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2021-05-30朱丽霞
朱丽霞
一、利用课本落实语言学习的要求
从课本出发,努力挖掘有关语言教育意义的素材,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和操练的自觉性。如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构思特色,充分认识母语的价值。小说呼吁“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要让母语成为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侵略者也懂得母语的意义,“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语言,是文明的载体。禁学禁用母语,就是毁灭民族思想和文化,葬送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说:“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堂母语课,也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笔者在教学中相机强调学习语言、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认可与赞同。
《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中,海伦·凯勒原先甚至不知道“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从小盲聋,她无法掌握口头和书面语言。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她区分了“水”和“杯”两个概念,懂得了“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作‘doll”,“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喜悦极了,“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海伦·凯勒的感情,珍惜自己能够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幸福,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的積极性。
有的课文还明确提示了语言运用的规范,如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谈到“做”和“作”的分工问题,针对20世纪50年代“做”和“作”混用不清的现象,叶老等人经过商讨,“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这就有了标准。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据此使用“做”和“作”,以求准确。在这篇课文中,叶老还“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笔者也要求学生养成“试念试听”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一些课文还引申扩展了“语言”的含义,如指出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笔者让学生圈点勾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等词句,通过研读这些语言,了解这些现象,学生明白了只有掌握物候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种扩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爱。
二、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赏析
1.用词 。词是语言的建筑单位,语言运用必须注重词语的选用锤炼,各类实词和虚词都必须认真对待。例如,鲁迅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动词使用的范例。“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句中的“添上”和“有”“增加”似乎可以相互替代,但用“添上”动感更强,更能说明孔乙己由于偷窃,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满脸伤痕,旧伤疤没好又添新伤痕,层层叠叠,从而显示出孔乙己的凄惨遭遇,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动词不但增强动态,而且传达神韵。《社戏》中,“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这几句中“点”“磕”等词,不但表现出农家子弟行船动作的娴熟,而且表现出小伙伴们心情的爽朗和愉悦。精当贴切地选用动词,能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人物的形象、情态,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2.句式 。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换用,比较句式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比如,《荷塘月色》中:“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采用整式句,如果换成散句“这些荷花,有些羞涩地开着花骨朵,像明珠,也有的像星星,还有些像美人儿”,将两者对比,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原句句式整齐、简洁生动,有音韵美,而且突出了月色下荷塘的美,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优美形象。同样的含义,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的韵味就会不一样。再如,《散步》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句子有一种对称美,前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句式的选择往往与内容相应相称,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写忘情奔放、狂野倾泻的安塞腰鼓时,使用了大量短句,不少还是“独词句”,“舞!舞!舞!”一个词就是一个句子,给读者以“急促如鼓点”之感,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3.修辞 。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运用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以生命情感,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再比如冰心《观舞记》的开头:“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作者采用大胆的想象,运用排比的修辞,从多个角度表达自己观舞后的感受,表达对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无比赞叹之情。在修辞教学中,笔者既重视引导学生“识别”,即知道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更重视引导学生“探妙”,即明白修辞的创造性和表现功能。
三、作文教学中突出语言的要求
1.描写真实。作文语言首先要真实。虚假的语言会使文章失去感染力,自然不能打动人心。有一次,笔者给初二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他们当天回去对爸妈说一声“我爱你”,并写一篇题为“妈妈/爸爸,我爱你”的作文。有位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的语言让人觉得很真实,有同感:“我依旧站在那儿,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妈妈抬起头来,皱了皱眉头,疑惑地问:‘怎么了?有什么事吗?我心中一阵紧张。说还是不说,不就三个字吗,这个还能难倒我?我看着妈妈,看着她那冒着白丝的头发,想到她生病时还在给我抄错题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发酸,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说这句话的决心。我走到妈妈面前,有些颤抖地说出了一句话:‘妈妈,我爱你。我刚一说完,就觉得脸有些发烫,不过心里却松了一口气,心中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
2.语言优美。优美的语言往往能让平凡的材料、普通的构思光彩夺目,感染读者。疫情期间,笔者布置了一篇作文——《______的宅生活》。有一个学生写了《诗意的宅生活》,分四个时间段来写:“每天清晨”“下午写完作业”“傍晚时分”“夜晚的时光”。我们欣赏其中一段:“每天清晨,早起的第一件事便是拉开窗帘,等着柔柔的阳光一点点挤进来,细碎地铺满整个房间,让暖黄的晨光爬上窗台的长寿花。然后推开窗子,外面或是‘山光悦鸟性的清亮美好,或是‘人迹板桥霜的清冷朦胧,又或是‘晨兴理荒秽的生机勃勃……一切景色都展现在了眼前,闲适的一天就从此开始了。”
3.理性思考。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具备语言的“真”与“美”,更要具备“力”。如果一篇文章仅仅是简单进行描写、叙事而缺乏理性的思考,那就不具备“猪肚”“豹尾”之美。融入作者理性思考的作文,才有深层次的感染力。比如一个学生写的《美,就在我身边》中的一段:“我佩服梅花那我行我素的脾气和它留存自我的精神。梅花并不需要用绿叶来装饰自己,打扮自己,它一身淡装,要么是浅色的粉,要么是单纯的白,都透出它高雅与圣洁的气质。看着一树的梅花,我发现,真正的美并不是全身浓妆,而是展现真实的自己,不用逃避,不用躲藏。”这样的语言不仅升华主旨,还使文章富有力度和深度。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单靠课内练习是不够的,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训练中提高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持之以恒的训练,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功到自然成”。
(作者单位:南京市钟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