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省视角看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
2021-05-31关延鑫刘里卿周辉
关延鑫,刘里卿,周辉
(1.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2.河北经贸大学;3.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技术市场。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具体抓手。立足新发展阶段,河北省需要依托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加快京津冀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完善京津冀技术转移合作机制,借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优化河北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京津技术成果落地河北转化,推动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进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抓住了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格局的牛鼻子。
一、国内技术市场理论回顾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管理科研机构的人、财、物,国家根据战略需要确定科研课题,并给予科研经费支持,确定相应的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研究,科研成果有了国家“投资”收益,具有国家性。国家采取指令方式,由相应的工厂或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转化不是通过交易取得的而是无偿的。本质上讲,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一项行政事务,遵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划去完成,而不是由供需双方采取市场化方式实现。因而,在计划经济机制下,不存在技术交易市场。
(二)技术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198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提出“为了鼓励革新技术和创造发明,保障有关单位和人员应有的经济利益,对创造发明的重要技术成果要实行有偿转让”,确立了科技成果是一种商品的地位。
198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提出“国家决定广泛开放技术市场,繁荣技术贸易,以促进生产发展”,首次提出了“技术市场概念”。同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加快发展技术市场。
党的十三大首次确定了技术市场的生产要素市场地位,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指出要发展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1993年全国第一家常设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随着《科技进步法》《合同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配套法律制度的颁布,进一步促进了全国技术市场的发展,2019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484,0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24万亿元。
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从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
(三)技术市场一体化理论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类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随着国内四大城市群建设的深入实施,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内有关学者围绕城市群内部技术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政策衔接、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讨论。申贵萍提出构建统一、开放、互动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动态发布京津冀三地对科技创新资源的需求信息,为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优化要素配置提供现实依据。李国平提出通过树立共同的科技创新价值观,构建高效协同的合作机制,发挥中关村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彭敏提出建设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打通两地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构筑起技术与文化、金融、人才的多级共生生态,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一)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京津冀三地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亿,著名高校数量占全国25%,拥有全国60%以上的两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占全国30%以上。2019年,三地生产总值合计84,58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为3261.4亿元,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8件,技术市场成交额达11,254.6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额的近1/3,比2018年增长12.9%。
2019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229亿元,同比增长12.3%;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占技术吸纳总额比重为39.2%;2015—2019年,河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输出的比重由2.9%上升至7.5%,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正加速融合。
(二)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一是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提供了政策机遇。“十三五”以来,河北省借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冬奥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了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科技冬奥智慧崇礼等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着力吸纳承接北京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推动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向纵深发展。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80.99,增长了4倍多;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819件上升为8673件,增长了49%。
二是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为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提供了重大平台。河北省科技展示交易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于2019年9月26日投入试运营。河北省科技展示交易中心中心采取市场化机制运营,能够提供科技成果展示、路演、技术评估、供需配对、交割结算、法律和税收咨询等全链条、高质量服务。同时,为推动技术交易规范化、系统化、公开化,开发建设了线上综合服务系统,并实现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数据资源互联互通,为构建“覆盖全省、联通京津”的创新要素交易市场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京津冀之间具有技术转移的梯度差异。2019年,京津冀三地R&D经费支出分别为2233.6亿元、463.0亿元和566.7亿元,北京是河北的3.94倍;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6.31、3.28和1.61,北京是河北的3.91倍。北京作为首都,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一批创新平台,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造就了全国一流的技术优势。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虽然河北创新能力较弱,但形成了以钢铁、石化、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等为主导产业涵盖40个工业行业大类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具有后发优势与技术承接潜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技术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国内三大城市群技术市场一体化比较研究
表1 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市场交易情况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是国内地区发展最为成熟、最具国际性和代表性的城市群。通过与国内其他两大城市群技术市场一体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总结发现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不足与差距。
(一)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情况
长三角城市群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三省一市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2019年,全年输出技术合同123,672项,成交额为4231.5亿元,占全国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18.9%;吸纳技术合同125,792项,成交额为4373.2亿元,占全国吸纳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19.5%;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技术领域。其中,江苏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均超过1400亿元,位居第一;上海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放缓;浙江输出和吸纳技术交易增长强劲,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见表1)。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安徽创新馆等技术市场或平台为核心,通过建立统一交易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共同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
(二)珠三角城市群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情况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等9个地市和香港、澳门地区。2019年,输出技术合同32,906项,成交额为2223.8亿元,同比增长61.8%;吸纳技术合同50,370项,成交额为3204.2亿元;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均超过五成(见表2)。其中,广州和深圳分别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首位,分别为1224.9亿元和1506.4亿元。
表2 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技术市场交易情况
表3 2019年三大城市群技术交易比较分析
(三)三大城市群技术市场一体化比较分析
2019年,京津冀地区输出技术合同104,318 项,成交额为6985.7亿元,占全国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1.2%;吸纳技术合同87,738项,成交额为4268.9亿元,占全国吸纳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19.1%;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其中,北京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5.4%和14.4%(见表3)。北京输出到天津的技术合同18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