月刊》1944年第4期。可见,晚清民国报刊还是承续传统对李赵婚姻幸福、伉俪情深的书写,并且强化李清照符合传统道德的、理想的大家闺秀和贤妻形象。
(三)图像展示高洁品性
图像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典型的方式,前代早有李清照的画像,但基本为私人收藏,传播范围非常小。自从报刊出现后,李清照画像广为传播,且不断有艺术家以其人像和词意来进行创作,如1935年的《湖社月刊》第92期上连载了《题李易安画像》《题李易安看竹图》《题李易安看竹图小像(并序)》,之后又有《徐石雪写李清照小像》《宋女词人李清照像:画图》⑩丁弦:《宋女词人李清照像:画图》,《三六九画报》1945年(00005,7页)。《清顾兆兰画李清照像:画图》⑪顾兆兰:《清顾兆兰画李清照像:画图》,《湖社月刊》1934年第79期。《古画宋李清照小象》⑫徐石雪:《古画李清照小象》,《艺林旬刊》1928年第7期。《李清照酴醾春去图》⑬欧阳小叟:《李清照酥醾春去图》,《江苏教育(苏州1932)》1934年第4期。等等。其中,徐宗浩《题李易安看图小像(并序)》讲到自己偶得易安小像,制作小册以示尊敬,请朋友俞涤烦作《看竹图》小照作册子封面,并题有绝句曰:“高洁凌云自一时,婵娟已有岁寒姿。霜竿特立谁能撼,寄语西风莫浪吹。”⑭武进徐宗浩养吾:《石雪斋诗稿(续)卷三:题李易安看竹图小像(并序)》,《湖社月刊》1935年第92期。图中还附有王守恂的诗作《题李易安看竹图》:“协律宫商说词伯,录存金石作文豪。我今解得丹青意,欲表清风立洁高。”①武进徐宗浩养吾:《石雪斋诗稿(续)卷三:题李易安画像》,《湖社月刊》1935年第92期。诗中描绘了竹子坚定、高雅、纯洁、无畏的形象,暗喻李清照也拥有这些品质,竹节同时也象征妇女的贞节,诗歌和画像一起把李清照塑造成道德模范的完美代表②参见[美]艾朗诺著,夏丽丽、赵惠俊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第281页。。报刊利用图像优势为传播李清照高雅、贞洁的形象提供了新途径。
(四)彰显崇高的爱国气节
在五四救亡图存思潮高涨的背景下,接受者们带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去解读李清照。宋代朱熹曾说:“李有诗,大略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云云。‘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③朱熹著,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40,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332页。虽然,晚清民国的报刊上谈论李清照诗歌的文章不多,但却掷地有声。如子锵《我所佩服的一位女文人——李清照》列举李清照诗词方面的造诣,褒扬“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诗句里的爱国情怀,激赏“不乞隋珠与和璧,但乞乡关新消息……欲将血泪寄河山,去洒东山一抔土”④子锵:《我所佩服的一位女文人——李清照》,《家庭杂志(上海1934)》1934年第1期。的慷慨激昂和悲愤,认为李清照如此优秀,完全可以成为妇女楷模。王幡《李清照的诗》则将李清照的诗概括为温雅、雄壮和愤慨三种风格,指出雄壮和愤慨诗风塑造了一个针砭时弊、爱国女诗人形象。李长之认为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已罩上了“国家的情感和故都的留恋”⑤李长之:《李清照论》,《文学杂志(上海1937)》1947年第4期。。报刊不断将李清照的爱国文人形象呈现于大众,为其女杰形象助力。
(五)凸显不畏强权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的《词论》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评价不高,宋元明清以来,涉及《词论》的资料比较少。宋人胡仔作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⑥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55页。的讥讽,可谓是对《词论》作批评的第一人;清代裴畅的看法与胡仔相似,所谓“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⑦冯金伯:《词苑萃编》卷9“李易安词论”引裴畅按语,唐圭璋:《词话丛编》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72页。。而俞正燮引陆游的评论“易安讥弹前辈,既中其病”⑧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癸巳类稿》,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765页。俞正燮注明此句出自陆游《老学庵笔记》,经再三查证未见,此句出处存疑,特记之。