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旁强电危害监测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2021-06-01阮小飞陈洪轩徐金鹏
阮小飞 陈洪轩 徐金鹏
轨道电路是用于自动、连续检测线路是否被机车车辆占用、钢轨是否断轨的主要设备,可提供信号给列控、微机监测等设备,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组成。其中轨旁设备包含断路器与浪涌保护器。由于轨旁设备内断路器与钢轨存在连接回路,可能遭受到幅值较大的雷电流,或高电压、大电流的牵引回流侵入,造成现场断路器异常跳脱或浪涌保护器击穿短路等故障,导致出现“红光带”,所以需要维护作业人员前往现场排查检修。此外,现有铁路系统不具备对轨旁设备进行监测的功能,无法事先获得现场轨旁设备内包括断路器、浪涌保护器等相关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当发生故障时,排查人员难以对故障进行迅速定位,延长了故障处理时间,且事后难以对危害源和入侵途径进行定量分析,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本文利用电子技术、物联技术,研制了一款带有NB-IoT窄带物联网无线数据传输的轨旁监测设备,具有对轨道电路轨旁设备的雷电信息、工频信息、断路器状态、浪涌保护器状态、设备箱盒状态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功能,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存储,并通过NB-IoT窄带物联网无线数据传输模组,根据触发条件进行数据的远程上传,可同时实现本地及远程故障报警,从而减少工作人员的巡线频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设备故障对列车正常运行的影响。
1 设备构成
轨旁监测设备的构成见图1。按照功能划分,轨旁监测设备主要由雷电、工频采集单元,开关量采集单元,供电单元,人机交互单元,通信单元,主控单元及时钟、存储单元等7部分组成。可同时实现3路雷电、2路工频信息的采集,对断路器、浪涌保护器及箱门开关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需要,实现本地的数据存储及远程的数据传输,在发生故障时,及时给出报警信息。轨旁监测设备具有人机交互功能,可通过矩阵键盘或RFID模块实现设备调试、参数配置和数据查询等操作。
图1 轨旁监测设备的构成
2 功能设计
2.1 雷电、工频采集单元
雷电、工频采集单元由罗氏线圈(Rogowski Coil)、积分器、A/D转换模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雷电、工频采集单元
考虑到轨旁监测设备的空间限制,及至少同时对3路雷电信息和2路工频信息进行采集的功能需求,本方案选用3组既可对雷电信号响应,又可对工频信号进行采集的复用罗氏线圈与积分器。罗氏线圈采集的雷击电流或工频信号通过同轴线缆传输至积分器,积分器经过处理后,通过不同的引脚进行信号输出。罗氏线圈可采集最大100 kA的雷击电流,其输出比例为500A/100 mV;对于工频电流采集的灵敏度为6.8 mV/kA(50 Hz),输出比例为200 A/1.5 V,积分器输出信号的电压抬升为2.5 V,可对雷电与工频的波形进行更完整的数据描述。
雷电流的波形周期时间短,波头时间也短,能量主要集中在100 kHz以内,因此选用10 MHz转换频率的A/D转换模块,用于将经积分器处理后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量。对于雷电信号及工频信号的采集,本方案加入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器件。
1)对A/D转换后的雷电、工频信息进行预处理及判断,在接收到有效波形信息后,再将波形数据传输至主控单元。
2)FPGA具有高速的并行运算能力,满足了雷击电流和工频电流的瞬时采集和运算需求,可并行对3路雷电和2路工频信号进行数据采集,防止对雷电、工频信号的漏采、误采,同时也减少了主控单元MCU的资源占用。
雷击电流的采集范围为500~100 kA,工频电流的采集范围为1~200 A,经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的雷电、工频信息,最终发送至主控单元的MCU,由主控单元再进行计算、存储、上传等处理,不仅可计算出幅值,还可给出发生时间与波形数据等信息。
2.2 供电单元
由于轨旁监测设备部署在铁路沿线,应用环境恶劣、位置分散,因此难以实现有线方式供电。为了确保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本方案采用太阳能板与充电锂电池组合的形式为设备供电,并对硬件和软件均进行了优化。
1)硬件方面,在满足现场安装空间的情况下,锂电池选用容量为30 A·h的大容量可充电锂电池,输出电压为12 V,可满足设备的正常供电电压需求。选用最大功率为50 W的高效单晶太阳能板为锂电池进行充电,同时选用带PWM快充功能的太阳能控制器,增加锂电池的充电效率。
2)软件方面,在保留设备最低资源的前提下,休眠不需要的工作器件,仅在设备需要时唤醒,从而降低设备运行功耗,提高续航时间。
2.3 开关量采集单元
开关量采集单元可同时对6路开关量进行状态采集,其中3路用于采集箱门状态、断路器状态与浪涌保护器状态,剩余3路预留,便于设备扩展。这些状态信息需要实时记录并上传。考虑到现场电磁环境恶劣,对每个开关量信号采集口处设置了滤波电容与TVS管,防止采集线上的浪涌及交流干扰。开关量采集单元还专门配置了STM32L011F4P6芯片,对开关量状态信息进行专项采集、存储及上传处理,不需要唤醒主控单元,既改善了响应速度,又达到了降低功耗的目的。
2.4 人机交互单元
