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声玉振日日新
——齐玉新先生访谈

2021-06-01齐玉新,许晓俊

中国篆刻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展硬笔书法毛笔

受访人:齐玉新(以下简称齐)

采访人:许晓俊(以下简称许)

时间:2021年4月25日

地点:唐山

许:记得1998年,在第二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期间,咱俩住一个房间?还记得当年写了什么文章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吗?给广大读者介绍一下当年的理论研讨情况好吗?

好记性啊!那时候你好像在《西泠艺丛》编辑部吧?你是我们的偶像啊,经你磨制过的笔尖成为当时最好用的钢笔,记得你还送过我。

当年写的论文好像叫《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吧。其实这个文章主要是提出了硬笔书法研究的一个角度和毛笔书法的比较。这个比较不是单纯的临摹毛笔书法的概念,而是硬笔的表现性如何通过取法和借鉴毛笔书法里面适合硬笔表现的因素。诸如哪一类风格的毛笔书法适合钢笔取法、钢笔要取法毛笔什么、钢笔的自己的特性是什么等等,记不太清楚了。其实这个话题我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思考和探索,也就是1994年开始发表在《中国钢笔书法》上面的一系列连载文章。

当时的理论研讨会绝对是硬笔书法的一次盛会,不仅全国搞硬笔书法理论的都来了,而且崔学路、高慧敏、朱以撒等也都到会与大家一起阐述观点、互相讨论。应该说,这个研讨会是一次最高规格的、最具有前瞻和总结的会议,也足见当时杂志社的胸怀和格局。前几年收拾工作室还看见过那本黄色封面的论文集。后来在烟台的那次研讨会也非常有意义,这几十年来全国硬笔书法比赛、展览很多,但类似杂志社举办这样规模和规格的研讨会似乎极少,因此也更显的有时代意义和价值。

许:您是何时步入硬坛的?上世纪80年代是如何“痴迷”于硬笔书法学习与创作的?

大概1984年吧,当时十六岁,在新华书店见到一本《全国青年钢笔书法大赛》(名字记不清了)的薄薄作品集,32开蓝绿色的。里面的字吸引了我,之前在写毛笔字,见到这本书后,惊讶钢笔还能写出来这么多种风格、这么五花八门的好看。那时也正值庞中华在央视举办钢笔书法讲座,便开始入道了。

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关于硬笔书法的书籍和文章,手头只是有这么一本作品集。后来又买到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于是便根据一些零零星星的文章、图片,朝夕临摹。说实话,那时候真是资源匮乏,全靠自己平时留心寻找资料,也没有学习方法,懵懵懂懂的写和学。好在有一颗痴迷的心和一股热情,一直坚持了十多年。最初的几年,我比较喜欢楷书,从临摹晋唐小楷入手。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广西美术出版社相中,1988年书写了《海涅诗选钢笔楷书字帖》,那年我二十岁,真是幸运。

回想起来,那些岁月真的是如醉如痴,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写钢笔字上面。当时家里没地方,就在洗衣机上面写。现在回头一想,都觉得自己好励志。

许:当年两个“断想”的整年杂志上连载引起了轰动,您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

当年曾经对我帮助很大的江苏邳州张恒成先生对我说过一句话“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写了近十年硬笔书法,也曾经参与组织了一些书法活动,与此同时对这些年的所见,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反思,也在不断寻找着硬笔书法未来的出路问题。于是我便从取法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庞中华、沈鸿根、谢非墨等人的钢笔书法以及王冬龄先生当年写的硬笔书法进行比较分析,写了两个系列的个案比较研究。一个是《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断想》还有一个是《中国硬笔书法比较研究》吧。承蒙当年杂志编辑们厚爱,大概从1994年开始陆续连载。这也是让很多人记住我的原因。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想法蛮好的,角度也好,只是因为后来工作调动了,更忙了,没有再深入下去,挺遗憾的。

因为,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话,硬笔书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写钢笔字的层面上,它的表现性决定着它的艺术性。所以,如何发展,还是要从毛笔书法丰富的艺术宝库中寻找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又不能失去硬笔书法的独立性,这又有如何取法、如何确立独到的艺术个性的问题。我那十几年来,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思考性文章,做为一个时代的想法。

许:您是何时转向毛笔书法而悄悄远离应硬坛的,为什么?

最初我是写毛笔书法的,从1984年第一次见到那本作品集之后,就疯狂地喜欢上了硬笔书法,因为实用、方便。加上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以及后面的每一届比赛,在全国掀起了硬笔书法狂潮。所以我在硬笔书法上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为了比较研究和思考,从1994年开始我便一半精力在硬笔一半精力在毛笔上面。1997年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也有了点特权,写毛笔字的环境好起来了,精力逐渐往毛笔上转。其实也不是有意识的远离硬笔书法,而是我自己在硬笔书法创作上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更多的时间写毛笔了。

许:是在哪一年萌发创办中国书法家网的?说说当年的艰辛与喜悦。

2000年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互联网。觉得,这个新生事物如果为书法所应用,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便开始创建《中国书法家网》,最初是静态网页形式,后来扩展了中国书法家论坛,成为一个交互式互动平台,因为是最早出现的书法网络平台,深受书法爱好者们的喜爱。

