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实录及反思
2021-05-30王佳禾
王佳禾
一、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师:打开课文纸,自由朗读古诗,多读几遍,先把字音读准再尝试读出节奏。(生读)
师:(出示整首诗)谁愿意第一个来读?注意老师标红的生字读音。
生:朗读古诗。(尘错读成chéng)
师:你的声音洪亮,老师要表扬你!但是瑕疵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请坐。谁来纠正他?(生纷纷举手)好,你来。
生:他把尘读成chéng了。
师:你来读读看。(生大声朗读)
师:不仅字字落实,而且字正腔圆,非常好!我们读诗,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好,暂且停一下。你读得真有节奏感!你能告诉我们,这么长的题目,你在哪里做了停顿么?
生:我做了两处停顿,第一处在“秋夜将晓”后面,另一处在“出篱门”后面。(屏幕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好,请你继续为我们读古诗。(生读)
师:他前两句在“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后面做了停顿。后两句分别在“遗民”“泪尽”“南望”“王师”后面做了停顿。也就是说后两句他是二二三的停顿节奏。因为做了这样的停顿,整首诗在他的口中就显得特别有节奏。对照着屏幕,你们也练一练吧。(生自由练读)
三、精讲古诗
1.精讲“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你还熟悉他的哪首诗?(生纷纷举手)
生:我知道陆游的《示儿》。(生齐背)
师:看来背诗难不倒你们。老师要问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首诗中使用了同一个词。
生:他们共同用到了“王师”。
师:你反应很快!那老师考考你,你知道“王师”指的是什么吗?
生:军队。
师:看看注释是怎么说的。
生:“王师”指的是南宋朝廷的军队。
师:借助注释理解字词和课文内容,是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师:我们学习陆游诗歌的时候,南宋和北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出示南宋、北宋地图并介绍)
师:(出示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谁在向南眺望盼望王师?为什么要盼望王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不好?
生:是“遗民”在眺望王师。
师:你知道什么是“遗民”吗?(生读注解)
师:你能借助地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遗民”指的是谁吗?(出示南宋、北宋疆域图)
生:是金人占领北方后,还没来得及逃走的宋朝老百姓。
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遗民”呢?人死了留下来的东西称为遗物,扔掉不要的东西扔称为遗弃。“遗民”并不好听啊,为什么不叫“人民”呢?
生:他们是没有自己祖国保护的人民,他们是任人宰割、任人欺压的。
师:你讲得很好。你能读出低人一等的无奈吗?(生练读)
师: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泪尽”可以看出来他们日子过得不好。
师:能换成“泪落”吗?
生:不可以!“淚尽”是眼泪都哭干了,“泪落”只是掉眼泪。
师:是呀,遗民在金人的暴政下哭干了眼泪。你能读出他们的痛苦吗?(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生练读)
师:除了“泪尽”还有哪个词让你觉得遗民的生活很痛苦?
生:“胡尘”让我觉得他们很痛苦。
师:你找得很准!胡是金兵,尘是沙尘,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生答)
师:书上注释还说“胡尘”是什么?
生:暴政。
师:联系书上的解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金兵用鞭子打老百姓;我看到金兵强迫老百姓替他们干活。
师:遗民打算屈服在这种暴政里吗?
生:不是,他们要反抗!
师:是呀,生活很痛苦,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屈服。这样的痛苦,这样的反抗,这样的控诉,谁来读?(生读)
师:遗民们的日子真是暗无天日啊!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王师能够拯救他们。然而他们盼到了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
生:我从“又”能看出来他们没有盼到。
师:就是这个字!从这“又”字里,你品味出了什么?
生:我感到了他们很失望,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
师:(出示图片,配乐)秋风萧瑟,年迈的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山顶,向南眺望,过了许久许久,盼望中王师的旗帜仍然没有出现。老父亲叹了口气,对儿子说——
生:儿子,他们恐怕早就把我们忘记了,恐怕我是等不到王师了。
师:(出示图片,配乐)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两个老兵带着曾经的军服,顺着以前军队出征的古道朝南走了很久,熟悉的战马的嘶鸣声依旧没有响起。一位老兵说——
生:我实在走不动了,你可一定要帮我完成抗金杀敌的重任啊;就算我老了,还可以在战场上和金人拼到底的!