,对李清照的点评指摘持肯定态度。总之,前人对《词论》的接受有褒有贬。唐圭璋发表文章《梦桐室词话:宋人斥李易安论》,提出新颖的观点,认为王灼所说“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⑨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34页。,批评的是李清照对众家的指摘这一行为毫无顾忌,并不是对其词作大胆表达少女情态的指责⑩具体论述见唐圭璋:《梦桐室词话:宋人斥李易安论》,《中国文学(重庆)》1944年第2期。。也有不少文章认为,《词论》体现了李清照傲视男性文人群体的一种特立独行的女性姿态,所以才会遭遇来自男性世界的蔑视或批评。如洪讲到李清照所处宋代对妇女改嫁持开明态度,其被诬陷为再嫁,唯一的原因就是她勇敢批评男性文人而招致的恶意中伤⑪洪:《谈谈李清照(续)》,《华光》1940年第1期。。
综上,在晚清民国纷繁芜杂的思潮和文化观中,李清照被塑造成具有启蒙示范作用的女杰:既拥有传统女性的纯良品质,又具有新时代女性所需要的不畏强权与爱国情怀。
三、何以可能:塑造女杰的深层动因
客观而言,李清照被公认为才女是毫无疑义的,她在女性词人中是佼佼者,在整个词坛亦有自己的特色,但其文学史地位实难与苏、辛比肩。1984年唐圭璋曾与施议对谈及对李清照的评价,强调不能偏低也不要扬得太高,要“恰如其分”①施议对:《李清照全阅读》,香港:三联书店,2006年,第16页。。在近代启蒙思潮和英雄再造的背景下,李清照显然获得了过度拔高的赞誉。深究其缘由,是女性启蒙思潮、报刊媒介、文学发展共同形成的合力所致。
(一)新思潮呼唤女杰
从世界格局来看,晚清民国就是一个推崇女性典范、制造“英雄”的时代。诸多如罗兰夫人、若安达克、南丁格尔和批茶夫人等外国女性以及花木兰、梁红玉、班昭等中国女性,均是在“英雄”制造过程中被树立起来的女性典范②Joan Judge,“Blended Wish Images:Chinese and Western Exemplary Wome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Na Nü,Vol.6,No.1,2004.。“将一位女性作家经典化,也可以起到鼓励现代女性接受文教的效果,使她们在其他现代国家女性面前更富‘竞争力’,这是‘五四’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追求。在更高层面上来说,从晚清到民国,人们一直在重新思考女性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试图寻找到一个新的方法,将存在于女性的美丽才华、德行之间的古老张力和新兴的现代国家之需要相协调。将李清照经典化为‘中国伟大作家’之一,就是这个繁杂反思进程的一部分。正是这种超越于文学史的复杂反思,使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女性上升为典范。”③[美]艾朗诺著,夏丽丽、赵惠俊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第230—231页。这是汉学家艾朗诺以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史书写为切入点,对五四时期李清照经典化原因的深层分析。宇文所安也曾说过:“在他们的批评文章里,在他们编选的作品集里,‘五四’知识分子们有效地重写了中国古典文学史来为他们的目的服务。”④[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1页。的确,与传统词学领域对李清照毁誉参半的评价相比,民国期间,很多文学史著作都高度评价其词史地位。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郑振铎、胡云翼、谢无量、胡适、赵景深、谭正璧、许啸天、马仲殊、羊达之、王易等撰写的中国文学史或韵文史都高度评价李清照⑤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民国时期的文学史与传统词话、词选对李清照的接受形成鲜明对比,其时的文学史蕴藏着五四新文化一代知识分子的过滤和改写,表现了五四启蒙新思潮对古代女杰的迫切期待。
(二)新媒介凸显女杰
报刊比之文学史肩负着更多的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⑥[加]埃立里·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7页。曾提到媒介对文化中的特定元素的放大作用,我们同样可以借此来思考新旧转型时期,报刊新媒介对女文人的宣传。虽然,传统诗词与五四启蒙思潮以及救亡图存的宏大背景并不契合,但是由于传统的惯性力量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对词体的亲近感,像诗词这样的传统文体依然在报刊上占有一席之地,诗词歌赋等旧文体在民初依然是多数知识女性寄托情志的载体。