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护士胡敏华:以爱治“艾”,爱满人间
2021-05-30温小波
温小波
2021年9月2日,第48届南丁格尔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的护士长胡敏华获得本项荣誉。获奖以后,她的生活好像没什么不一样,仍是忙个不停:从前忙病人的事,现在还要忙一些病人之外的事。以至于当被问到现下最想做什么的时候,她脱口而出的就是想好好睡一觉。看来,对这位半生致力于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环境的护士来说,应付病房外的事情要累得多。
有缘和你同行
获奖后的短短几天,互联网上就多了许多关于胡敏华的视频与照片。隔着一层虚拟的壁障,胡敏华看起来很严肃,但只要接触过真实的她,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一个错觉。
接受采访的那天下午,胡敏华刚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她穿了一条长度到膝盖的修身连衣裙,虽然没穿工作装,但双手交握在腹前,快步走过医院走廊的样子,依稀让人看见她平时工作的状态。胡敏华一边走,一边和同事沟通工作上的事。也许是工作习惯使然,她说话的声音不大,却吐字清晰,一点也看不出急躁。
胡敏华确实是有些疲惫的,但这也许是她的常态。作为连接艾滋病患者和医院的桥梁,她已经兢兢业业地坚持了二十多年。
2021年春节前夕,江西省各地的艾滋病患者都来南昌市第九医院复诊取药,诊室前每天都排着长队。一天中午下班打卡时,门诊大厅的一个大爷高兴地叫住胡敏华,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跟她说着感激的话。胡敏华一时间没认出大爷来,直到大爷说了许多他住院时的情况,还说感谢她去年送的棉被,这才让她想起来。胡敏华有时会感到惭愧,很多病人返院复诊时,她虽然能很熟练地和他们交流沟通,但总是记岔他们的名字。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她在微信、手机上储存病人信息时都会备注上姓名、地域和特征。
事实上,胡敏华和很多艾滋病患者都保持着如朋友一般的联系。她手机里存着一千多个病人的联系方式,还有五十多个微信群。病人们向她汇报病情进展,询问治疗建议,诉说自己患病后的痛苦和生活中让人高兴的事情。有些话病人无法对亲人说出口,他们选择向胡敏华倾诉。这时候,胡敏华对病人来说俨然是比亲人更亲近的人。
同样是在春节前,一位九年前确认感染艾滋病的小伙子前来医院复诊,头天晚上就在微信上和胡敏华联系说好久不见,想见面聊聊。原来,小伙子这次回家要准备结婚了。小伙子刚患病那年只有二十岁,恐惧、绝望、沮丧包围了他。后来,他在外地工作时认识了同为艾滋病患者的女朋友。胡敏华看着两人这几年在外地相互帮助、支撑,看着小伙子经过近十年的成长,蜕变为一个自信、懂事、善良的大小伙,她感到欣慰不已。她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走过寒冬,迈向新生。希望有缘同行的你我肩并肩,永远在一起努力加油!”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胡敏华除了用医学手段为病人缓解痛苦外,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病人过好每一天,不管病人在不在她的眼前。
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胡敏华的职业生涯中,她不是一开始就与艾滋病离得这么近的。1988年,20岁的胡敏华成了南昌市第九医院的一名护士,八年后,她凭借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被任命为妇产科护士长。又四年之后,南昌市第九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新成立的艾滋病门诊急需医护人员,人从哪儿来?当然是从医院各部门抽调。
关于当初为什么接手艾滋病门诊护士长这一工作,胡敏华现在已经不太说得清了。也许是正当壮年,内心舍我其谁的豪气激励了她;也许是当时艾滋病防治在国内一片空白,身为一线工作者的事业心鞭策了她;也许是在众人闻“艾”色变,连医护工作者都无法正视艾滋病的情况下,医者父母心的慈悲支持了她……同事们看到的是,胡敏华很快就冷静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隔行如隔山,新成立的艾滋病治疗中心只有一块牌子,大部分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所知甚少,医院既没有工作规程,也没有现成的工作制度,而这些,都需要胡敏华这个护士长带头摸索。
第二年,南昌市第九医院收治了首例艾滋病患者。救护车送来时,病人全身皮肤溃烂,已经找不到血管在哪儿。要给他输液,只能切开静脉,而这极有可能产生职业暴露。正当大家犯难时,胡敏华没有丝毫犹豫,拿起静切包坦然地协助医生完成了全程操作。
自接手艾滋病护理至今的二十多年里,胡敏華不仅不断学习新的艾滋病护理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关怀病人和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她还专门去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因为她知道,对艾滋病患者来说,治疗他们的心灵和治疗他们的身体一样重要。
一天,一位姓胡的病人被送到南昌市第九医院,之后却没有家人来看望。病痛的折磨与亲友的疏离让这个病人失去求生意志,但胡敏华劝他:“你姓胡,我也姓胡,我们几百年前是一家。你之前的情况我了解了一些。这个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消沉下去。打起精神来,我们要一起去挑战它!”胡敏华坐在他的病床前,和他聊家常、聊病情,给他讲其他病人的励志故事,还让其他病房的病人给他加油打气。两个月后,病人的心结渐渐打开,他的家人也在胡敏华锲而不舍的劝慰下消除戒心,将病情得到控制的病人接回了家。
让更多人保护更多人
胡敏华面对病人时没有隔阂,没有距离。她为病人输液抽血,在病人手臂上来回揉搓;看到病人的衣扣没有扣好,她俯下身帮他们扣好衣扣;她每天在各个病房来回穿梭,伸手触碰每一个病人的额头。这种零距离的关爱,成了治愈病人心灵的良药。
医院里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等着胡敏华,她常年是部门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那一个。这也意味着,她压榨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但家人却始终如一地站在她身后支持她,这让她既感激,又愧疚。
南昌市第九医院收治第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时候,胡敏华的先生正巧遭遇车祸,左手骨折,在别的医院住院。胡敏华那会儿没法陪在先生身边。先生出院后,左手功能没能恢复完全,胡敏华因此愧疚至今。毕竟她是专业人员,如果她能在先生身边多照顾一下,兴许先生受伤的手会恢复得更好一些。
一年除夕夜,胡敏华因为值班,赶不上家里的年夜饭,她母亲只好给她送饭来。病房里,胡敏华接过母亲手里的饭盒,一个劲地把菜夹给病床上一个被家人遗弃的头发花白的病人。那病人双眼含泪,颤抖着对胡敏华母亲说:“你是护士长的妈妈呀,谢谢你哦,生了这么好的女儿。”当时,胡敏华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责备过女儿只顾病人不顾家了。后来,每逢周末,胡敏华的母亲还经常和女儿的同事们前往社区,给居民讲解防病知识,做健康指导。老人说:“女儿的工作很不容易,与其站在远处为她担心,不如和她站在一起,这样我心里会更踏实。”
在胡敏华的身边,还有很多人像她母亲这样,从对艾滋病工作的不理解,到主动了解,再到积极参与。这几年,胡敏华又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和病人及家属进行互动。她先后开通“与艾滋病为邻”微博和“与艾滋为邻”微信公众号,她每天在网上记录病房发生的事、遇见的人,她亲切地称呼病人们为“A友”。
胡敏华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人,为他人带来改变,再通过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她认为最充实的人生。
编辑 斯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