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孩子的话题终结者
2021-05-30夏小溪
夏小溪
假期快过完的时候,我问女儿想去哪儿玩,她的回答依然是:“约菲菲玩。”我忍不住问她:“就那么喜欢和菲菲一起玩?”她嘻嘻一笑,说:“是呀,我也喜欢和菲菲的妈妈一起玩,她会陪我们聊天。”我不解:“我不会陪你聊天?”女儿抱怨道:“哎呀,你那都是回答我,不叫聊天。”我自认为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不专断,不压制,怎么就被加上一个不会聊天的罪名?
我和菲菲妈带两个孩子吃饭时,孩子聊到压岁钱的用途,一致认为可以出去旅游,让我开车,最好去云南。女儿问我:“妈妈,我的钱够用吧?”我不以为意地说:“够是够,不过现在有疫情,哪儿也去不了。”我说完,俩丫头便泄了气,低着头往嘴里扒拉饭菜。菲菲妈却说:“不着急,反正我们还需要时间准备,到时候疫情肯定会好转的,最重要的是做旅行计划。”我忽然意识到,菲菲妈捡起了我丢掉的话题。两个孩子眼睛一亮,想了想便开始叽里呱啦:“我们要准备零食、地图、漫画书……”
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菲菲妈总结道:“你们说得很好,但都是出发前的准备,路上会经过哪些地方,云南都有哪些景点和美食,你们了解多少?”两个孩子又说起自己对云南的了解。于是,菲菲妈建议:“你们来个比赛吧,一个月的时间,看谁对云南的风土人情了解得多,方案做得更合理。”俩孩子欢快地击掌,然后把话题转移到了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得需要的信息上。
刚才险些被我一句话终结掉的话题,被菲菲妈“拯救”成可以聊一个月的话题。趁孩子们做手工不在身边,我向菲菲妈转达了女儿对她的喜爱,菲菲妈说:“八九岁的孩子,要求真不高,无非就是认可他们的话题,给他们提供思路,或陪他们一起吐槽。这其实是一箭双雕,和谐了亲子关系,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听后,若有所思。
周末,女儿一起床就在窗边发呆,面带愁容。询问得知,她是看了漫画《超级市长》,对自己有没有能力当市长陷入了深深的怀疑。我差点脱口而出:“省点心吧,你当个小组长都被组员的家长投诉。”女儿属于专横型的,咋咋呼呼,不讲究方法。我试着和她聊下去:“你对漫画里的马小跳当选市长的结果满意吗?”“满意。”“为什么?”“他能为不同年龄的人考虑,能让大家都幸福生活。”“那你现在对比你们两个,找出你俩的相同和不同点。”
女儿认真地想着,说:“我觉得我们挺像的,都是乐天派,热情,有想法。他比我厉害的就是他的帮手多,我只有两个。”“为什么他的帮手多?”“别人愿意听他的。”“对,怎么样让别人听你的?”女儿沉默了。我提醒她,想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愿意听别人的。女儿说:“我要对别人好,还要有能力,让人心服口服。”我夸奖她:“厉害,这觉悟离当市长不远了。”女儿大笑:“那你就是市长的妈妈了,哈哈!”
过了些天,女儿带回一张贴画,说是组员贝贝送给她的,因为女儿教她解题,而且她们小组第一次得了“优胜小组”的奖状。我想起那次关于市长的聊天,孩子不经意中收获了与同伴相处的方法。
还有一次,女儿放学回来神秘兮兮地告诉我:“我们班小曹和王宁恋爱了。”这话题怎么想都该是一句“别瞎说,小孩懂什么叫恋爱”给终结掉。但我灵机一动,将话题转到了“什么样的男生值得爱”上,结果我們母女俩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结束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原来,每一次的聊天,无形中都有价值存在,或是促进亲子关系,或是捕捉教育契机,或是收获一段愉快时光。所以,不要一句话把孩子的话题终结,更不要浇冷水,切断孩子的想法。要回应,要互动,要给孩子一束光,让孩子顺着光探索,成长,享受爱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