而且“为了依循传统,不失去重要的闺秀阅读群体,体现报刊阅读对象的性别特色,几乎每一种妇女报刊都刊载诗词,而诗词创作正是每一位‘准现代’女性写作者的必备素养”⑦刘钊:《清末民初的妇女报刊与文学转型》,《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4期。。在晚清民国报刊上,传统诗词成为承载新知、宣传新知的工具。民国时期的女词人也与时俱进地用诗词反映社会现实。如报业才女吕碧城有意识地改变闺秀才女的形象,在旧体诗词中融入新变,用诗词塑造了一个爱国尚武的英雌形象。她在《大公报》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词作《满江红·感怀》谓“女权高唱,若安达克”①若安和达克分别是指“罗兰夫人”和“圣女贞德”。吕碧城著,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99页。,对此《大公报》“论说”栏目迅速作出反应,刊载了《读碧城女史诗词有感》一文,将吕碧城视为中国女权兴起的明证②《读碧城女史诗词有感》,《大公报》1904年5月11日。。《大公报》有意识地选取吕碧城振臂高呼、充满女性解放思想的诗词,忽略或是遮蔽了其延续闺秀传统的哀怨之作③秦方:《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南开学报》2018年第2期。,这是报刊媒介塑造当世才女典范的思路。
民国才女可以跟随时代步伐改变书写策略,将救亡图存的内容与传统文体结合。但是对于李清照所代表的古代才女,由于时代所限,虽有家国情怀,却不可能超越时代谈及革命和启蒙,所以很多近代知识分子毫不犹豫地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吟风弄月持否定态度。如梁启超认为:“古之号称才女者,则批风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数卷,斯为至矣……非所用。”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见《饮冰室合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9页。受其影响的革命女性刘纫兰也批评以往的才女:“拾李易安之唾余,采朱淑真之遗沉……何补于世?何补于家?”⑤刘纫兰:《劝兴女学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2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97页。救亡图存的启蒙浪潮冲击着吟风弄月、儿女情长的旧体诗词,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旧体诗词一度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确也有表达闺情的词句,但是“易安所作,非寻常妇人女子批风抹月者所能”⑥萧道管:《道安室杂文》,清光绪间刻本。。梁启超等人的批判针对的是旧体诗词的糟粕,或模仿学习李清照却力有不逮陷入吟风弄月之末流者,而非李氏本人。李清照是兼有闺秀词和林下风度的古代女词人,在女性启蒙的女性本位与民族国家话语的矛盾前行中,更具有转化为传统女杰的优势。
对比李清照此前的传统接受,报刊媒介有意识地忽略了常州词派对李词失之深厚的批评,高扬其艺术才能和文学史地位,突出其作为女杰的示范作用。这与大部分文学史家对李清照的极度推崇具有相同的推动力,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新标准遴选女杰
事实上,晚清民国时期评价女杰的标准是多元的,当年报刊上关于女杰新典范的推举,提供了众多且取向不一的榜样⑦金一:《〈女子世界〉发刊词》,《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初我:《女子世界颂词》,《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按照报刊关注度来看,当时关于秋瑾的报刊文章数为460篇;吕碧城,350篇,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女性楷模、女性启蒙典范。秋瑾投身革命,提倡女学,英武果敢,以一种决绝的态度与旧式的女子生活告别。吕碧城大兴女子教育,投身报业,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将女权和救亡图存的现代品格注入传统文体的创作。相较于秋瑾女扮男装、献身革命的壮举,吕碧城一方面坚守女性本位的柔婉,用真情表现性灵;一方面打破传统,突破一己之私,将女权新思想、对国事的理性思考和深沉悲慨写入词中。晚清民国报刊上有文章直接将吕碧城与李清照并提,认为当世只有吕碧城一人能“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⑧孤云:《评吕碧城女士信芳集》,《大公报·文学副刊》1929年10月7日。。相比于当代女杰,李清照毕竟是生活在宋代的传统女性,受时代的限制,即使她在诗词中所表现的针砭时弊、不畏强权、潇洒神骏等特质,可与新时代女杰相通,但在革命精神以及新时代风云的表现上却是无法与她们比肩的。李清照具备成为女杰的素质,虽然与现代女杰相比有差距,但又是古代才女中最接近新时代女性启蒙标准的人选。