说起来最初,真是艰辛。当时,几乎很多机关单位都没有电脑或者联网,更不用说家庭。为了节约资金成本,我这个学陶瓷工艺的,自学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中级考试,又自学做网页,自学网络架构等相关知识。从租虚拟空间、租服务器到自己拥有几台服务器,规模不断扩大,都是被网民们不断推着走的。没有资料找资料、没有资源找资源,大家对互联网还没有一个认识的时代,那种难现在回头一看都怕。做一个新事物、引领时代,何其难。在网络上,烧钱三年才开始正常运转。

许:从网站到论坛再到书法超市,进行了哪些跨越?

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沟通,而单纯的中国书法家网站作为一个静态网站没有这个功能。于是,又拓展了一个网站《中国书法家论坛》,方便大家讨论书法、互相沟通。那时,论坛同时在线几十人,超过一百人的时候便欢呼雀跃,没用两年时间便几何级增长到几万人在线,其实也正好是中国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代,所以说是时代造就了我,而不是我有多大能力。

做网站其实很烧钱,没有资金来源就做不下去。万般无奈,就想到了通过网络开辟一个书画交易的平台,以此来获取一些收益养网站。于是,又创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中国书法超市》,专门用于给全国各地的画廊和书画爱好者、收藏家们提供交流。这个也让我没想到,从最初的几家画廊逐渐发展成近千家,成为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书画收藏平台。在这个管理运行过程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近现当代书法鉴定、书画形式如何适应现代家庭、当代书画价格趋势的引导、包装书法家等等。

许:当了多少届全国书法展的观察员?那些年都有哪些“断想”?

毛笔书 王羲之《寒切帖》

网站和论坛做了两年之后,因为做的早、有一些影响力,中国书协开始寻求与我们合作,期望我们通过互联网来宣传国展、报导国展评选,以此彰显公开公正的阳光评审模式。从2002年开始,参与了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举办地的实时竞争,2003年作为唯一一个互联网平台成为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观察团成员。从那以后,与中国书协合作,参与了二十几次各类国展的评审全过程,担任观察员、监审等,对展览评审以及当代展览书风的变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

也正是有了这些机会,自己也切身见证了中国当代书法二十年的发展。写出了近百篇关于国展评选、投稿的文章,因为要在网络上发布,所以这个时期我的语言文字走了一种诙谐幽默的道路,让大家津津乐道,自己也把这类文字戏称《书法忽悠学》或者《国展忽悠学》。这个时期的文章,深受大家好评,广泛遍布于网络,甚至很多人都打印出来作为各种书法投稿冲刺班的教材。

许:后来您总算自己当评委了,再后来终于明白展览再这样搞下去会……?

因为从2003年第八届国展开始,中国书协规定观察员不能投稿,所以我没有向国展投稿,目的是做观察员或者监审,这样便能给网民们提供最前沿、最及时、最多的评选信息。承蒙一些全国性书法展览和比赛组委会的厚爱,让我做了十几次评委,亲自操刀对投稿作品进行遴选,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也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时代的书风既取决于评委的审美,又取决于投稿风格。怎么说呢,比如一个评选如果换了一拨评委,评选结果就会不同;但是,一个展览的投稿风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评委的选择;再者,上次展览的风格也会延续到这一届投稿,那么如何取舍或者确定下一届的书风,都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有点像盲盒……

许:近些年您在书法创作上都做了哪些尝试?您在书法理论研究上又做了哪些突破?

毛笔书 王羲之《乐毅论》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一个现象、一个展览、一个时期,都会让我去想很多。在创作上,既然我不投稿,那么我就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学习书法,尽管我参与了那么多评审、看了那么多展览,但我几乎没有受到时风的影响,自己坚定且自我的走着取法古人的道路往前走。平时我大量的临帖,很少创作,属于心思沉浸在古人当中的那种。而创作的时候,我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不会考虑时风、受众怎么想,可能这就是我相对自在自由的身份和状态。当一个书写者不受外力所影响的时候,或许才能进入自由自我的状态。

除了写了很多教别人如何投稿上国展的文章,这些年还写了几十篇关于书法学习和认知的文章,比如《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以及《老司机教你如何学书法》等,语言诙谐、浅显,深受好评。我的目的是去掉书法神秘化的面纱,还书法本来面目和本质,用最简单的道理告诉大家学习书法最简单的方法。后来有几个出版社想给我出版成书,只是懒得整理和修改,一直没做。因为要出书,很多文字要严谨、语言要规范。中国文联出版社都签了合同,一拖就是几年也没做。现在想想,发布于网络,大家都能看到了,比出几千本书更有受众吧。

猜你喜欢

国展硬笔书法毛笔
慈善硬笔书法
毛笔的由来
慈善硬笔书法
慈善硬笔书法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慈善硬笔书法
第26届“国展”入选作品占来稿总量比率约为4‰
外乘国际风 内修运营力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