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阅读教学图像策略研究
2021-05-30朱明霞
朱明霞
一、联系图像,体验中激发思维灵活性
灵活性是一项较易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并提高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越是灵活,其“迁移”能力越是突出,越能自由运用已有认知结构,灵巧内化新的知识经验。
教材二下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绝句》是一首描绘秀丽春色的七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书本插图,感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成问题,但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含”字的理解与把握上,还略显生疏稚嫩,较难体会其精妙之处。
“含”字精妙,妙在诗人的视角独特。窗框与披雪的西岭相比,自然是窗框小、西岭大,而高大的西岭又是如何包含在小小的窗框之中的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作者的位置即可。
学生借助图片便可了解到原来这一句是杜甫身处屋内窗旁而作,窗框离诗人近,西岭离诗人远,联系生活中近大远小的体验与感受,触类旁通,自然而然便理解了“含”字的意义。深度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春日万物复苏,处处皆是清新明丽的意境中去。可见,借助与诗歌相配的图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经验体会,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仅如此,教师还能由此宕开,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诗与画的联系,有意识地从图画中品析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经验,感悟诗情诗意。学生越是常在古诗凝练抽象的语言中,借助具体图像灵活地联系内在经验与体会,越能自如地由言转意,甚至举一反三,再由意转言,将所学所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意抒情。
二、比较图像,辨析中发展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愈强,其思维的效度自然也会更高。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以提高学生思维深刻性为重,逐渐从表面直观深入至抽象概括。
以《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为例,其中介绍蟋蟀住宅的部分,用词精简优美。虽然学生能从文段中找出一些有关住宅特点的词句,但往往不能全面概括,而且大都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与内化。
例如学生读到“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时,脑海中可能浮现出多种倾斜的样式。只有将这句与下句“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联系起来,学生的思考才能不断地深入,在抽象的判断与推理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师若巧借图像对比,在具象中显现思维的阶段与深度,以三幅图与一个问题“哪一幅图更符合作者笔下蟋蟀住宅的特点”,便可高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时表示第一幅图并没有“一丛草半掩着”,而且也不弯曲,所以排除,追问中学生亦能推断出蟋蟀“决不去碰这一丛草”是因为这丛草帮助蟋蟀隐藏自己的住宅,以防天敌。
交流第二与第三幅图时,学生的思维开始碰撞。两幅图基本一致,此时需要学生在图像的对比中辨析差别,并能从文本中找出准确的依据来。有的学生只抓住“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一点,于是推断出图二更符合,显然并不全面;有的学生能找准“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这句话,但仅仅看到图二草丛掩盖之处有凹洞,便推测雨水不易进入,住宅保持干燥,可见虽找准了地方,却忽略了对“速干”与“骤雨”的理解。所以第二幅图也不准确。
比较而言,只有第三幅图符合文意。“骤雨”是急速且磅礴的,洞穴很快充满积水,雨停之后由于住宅有向上倾斜的坡度,水往低处流,积水排尽,洞穴便能速干。图像对比,既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更是学生全面把握、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只有借助因果推断,学生才能真正概括出法布尔笔下蟋蟀住宅的特点,对“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产生共鸣,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悉心观察与热爱,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准。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学生提到根据书中插图显示蟋蟀的家住在隆起的小土坡上,因为土坡向上堆积,所以从“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这句话推断出蟋蟀住宅的倾斜角度应当是向上的。可见,此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在拓展,思维图像对比中变得深刻起来。
三、绘创图像,表达中彰显思维独创性
思维发展之难,难在其看不见。虽然思维不可见,但若我们转换思路,从思维结果入手,便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分析其思维途径,从而有的放矢。
教材一下《四个太阳》这篇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明确写出了“我”所画的太阳颜色以及原因,课文插图中也有与之对应的画作,而课文最后一段“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的景象并未在插图中显现,这里恰是可供学生自由创作与表达的舞台。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绘制自己心中所想的春天,并在画作旁仿照前三段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自由创作“春天的太阳”主题绘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在具体的图画中得以清晰,为后续的语言文字表达奠基。
教材三下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们奇妙的世界”,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也就是理解并把握中心词句在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并能在语言文字表达中学用中心词句,让文章的表达更加清晰而富有层次。在本单元一系列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创作“立体图像书”,即“折叠书”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折叠书的编排体系与创作内容,在创作中体悟中心词句与全段、全文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可出示自己制作的示范性折叠书,以介绍折叠书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打开封面写有“海底世界”的折叠书,最上部分有两块空白贴纸,下面有五个立体口袋,最左边口袋的封面标有“海底光线变化”,旁边口袋封面是“海底声音”,其余三个口袋封面空着。学生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确定空白贴纸和口袋封面的具体内容,然后选取一个口袋,在硬卡纸条上创作适合口袋内容的图画与文字。
学生通过创作立体式的图像书,可以感受到文章是围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这两大关键词来表达的,结构清晰。三个口袋分别是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海底植物以及海底矿藏,确认口袋名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明确段落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事物的。此外,有的口袋里内容多,有的口袋里内容少,学生亦能直观感受到有詳有略的写作方法。接下来教师便可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创作立体图像书,以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火烧云》中火烧云上来、变化和下去的特点,梳理习作部分所要介绍大熊猫的内容,通过交流与点评,不断展现并提升思维。
学生创作立体图像书时思维不断外显,既能在编排选择中训练如何使得结构形式清晰、富有层次,又能在内容制作中理解如何使得语言文字生动、详略得当,在连续的课文阅读训练中,实现借图显思、以图促思。
总而言之,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朱智贤与林崇德所言:“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好途径。”它从教学实践的目标与需求中来,最终也将回到教学实践中去。这一必由之径,策略繁多,但若巧妙借助图像来显示并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