如前文所述,晚清民国报刊上以关注度排名,班昭58篇,蔡琰54篇,朱淑真33篇,有关此三人的文章总数加起来都比不上李清照的174篇。是什么让报刊在众多古代才女中更加青睐李清照?首先进入比较视野的是晚清时期被再度推崇的班昭。班昭得以青史留名,被人津津乐道的有三点,续《汉书》、教授后妃与撰写《女诫》。她在晚清的想像是分裂的:一种是正面的典范,被尊崇为女子教育的楷模;另一种是反面的典型,被痛斥为男尊女卑的祸首①夏晓虹:《问题与方法:我的晚清女性研究》,《文艺争鸣》2019年第7期。,而这天差地别的升降、褒贬都与《女诫》有关。晚清时期,中国创兴女子教育,班昭被尊为女子教育的楷模,甚至被提议在女子学校代替孔子成为女圣人②薛绍薇:《创设女学堂条议并叙》,《求是报》9—10册,1897年12月。。在晚清,提及中国历史上可资为典范的女性,总少不了班昭的大名③夏晓虹:《问题与方法:我的晚清女性研究》,《文艺争鸣》2 0 1 9年第7期。。但戊戌变法前后,男女平等的现代立场与班昭的《女诫》只有对立而毫无调和的可能。不断有文章抨击她为男尊女卑的祸首④炼石(燕斌):《女权平议》,《中国新女界杂志》(创刊号)1907年第1期;张昭汉:《女学文丛:班昭论》,《女子世界(上海1904)》1907年第4/5期。,甚至直接以“班昭是中国妇女界第一个罪人”⑤周之风:《人物介绍:班昭是中国妇女界第一个罪人》,《广西妇女》第22—23期。为题大做文章。如果说在女子教育以及证明女子的能力并不亚于男子之类的话题方面,班昭具有典范作用,那么一旦论及具有现代品格的新女性所应取法的先进品格,班昭便被排除在外,“对于新国民的精神铸造,班昭已全然丧失了价值”⑥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所以,班昭和李清照,前者是女教育家、古代妇女的楷模;后者则是具有人格魅力的女文学家,可作为新时代女性的典范。
与班昭排名不相上下的是建安时期“博学多才,妙于音律”的蔡文姬。在报刊上的50篇文章中大部分文章突出了她的文才,有文章褒扬其《悲愤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认为她展示了伟大的“母性爱”和“祖国爱”⑦羊驹:《建安女诗人蔡琰:中国伟大女作家研究之一》,《妇女共鸣》1943年第4期。。蔡文姬的命途多舛,报刊在介绍其身世经历时,大多同情其悲惨遭遇,而回避了道德评价,唯有一篇文章痛骂蔡文姬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嫁,毫无羞耻之心⑧梅奇珍:(新加坡养正学校女子部高小第一年生):《蔡文姬论》,《中华妇女界》1916年第3期。。虽然蔡琰的传奇经历在面向大众的报刊上颇具吸引力,而且五四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已使女性改嫁获得了颇为开明的接受态度,但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文人对于将视为楷模的女性改嫁,还是持保留态度的。蔡文姬的改嫁,史书上言之凿凿,而李清照的再嫁一直未有定论。绝大多数报刊文章是否认李再嫁的,他们都将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辩白依据,却又鲜有人考据俞氏的说法是否正确。事实上,俞正燮对妇女再嫁是持通达且同情态度的,“其再嫁者,不当非之,不再嫁者,敬礼之斯可矣”⑨俞正燮撰,于石等校点:《节妇说》,《俞正燮全集》卷13,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第631页。。他主张男女平权,妇女愿守与嫁,听其自择。而俞正燮对李清照“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不能接受,所以会说“余素恶易安改嫁张汝舟之说……是非天下之公,非望易安以不嫁也;不甘小人言语,使才人下配驵侩”⑩俞正燮撰,于石等校点:《易安居士事辑》,《俞正燮全集》卷15,第777页。。夏晓虹研究认为,这些“表现出俞正燮对女子再嫁的某种保留与犹豫。就普通妇女而言,改嫁在俞氏眼中不成问题,而如李清照一般的才女,则该另当别论,如若再婚,也须有与赵明诚相当的才华,方称匹配”⑪夏晓虹:《晚清文人妇女观》,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第179页。。可见,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眼中,被推崇为女杰的古代女性是不允许有道德污点的。蔡文姬的再嫁已被写入《后汉书》,不容置疑,而李清照的再嫁却始终没有确凿的定论,有辩诬的空间。所以在两者之间,李清照更具有塑造成女杰的优势,相应的,蔡文姬出现在女杰提名中的次数是非常少的。
至于与李清照同时代的朱淑真,她的词作多沉浸在小我的愁情之中,鲜有家国情怀,其他被提及过的谢道韫、伏女等古代才女,更是不具备相比较的特质。
