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说游戏
2021-05-30叶水涛
“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意义上是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这句名言,是人们所熟知并经常引用的。这一思想其实发端于康德。康德可能是最早对游戏精神加以关注的,席勒是他思想的继承者,并对他的游戏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重要发扬。尽管在席勒的语境里,“游戏”指的是特定的游戏现象,但事實上,游戏精神普遍地得到社会肯定,使游戏在整个人类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攀升。
席勒对游戏现象和游戏精神审美价值的肯定,为游戏的美学阐释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尽管席勒那时所说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只是在譬喻的意义上使用。关于“游戏”一词的定义,与康德时代一样,席勒也未就“游戏”的确切内涵做出任何界定。即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都没有相对自洽的内涵界定。但席勒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将游戏的意义从艺术领域中独立出来,并进一步拓展开去,使之成为人的理想生活样态,成为人生命意志实现的一种象征。席勒开创了审美游戏论的文化传统,由此开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正式形成,一句游戏与人生关系的格言流播广远。
在席勒审美理想化的语境里,“游戏”一词被赋予自由的色彩,他实际上是以游戏的意象来说明审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由与自在,即一种没有强迫的精神自由状态,这也是康德所说的“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状态。由于这一界说剥离了游戏活动的其他一切性质,而一意强调其被理想化的“自由”特征,为原本不无下里巴人的游戏行为颁发了通往高雅艺术殿堂的身份证明。将艺术与游戏混为一谈,这对于游戏多少有点蓬荜生辉的意思,有助于提高游戏的层次,丰富它的内涵,增添它的意味。生活为游戏提供了资源和平台,游戏丰富了生活的内涵,让属人的生活更有情趣。
柏拉图也曾使用过游戏与人类生活的譬喻,但在《法律篇》中他明确指出,人的一生应该献给那“最高尚的游戏”,亦即扮演好神所分配给每个人的角色的游戏。“游戏”在柏拉图的语境里,绝不是一般的嬉戏行为。柏拉图的游戏是庄重的,他认为人类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与此相比,从康德到席勒的比喻所取用的,是一般游戏行为的精神特征。席勒从艺术的譬喻中回转身来,在他的理解中,游戏不再只是一种普通的玩乐行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他将游戏的意义由形而下的生活世界转向了形而上的艺术世界。从游戏的视角来看,席勒的审美游戏理论是对游戏的理想化。
在《美育书简》里,席勒这样说:“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的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即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只要人开始偏爱形象而不偏爱素材,并为了外观(他必须认出是外观)而舍弃实在,他才突破了他的动物的圈子,走上了一条无止境的道路。”
在席勒看来,游戏是精力过剩的产物,这种现象在动物界比比皆是——动物在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之后,便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游戏。他认为,这种游戏对于幼小的动物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有助于它们将来的生存技能的形成。所以动物的游戏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人类游戏一开始也带有动物性的痕迹,但在人的进化和社会发展中,“从这种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形式的尝试中,终于飞跃到审美的游戏”。
儿童游戏既有情绪宣泄的一面,也有美感愉悦的一面。将儿童游戏的结果导向审美素养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学校各科教学采用游戏的形式,这既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学校美育最为基本的选择。
(叶水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