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画?时评

2021-05-30沈海涛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1年8期
关键词:鸡娃观展污名

沈海涛

景区“对考生免费开放”可多赢

据报道,国内一些景区在暑假期间面向中、高考考生推出了免门票、半价游等优惠措施,考生们只要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和准考证即可享受相应优惠。不仅如此,有的景区还为陪同的考生家长推出了优惠举措。

中、高考考生在经过紧张备考和考试后,大多有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身心的需求。部分景区给广大考生带来了“福利”,降低了考生的旅游成本,让人感受到景区吸引游客的诚意。过去,景区十分依赖门票收入,如今多数景区有多种收入来源,比如,景区内的餐饮、住宿、索道、体验等也都能带来收入。所以,景区对考生推出免门票、半价游等优惠,考生则为景区贡献其他收入。总体看,景区对考生免费开放利好多方,具有积极的社会综合效益。

教会孩子文明观展也是父母的责任

每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都非常引人关注,今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照例吸引了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欣赏这场“视觉盛宴”。为现场增添新鲜活力虽好,但也帶来了一些不文明观展行为:直接用手触摸展品、穿着鞋随意在作品上踩踏……美术馆内,被抹花的油画、被拉扯变形的艺术装置随处可见,令人触目惊心。

“熊孩子”惹祸,责任在谁?我们常说,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家长们希望孩子受到美的熏陶,但必须意识到,孩子自控能力差,往往会出于好奇心、占有欲和叛逆心等原因,管不住自己的手脚,也让展品面临被破坏的风险。家长在带孩子观展前要提前做好引导和教育,要知道,文明素养比艺术素质更重要。让孩子通过观展学会“如何观展”,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用眼睛和心灵来欣赏美、感受美,这比展品本身更值得关注。

警惕“熊孩子”“鸡娃”背后的标签化思维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针对所谓的“熊孩子”“鸡娃”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5月26日在记者会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不赞同一些家长逼迫未成年人额外参加有关培训机构学习的行为,也不赞同给这些家长和学生戴一顶“鸡娃”的帽子。

标签化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非白即黑、以偏概全。“熊孩子”原本泛指那些顽皮捣蛋、不守规矩、惹人讨厌的孩子。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即使自律意识强的孩子也会偶有不可理喻的时候。但现在,这个概念被无限泛化,个别无法无天、涉嫌违法犯罪的孩子也被称为“熊孩子”。

有时候,标签化就是“污名化”,这一点在“鸡娃”这个称谓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目前,围绕“鸡娃”这一称谓,育儿界已形成了一个“黑话”体系:“家鸡”“荤鸡”“素鸡”“耐鸡”“自鸡”“偷鸡”“假鸡”等不一而足。这些“污名化”称呼的背后,是焦虑的家长、身心疲惫的孩子。

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不妨从拒绝标签化开始。

猜你喜欢

鸡娃观展污名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观展指南针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参观美术馆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制造鸡娃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