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键词 指导有层次
2021-05-30时守礼
时守礼
《小毛虫》是一篇科普童话,本课核心教学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语,按照小毛虫的经历变化,讲讲这个故事。为此,紧扣关键词,我搭建了如下讲述支架:
第一遍读:提取关键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小毛虫在做什么。(小毛虫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哪个词语最关键?(打量)
2.默读第2~7自然段,看看在这些自然段中分别写了什么?圈画出表示小毛虫动作的关键词语。(爬、织、问、飞)
3.能够用上这五个描述小毛虫动作的词语,简要说说小毛虫的经历吗?
预设:小毛虫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它知道现在自己最该做的事是竭力为自己织一间牢固的茧屋。“以后会怎样呢?”它在茧屋里问自己。时辰到了,它从茧屋里挣脱出来,变成一只蝴蝶飞啊飞。
第二遍读:诠释关键词
1.创设情境,理解“打量”: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打量一事物并说说有何发现,体会“打量”的含义。
2.自由读课文,体会并说说小毛虫是怎样打量周围世界的。(加上动作读读,想象画面)
3.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小毛虫的一个动作,反复读课文,体会并完成填空:
( )地爬 ( )地织
( )地问 ( )地飞
4.加上动作,大声读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小毛虫的特点。
第三遍读:运用关键词
你能够用上这几个描述小毛虫动作的关键词,讲讲这个故事吗?
教学过程中,我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意识:
一、目标清晰的指向意识
每一个教学任务的提出,都有清晰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并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言语活动。本课时在达成核心教学目标过程中,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要求,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
1.提取描寫小毛虫动作的词语,并能够联系文本语境做出较为准确的阐释。培养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敏锐感知力与丰富诠释力。
2.借助表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锻炼学生于朗读中在“言”与“像”之间快速转换与匹配,实现对语言的有效建构。
3.借助关键词句,结合自己阅读感受,绘声绘色讲述故事。培养学生流畅、生动和自信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层次分明的过程意识
一篇课文的精读,大体上经历两个阶段:先是对文本语言的建构,再是对文本语言的运用。可细分为:第一,复述性阅读,如提取关键词,简要说说小毛虫的经历。第二,阐释性阅读,如选取最感兴趣的动作,反复读并体会小毛虫这一动作特点。如关于“( )地爬”,大多学生都能够联系文本语境与生活经验填写“笨拙、慢慢、使劲”等词;关于“( )地飞”能填写“自由、轻盈、快乐”等词语。第三,评价性阅读,因为本课时核心是指导学生讲述故事,所以没有体现这一层次。如需要,可设计提问“你觉得小毛虫哪一个动作最有趣?”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运用做出评价性理解。这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第四,是创造性阅读,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讲述。
三、化零为整的整合意识
首先,将相同的教学任务整合呈现,如“圈画出表示小毛虫动作的关键词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有关小毛虫的一个动作,反复读课文,体会并完成填空”等。其次,重组文本中有内在关联的相关词句,如将描写小毛虫动作的词语放在一起读,体会不同动作的特点。最后,遵循先学后讲理念,整合学生“学”的活动。如每次讲述,让学生先练后讲,每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任务不同,设计相对完整的听说读写活动。
通过组块整合“学”的目标、过程、活动,将学习的时间与心理空间还给学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徐州市新沂市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