由上可知,李清照不仅能够被塑造成女杰,而且比其他古代才女更有优势。令人惊奇的是班昭、蔡文姬在报刊上都有一些批评甚至是责骂的文章,而晚清民国报刊一改此前李清照接受史上毁誉参半的局面,都是清一色的赞美之词,唯独有一篇李长之的文章《李清照论》,推崇和批评都有惊世骇俗之词。他一方面说李清照的《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与屈原、李白、杜甫一流诗人媲美,其人格高贵,像屈平、陶令;另一方面又认为李清照代表不了“婉约派”(主要是作品太少),性格中有狭小、尖刻之处,更重要的是他反对前人强调李清照的女性身份,认为“专从‘女人’上着眼,动辄说‘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妇人有此可谓奇也’,‘创获自妇人大奇’……这完全是捧坤伶似的,我不晓得是恭维还是侮辱”①李长之:《李清照论》,《文学杂志(上海1937)》1947年第4期。。这恰恰从另一个层面证明,报刊为了将李清照塑造成女杰,高度强调其女性身份而过度阐释的做法引起了李长之的不满。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李清照与生俱来的特质确实与晚清民国报刊塑造女杰的期待更加契合。
(四)新文体助推女杰
除了文化、文学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推进的文体革新同样助推了李清照的女杰地位。在胡适眼中,词是白话诗的起点,宋词是初期白话诗歌建设的重要资源②⑥ 王晓骊:《意义的赋予:宋词接受的近代转向》,《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1期。。胡适非常推崇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认为“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他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③胡适:《国语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2,129页。。反之,吴文英则被胡适视为白话文的反面例子,认为几百年的词都是中了吴梦窗的毒,“几乎无一首不是靠古典与套语堆砌起来的”④胡适选注,刘石导读:《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4页。。胡适推崇的白话词也不是一味俚俗,他所赞赏的白话词必然是“白话俗语”和“高超意境”并存⑤胡适:《国语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2,129页。。“胡适等人对宋词白话和民歌形式意义的赋予虽然并不完全符合宋词发展的实情,但却改变了大众接受和学术研究两大领域对宋词的整体定位。”⑥王晓骊:《意义的赋予:宋词接受的近代转向》,《中国韵文学刊》2 0 1 4年第1期。由于胡适的观点影响深远⑦龙榆生:《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报刊上也不乏响应和观点一致者。如汉胄《新诗旧话》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的高手佳作,“所用的差不多全是那个时代的白话,这一点也是彼所以能够高出于旁的作品的缘故”⑧汉胄:《新诗旧话:七、李清照底秋词声声慢》,《责任》1923年第7期。。陈铎说:“我希望在这白话盛行的时代,在解放的自由诗体之中,能找到几首表现到她那样完美的作品,能产生第二个易安居士出来。”⑨陈铎:《女词人李易安》,《女青年月刊》1929年第4期。毫无疑问,胡适认为李清照词作中明白晓畅的特点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相契合,因此将其视为宋代白话词的杰出代表,作为典范来引导五四的白话文运动,而这无形中有助于李清照的女杰地位的稳固。
晚清民国报刊对李清照女性启蒙典范身份的塑造将其推上了一个历史高位,这背后有男性知识分子基于国族危难时刻再造经典的考量,更与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启蒙和发展息息相关。历史的选择总是有迹可循,新思潮和新媒介之所以在众多古代才女中选择了李清照作为女性启蒙的典范,是由其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李清照兼具闺秀之才和林下风度,在女性启蒙的女性本位与民族国家雄性话语的博弈前行中,独具被塑造的潜质。在经典的接受史中,接受者和接受对象的对话总是此消彼长,而晚清民国的新思潮和新媒介似乎更加具有重构接受对象的主动权。究其原因,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人们对经典的解读有着更自由和宽广的空间。晚清民国知识分子借助对经典著作和经典人物的重构,推进了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古典与新义的融合对中国人的精神维度与行为方式的构建与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