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信”教学为例谈“学科育人”
2021-05-30赵凯宁
赵凯宁
如何从文化视角解读书信的情感意蕴,从儿童视角把握书信的生命律动,从生活视角重构书信的现实功用?下面,笔者就以“写信”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科育人”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一、从文化视角解读书信的情感意蕴
师:书信的格式规范我们已经了解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发现很多人写信时,开头的祝福语不是“您好”,而是“见字如面”,为什么人们都对这四个字情有独钟呢?
师: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还有谁想提问?
生:为什么书信后面的祝福语都要换行写呢?比如“此致”空两格写在一行,“敬礼”另起一行,而且还必须是顶格写。
师:这个问题也是儿时的我弄不明白的,同学们的神情告诉我,你们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咱们就先来思考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会儿咱们来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生:我觉得“见字如面”这四个字绝不只是古人的一句客套话。细细琢磨,这四个字多么富有温情和想象力啊!写信时就如同与亲友面对面地倾诉,温暖的灯光下,铺展信笺,聚精会神,工工整整写下每个字的感觉,真是幸福!
生:“见字如面”透着一股慢慢悠悠的感觉,就像诗中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真正写信时,一定得慢下来,因为每个字里都有情。
生:我觉得“见字如面”表达出人们强烈的思念情感,虽然见到的只是文字,但字里行间透着的是渴望见面的心愿,虽只是“见字如面”,也能让人们拥有久别重逢的喜悦。
师:是啊,“见字如面”,言短情长,饱含的正是亲友间渴望相逢的心愿。再看下个问题。
生:“此致”的意思是“在这里致以”,“敬礼”的意思是“表达礼貌和敬意”,这句话连在一起说才完整啊,为什么要这样分开呢?
师:此处“敬礼”顶格,呼应书信开头对收信人的称呼,这是古人写信时对“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写信是从上往下写,每当行文涉及收信人姓名或称呼时,都要努力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这个格式传统也应用到了“敬礼”或“祝福语”上。
生:我懂了,这是为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和敬意!
师:在过去,一页信纸最好是写八行,既显得内容充实饱满,又不至于过于紧凑密集,能充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和关心。如果写信内容较多,一页纸不够,我写在信纸反面行不行?
生:不行,这样太不礼貌了。古人都是用毛笔来书写,写在反面肯定会把信纸印糊了,一点儿敬意都没有!
师:说得好,看来大家渐渐都领会到写信的要义了。那如果我的信写到第二页时,只写了几个字儿就结束了,是否合适呢?
生:我觉得也不合适,看着第二页空空荡荡的,好像你已经无话可说一般。
师:孺子可教也。传统的写法是信的第二页应该至少写上三行,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感,而不是匆匆结束,好像已无话好说。你瞧,这写信的行数中也透着对他人的尊敬呢!
【课堂评析】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最为突出的育人价值便是文化传承。笔者从书信形式中,“于无疑处生疑”,引领学生关注三个问题——“见字如面”的意蕴,“此致敬礼”要顶格的含义,以及传统书信中每页该写几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预习中“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却是书信中表达“敬意”最好的体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思索、解惑后,学生领悟到“尊敬”方为书信的要义。
二、从儿童视角把握书信的生命律动
师: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我送给你们的那封信吗?来,咱们一起回顾一下。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们已经见过面了。仔细想来,我们能够相识真有缘分啊!你想想,这世上有那么多的学生,我为什么就遇到了你呢?这世上有那么多老师,你们为什么就遇到了我呢?这是不是缘分呢?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在学校的每一天,我都将和你们一起度过。我会和你们一起诵读美妙的古诗,用我们快乐的欢笑迎接每一个黎明的来临。我会给你们讲一个又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故事中一起去感受人性的真善美。哦,我还会把我揣摩多年的独家“写作秘籍”传授给你们,让你们也成为“写作小达人”。
师:读完这封信,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呢?请按照书信的格式写下你想对我说的心里话。(学生当堂写信、读信)
师:同学们知道信纸该怎么折叠吗?
生:我会折千纸鹤,表示“送你好运”。
生:我会折成一个爱心,表示对你的喜爱。
师:你们的折信方法都很有创意,富有时代的气息。这很好!不过,你们想过没有,若是折成千纸鹤或是爱心,收信人展开来后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折痕很多,一不小心還有可能把信纸撕破。传统的折信方法,是先把信纸纵向对折,再把下方稍微往上折一点,便可以放到信封里了。这是最郑重的折法。想想看,这样折信有什么好处。
生:打开以后干干净净,让收信人看得清清楚楚。
生:折叠后的信纸一高一低,就好像是寄信人在给收信人行礼一般,充满了敬意。
师:传统折信的方法,在每一个细节中都透着为他人着想的敬意。
【课堂评析】学科育人要站在儿童立场。一切优秀文化,都必须透过儿童视角加以审视,都必须落在唤醒和激活儿童自身体验上,和童心世界相契相融,才可能焕发出儿童的生命律动。在教学中,笔者以自己写的一封信做“引子”,于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创设学生回信的表达情境,激发学生渴望与教师交流的心理需求。如此,让学生心灵律动的表达“身在现场”,而非“远在天边”。写好信后,如何折信?这个颇有些冷门儿的学问,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游戏。
三、从生活视角实践书信的现实功用
师:信纸折好了,放进信封后粘好,写上邮政编码,贴上邮票,最重要的是写上什么?
生:某某老师收。
师:有一个学生给我写了封信,他在信封上写着“某某老师敬启”,你们帮我看看,这样写有没有问题。
生:应该没有问题吧,他的意思就是“请尊敬的某某老师开启”。
师:该同学这样写的本意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却犯了基本的语法错误。如果还原完整语句,“敬启”的意思是什么?
生:明白了,这样写就和他的本意反了。本意是“请尊敬的老师开启”,实际上却成了“老师尊敬地开启”。
师:我看到了一则报道,说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未来几年内,私人书信将彻底退出现代人的生活……到那时,你觉得我们的生活中会少一些什么呢?
生:会少了寄信时的期盼和收信时的喜悦。
生:会少了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敬意。
生:会少了长久珍藏书信的那一缕墨香。
【课堂评析】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通过语言文学,将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灌输式地简单训示。学科育人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到生活中,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实践,将语文学习中悟得的思想情感、态度观念、精神文化,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进而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