师:一年又一年的希望,一年又一年的等待,结果却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带着这样的感情读。(生读)
2.精讲“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师:后两句写的是遗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盼望王师。前两句写的又是什么景物呢?
生:写的是黄河和华山。
师:咱们都见过黄河的图片、视频,还学过《黄河的主人》这一课,你记忆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生:很有气势;很长。
师:你觉得“三万里”这个词有没有写出你心目中黄河的模样?谁来读出黄河的气势?(生读)
师:华山在你的印象中又是什么样的?
生:华山很高。
师:有多高呢?诗中是怎么形容华山的?
生:诗中说“五千仞”。
师:你能读出华山的高吗?(生读)
师:北方这么多景物,陆游为什么挑选黄河和华山写进诗里呢?
生:它们代表沦陷的国土。
师:壮美的河山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岂能拱手让人呢!同样是抗金英雄的岳飞写过这样四个大字:还我河山。带着感情读!(生齐读)
师:整首诗我们学完了,黄河、华山、遗民,三个意象放在一起,陆游用文字完成一幅北望河山图。(板书:北望河山)诗中有画,雄壮的山河,凄惨的遗民,画不尽的是陆游对故国河山的不舍,是对北方遗民的牵挂!
四、用诗题回顾古诗
师:我们刚才讲到的黄河、华山、遗民是陆游亲眼见到的吗?
生:不是。
师: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一起来看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很长,你能找到哪些信息?
生:我找到了时间,是秋夜将晓的时候;还找到了地点,在篱门之外。
师:一夜未眠的陆游,在秋天的夜里,走出篱笆门,一阵凉风吹来,他向着北方极目远眺,想到黄河,他念到——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想到了华山,他念到——
生: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除了这些壮美的河山,他还想到北方的同胞,他念到——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总结拓展)
1.古诗教学要给学生的情感找到“落脚点”。每个人对文字的感悟是不同的,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确实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让所有人都接受同一种解读。但是我们需要思考小学阶段教师课堂上应该传授什么给学生。除了阅读诗歌的技巧、策略,在情感上还应该有一个规范的引导。这种引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情感分析越到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另一方面,中国的古诗中有很多情感理解附着在某些意象、词语中,小学阶段需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的是黄河的雄壮气势和华山的高大雄伟,但是情感到此就可以了吗?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北方这么多景物,陆游为什么挑选黄河和华山写进诗里呢?”引出壮美的河山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岂能拱手让人!然后用抗金英雄岳飞的“还我河山”将学生的情感提升。然而落在岳飞的语言中是站不住脚的,于是教师又提出陆游写河山,其实是向金兵宣战:还我河山!这样一来,学生情感的落脚点既立意高远又非常稳固,而这样的落脚点会成为学生理解古诗的梯子,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会真正得到提升。
2.善用情境升华情感。古诗的背景、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师引导得多么精彩,学生都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对古诗中的情感进行赏析。要想真正让学生投入其中,创设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加深入地体会“又一年”蕴含的情绪,设置了两个情境供学生们深入其中。
这两个情景的设置主要关注了两点,其一是季节的设置。两个情境的季节分别设定在秋、冬两季,这两个季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寂寥和萧索,对应了遗民心境的凄凉。其二是音乐的选用,本次音乐用到的是中国古代乐器埙,它的声音悠长呜咽,自带悲凉的情绪,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3.重视多种方式的朗读。这节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指向阅读:自由读、有节奏地讀、有感情地读……读是途径也是目的。古诗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语言的精妙需要反复用心朗读才能品味出,学生是否理解,理解到哪一程度,都可以透过朗读来表现。用读促进感受,用读表达感受,用感受帮助读。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新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