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1-06-01盛莉帆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1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盛莉帆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综合内科,江苏 苏州,215501)

脑梗死是较为普遍的神经内科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随着现代医学不断进步与诊疗技术持续改进,该疾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然而致残率居高不下,多数患者经有效救治后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丧失独立生活能力[1]。如何有效改善偏瘫症状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重点。有研究[2]显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帮助其缓解偏瘫症状。个性化心理护理谨守以人为本的施护原则,通过运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3]。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旨在最大限度地恢复患侧的肢体功能,改善肢体功能障碍[4]。基于此,本研究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筛选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且经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标准:① 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5],经计算机体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② 初次发病,且年龄≥60岁;③ 存在明显偏瘫症状;④ 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目的和内容。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肝衰竭、心力衰竭或肾衰竭;② 有精神系统疾病史,或存在失语症;③ 因其他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或就诊前存在肢体残疾。将所有患者按方便抽样法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比较2组的性别、年龄,以及偏瘫侧和合并疾病构成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护理至患者出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常规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梗死相关诊治知识,讲解患侧肢体康复训练方法和要点,嘱咐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注意作息规律。于患者卧床期间,由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定期更换干净床单被褥、衣物等。同时给予患者并发症预防和对症处理、饮食干预等基础护理。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每隔2周随访1次,随访12周。

1.2.2 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至患者出院。

1.2.2.1 个性化心理护理 ① 建立和谐和信任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多巡视病房,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注意保护其隐私,为其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② 个性化宣教:护士综合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确定恰当的健康宣教方法,运用健康手册、PPT、视频等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生动、详细地介绍脑梗死相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治疗方案、护理要点等,帮助其树立正确认知,强调积极配合临床诊护工作的重要性。此外,邀请院内康复效果较好的脑梗死患者与其他患者现场交流经验。③ 个性化心理疏导:采用心理评估工具,结合患者主诉,了解其心理状态,明确存在的不良情绪;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法,积极引导患者宣泄负面情绪,嘱咐其通过观看相声、聆听戏曲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1.2.2.2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① 卧床期:护士协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精准把握不同体位的操作要点。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开展床上被动活动,活动偏瘫侧的肢体肩部、前臂、足部等,各部位被动活动时间每次10 min,每天3次。同时指导患者借助健侧肢体带动偏瘫侧肢体,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② 离床期:护士通过逐渐增大床头抬高角度指导患者练习坐起,从30°逐渐增大至80°,坐起时间由每天5 min逐渐延长至每天1 h。待患者能独立坐起时开始逐渐过渡至坐在床边和独自站立。③ 步行期:护士协助患者练习床边站立,再过渡至原地踏步、拄拐步行和独立行走等。护士或家属需全程陪同,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步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根据患者实际的恢复情况延长步行距离,加快步行速度。每次15 min,每天2次。④ 日常生活训练:护士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刷牙、进食等。⑤ 出院时,为患者制订详细的居家训练计划,由家属进行监督,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训练情况和康复情况,随访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 于干预前,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通过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6]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下肢和上肢总分分别为34分和66分,得分越高表明相应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② 于干预前,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得分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呈负相关。③ 于干预12周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为:基本痊愈即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0%;显效即为45%<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0%;有效即为17%<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无效即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8]。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肢体功能

2组在干预前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上肢和下肢FMA评分比较分)

2.2 神经功能

2组在干预前的NIHSS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前相比较,2组在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均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48%)较对照组(78.26%)更高(P<0.05),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偏瘫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后遗症。因此,临床在进行科学治疗的同时,需格外注重肢体康复训练。脑梗死好发于老年人群,其各项生理机能均呈减退趋势,同样会阻碍肢体功能恢复进程。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老年脑梗死患者实现整体康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心理干预方法,即根据每位施护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满足施护对象的心理护理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肢体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康复阶段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较为理想,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更好地恢复。在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这表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疗效显著。韩雨等[9]指出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可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均明显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由此表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改善其运动功能具有积极效果。原因在于,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保持较高的康复与护理依从性,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而获得更为确切的康复效果。偏瘫肢体康复训练重视恢复患侧肢体功能,通过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升其运动能力。本研究将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联合应用,强调身心一体,通过生理和心理等层面的有效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的NIHS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由此证实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分析原因可能是,个性化心理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能将其心理状态调整至最佳水平,使其以健康、积极的情绪配合临床治疗。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同时,有助于改善其大脑血液动力学指标,重建侧支血液循环,对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有裨益[10]。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