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习作训练邂逅经典诗词
2021-05-30颜巧珍
颜巧珍
中国诗词的语言精致、凝练,堪称中华语言运用之典范,因此,人们在赞美好的语言时常称“诗一般的语言”。在教学或诵读积累经典诗词时,教师可充分挖掘经典诗词中蕴含的习作训练素材和语言运用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的习作训练融入其中,让习作训练与经典诗词邂逅,引导学生探寻诗我合一的美好境界。
一、借用诗词素材,盘活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借用诗词中的素材进行写作训练,古为今用,大胆开启想象,打开习作新天地。
《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极为普通的农村生活图景,整首词寥寥数语,却将清新秀丽的农村环境及一家老小的不同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在广阔的乡村背景中,作者只选取茅屋、小溪、青草及一家五口作为写作对象,教学时,可借用这一素材指导学生练笔,学习细节描写。学习理解词意之后,组织学生欣赏农民锄地、篾匠编织等视频,并勾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将“大儿”“中儿”“小儿”的情态具象化。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人物当时的样子、动作等进行细致刻画,再通过讲评、赏析,了解细致描写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进而选取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再进行练笔。学生由想象描写诗词情境延伸至描绘生活图景,在写作实践中体会到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作为习作的材料,平常的小事也能做出大文章。
二、激活诗词情境,演绎补白精彩
诗词抒情言志,一首诗词中有时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诗词凝练的语言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诗词中的故事情境也是极好的习作训练资源。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描绘的故事情境,使他们与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意思,感悟诗词意境。这时,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是个极好的练笔契机。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于诗词情境中大胆发挥想象,进行补白或拓展练习,创造精彩语言,让诗词的画面更丰满。
杜牧的《山行》构思新颖,布局精巧,语言晓畅,尤其是诗的后两句,以“爱”字领起,将诗人满心欢喜地欣赏如火枫林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时,可通过再现诗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的补白练笔。
课件出示情境:寒山峻峭,石径绵延,马车渐行,茅屋隐现……
旁白:日近黄昏,急赶了一天路的诗人坐着马车,沿着曲曲弯弯的石径缓缓上山。萧瑟的山路旁,猛然出现了一片如火的枫林,诗人忙停下马车,只因深爱这片连春花也不能与之斗艳的枫林。这是一片怎样的枫林呢?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书童说些什么?
形象的教学课件、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引入诗词描绘的意境中,诗中隐含的一个个画面便会不断浮现,通过学生的笔尖涓涓流淌出来。
三、活用经典诗词,扮靓习作语言
经典诗词的语言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选入教材中的诗词仅让学生读读、背背是不够的,还应引导他们将其中的经典语言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让经典的诗词名句成为习作的点睛之笔。
首先,大量积累,完成经典诗词的“厚积”。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引导学生利用每堂课的前两分钟以及閱读课等时间诵读经典诗词,一以贯之。到了高年级,还可适当做点诗词学习笔记。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有意识地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情境运用诗词语言,让学生切身感受运用诗词之妙,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语言的意识。
其次,要及时给学生创设活用诗词语言的情境,引导借用诗词语言。一是直接引用,即将诗词名句直接运用到习作中,如写登高游记,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是巧妙改用,指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诗词进行恰当的改编后再运用于习作中。如写春天美景,可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写校园“金种子”菜地同学们劳动的场面,可用“新湖四月闲人少,才了豆角又种瓜”。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曾尝试指导他们改用词中经典的句子。首先,读懂词意后,引导交流:同学们有过“不须归”的经历吗?以精心设计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美好记忆:一次农家乐之旅、一场公园里的尽情撒欢、一场精彩纷呈的班级联欢会……学生通过交流,思路瞬间打开了。接着,教师再引导: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须归”说说自己都玩了些什么,怎么不须归。改用经典诗句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创作热情,“捉小鱼,捕虫儿,烈日暴晒不须归”“翻跟头,放风筝,日近黄昏不须归”“踢足球,做游戏,铃声大作不须归”……之后,在习作《一次难忘的玩乐之旅》中,很多学生有意识地将改创的诗句运用到了自己的习作中,无形间提升了习作的品质。
学习经典诗词,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诵读与积累,也要有拓展教学资源的意识。让学生的习作训练与经典的诗词学习美丽邂逅,是笔者将习作教学与诗词积累相融合的一种尝试,在诗意课堂中带领学生入境写作,活用语言,使学生在中华经典诗词的浸润中,感受诗词的美妙意境,逐渐提高运用经典诗词语言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