人机交互单元包括了状态指示灯、数码管、矩阵键盘及RFID模块。通过矩阵键盘、状态指示灯和数码管的配合操作,可实现如故障报警、雷击清零、雷击次数查看、工频过电流次数查看、断路器跳闸次数查看、数据手动上传、报警消音等操作,满足报警提示、数据查询、现场调试等需求。人机交互单元中还配置有RFID模块,通过外部射频阅读设备,实现对轨旁监测设备配置信息的读写操作,达到快速配置查询、批量修改参数的目的。在正常情况下,人机交互单元处于休眠状态,仅在箱门处于开启状态时自动激活,实现对轨旁监测设备的相关操作。
2.5 通信单元
通信单元采用NB-IoT窄带物联网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NB-IoT模块采用中国移动的M5311模块,对接中国移动的OneNET物联网云平台。轨旁监测设备与OneNET云平台的信息交互过程见图3。
图3 轨旁监测设备与OneNET云平台信息交互过程
在通信过程中,轨旁监测设备的数据按照自定义的格式,通过LwM2M协议与物联网云平台进行传输。每台轨旁监测设备配备的物联网卡有唯一的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号码,OneNET物联网云平台根据接收到的IMEI号码,对所有轨旁监测设备进行识别及数据存储。
为了尽可能降低功耗,通信单元在常规情况下处于关机状态,当现场满足数据上传条件时,主控单元MCU将其唤醒,通过NB-IoT模块完成数据的上传。该设备规定,当雷电信息、工频信息等不会影响轨道电路轨旁设备正常工作的信息变化时,可在设备满足预设的上传时间条件内,对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上传,节省设备功耗。对于如浪涌保护器状态、断路器状态、箱门状态等重要状态信息改变时,则会触发轨旁监测设备进行实时上传,做到设备故障快速响应。同时轨旁监测设备还在人机交互单元的矩阵键盘处留有“手动上传”按键,便于维护人员和调试人员的现场操作与测试。
2.6 主控单元
由于轨旁监测设备的控制逻辑较为复杂,数据量大,资源需求多,同时为保证轨旁监测设备的低功耗、高可靠、长时间稳定运行,本方案选择STM32F407VET6芯片作为轨旁监测设备的主控芯片,主控单元作为轨旁监测设备的运算核心,负责对采集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存储,对故障信息进行报警提示,并完成数据上传等操作。
2.7 时钟、存储单元
时钟、存储单元包括一个带有纽扣电池的RTC实时时钟电路,与一个容量满足一个月数据存储需求的Flash电路。时钟电路可为雷电信息与工频信息提供时间数据,保证信息采集的完整性。轨旁监测设备不仅可以在物联网云平台上存储设备的全部数据信息,还在本地配有Flash存储电路,既用于存储如雷电信息与工频信息这类非即时上传的数据,也用于存储轨旁监测设备的配置信息数据,保证设备正常稳定的运行。
3 主要功能测试
采用冲击电流发生器模拟雷击电流,用来验证轨旁监测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雷击电流采集的准确性,主控单元对雷击数据的处理能力,及轨旁监测设备与物联网云平台之间通信数据的完整性等。
冲击电流发生器的型号为I/VCS 100/60,通过冲击电流发生器对轨旁监测设备的第1路雷电采集罗氏线圈产生52 kA的冲击电流,罗氏线圈将感应到的雷击信号传输至积分器,再通过A/D转换模块、FPGA与主控单元的处理后,最终由NB-IoT模块将本次采集到的雷电信息数据上传至OneNET物联网云平台。
图4为物联网云平台接收到的数据,其中第1条数据为雷击测试数据。由数据信息可知,本次采集的雷电信息数据已完整上传至OneNET物联网云平台。其中,“'LIGHTNING'”表示信息类型为雷电信息,“'No':1”表示雷击路数为第1路,“'num':12”表 示 雷 击 次 数 为 第12次,“'time':'2020-12-08 16∶58∶34'”表示雷击发生时间为2020年12月8日16时58分34秒,“'peak':49.6”表示雷击峰值为49.6 kA,“'wave':”后面的数据则为本次雷击波形的数据信息,'cycle':0.7”表示雷击波形数据采样时间间隔为0.7μs。雷击路数、雷击次数及雷击发生时间信息正确,雷击波形数据完整,采集到的雷击峰值与实验设备产生的冲击电流幅值偏差约为4.62%,在设计误差±10%范围之内。由此可见,轨旁监测设备可将雷电信息及其他监测信息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实现对轨旁设备的远程监测与故障报警提示,解决了运维人员巡线困难及故障难以定位的实际问题。
图4 物联网云平台数据接收界面
4 结束语
针对目前铁路系统对轨旁设备运行状态不可知,发生故障难以迅速定位的问题,本文设计并研制了一款轨旁强电危害监测设备,不仅可对轨道电路轨旁设备进行监测,还可完成监测数据的远程上传及故障报警,特别是在防雷及防工频过电流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持,便于事后故障分析,建立危害源的能量大小、入侵途径、入侵频率的模型,帮助技术人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轨旁监测设备的测试,发现其功能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接下来将收集更多的现场应用数据,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的反馈,对轨旁监测设备做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早日达到现场应用要求,帮助现场运维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铁路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