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俗元素的选文教学策略
2021-05-30张荣
张荣
一、抓住民俗意象,传情达意
民俗意象,就是具有民俗特征的意象。例如“柳”“杜鹃”“梧桐”“鸿雁”“月”等都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民俗意象。六年级下册课文《古诗三首》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就运用了“月”这一民俗意象。“月”,怀人,怀乡。 这首诗意境很美,耐人寻味。“中庭地白树栖鸦”,表面上是写赏月环境,实际上却是写人物的情态,非常凝练而含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由一个人的望月想到了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了思念怀远,含蓄不露。
基于民俗元素,教学中抓住“月”这个意象,起到了很好的传情达意效果。首先,从题目中“望月”一词入手,先找出“望月”的环境——“地白”,给人以空明、澄澈、清冷的感受,让读者不由自主沉静下来,跟着走进了清净悠远的意境中。接着,联系后面两句写诗人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的诗句,让学生谈谈内心的感受。这样就在民俗意象“月”引出情境之后,给岁时节令“中秋十五”团圆节这一主题增添了冷清、寂静的氛围,加上一个情深意切的结尾,将别离思团圆的情感表现得婉转生动。意象“月”,在帮助学生理解“中秋团圆”这一社会民俗时,起到了传情达意的效果。
二、关注民俗物象,触发情感
物象,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民俗物象,指文学作品中有具体形象的,能表现民俗特征的事物,属于物质民俗元素中的一类。文学作品中的物象,一般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是文学作品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据与凭借。通过对民俗物象的描写,能够将作品的深刻内涵或者要表达的某一份情感隐含在对物象的描述之中,教学时抓住这些物象,就能够触发情感。
通过阅读梳理,会发现民俗物象广泛地散落在文学作品中,如诗词、散文、小说等。下面试以沈从文《腊八粥》的教学为例。
教学伊始,通过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些通俗的语言中,学生能感受到小孩、大人、老人都喜欢腊八粥,“腊八粥”这一物象立马就浮现眼前。接着布置学生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腊八粥”写了哪几个场景?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这个物象,走进文本,激发情感,一起品味人们盼粥时的迫不及待,想粥时的苦苦等待,猜粥时的美妙想象,看粥时的惊异非常,喝粥时的心满意足。品读描写腊八粥的词句“糊糊涂涂”“碗盏”“花生仁吃來总该是面面的了”“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理解透过这些语句直奔心头而来的是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味道。正如作者所说:我对记忆中的河水、落日、乡土,都那么爱着,深情地爱着。运用民俗物象,走进回忆,走进过往,以孩童的心理感官为主捕捉民俗的经历。散文中的人物由民俗物象“腊八粥”点燃烘托,童年的自由欢乐、一家人的其乐融融都在与物质民俗元素——腊八粥的互动中展开,人物与民俗相映成趣,情感与民俗交融互动。
三、抓住民间传说,生发想象
民间传说,是语言民俗中的一小类。民俗文化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很丰富,充满着浪漫色彩,寄托着美好的愿望,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理想追求的想象之物。
《迢迢牵牛星》,就是依据《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联想生发而作。这首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古诗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生发想象,来表达相互思念的主题。基于民俗元素,创设情景,生发想象,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那纤纤细手正拨弄着机杼,她好像心神不宁,一天下来也没织布几尺,却是不禁泪如雨下。引导学生生发想象:前一句写织女忙碌织布,整天不停织布,怎么还是“不成章”呢?此时的织女,内心中想到了什么让她不禁“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通过这一句看出,诗人是懂织女的,她为什么这么伤心啊,诗人扭转头遥望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隔不远,中间清清浅浅的银河却挡住了路,他们只能默默凝视,相对无语。引导学生想象:河水这样清浅,应该可以涉水,轻松过河的啊,但是他们两个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
“一水相隔,咫尺天涯”,河水并不是不能过,而是不可逾越,它是一种势力的象征。通过想象,学生读懂了原来王母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正是因为有这股势力,他们的爱情才被阻隔。
基于民俗元素,抓住民间传说生发想象,这样就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中人物思念情感的丰富与细腻,以及有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伤与寂寞。
四、赏析民俗艺术,传承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俗艺术也各具特色。精神民俗元素里有一类就是民间艺术,它是以民俗艺术为书写对象的民俗文化,如《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藏戏》等,像这类选文文本内容本身的民俗文化养料就是其语文教学的价值。由于这类文学作品创作有着特定的地域特征,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看民俗艺术的表象以凑热闹,而是要走进艺术本身,透过民俗背后的背景、文化和精神,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领悟艺术的内涵,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这类散文时,首先通过文学作品欣赏民俗艺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不仅关注其呈现出来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理解传承。
以略读课文《藏戏》为例,从民俗的角度进行教学。藏戏艺术,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教学设想如下。
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藏戏表演视频,结合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先说说藏戏的特色: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达三五天。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特色。观看视频,借助传奇故事,具体了解藏戏的特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挖掘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进一步体悟人物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精神,意在对学生不断历练,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