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安定与动荡的视角 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2021-05-30李虎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1年8期
关键词:诸侯

李虎

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一直是七年级历史考点最多的部分。笔者认为,以安定与动荡为视角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有利于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重大事件,进而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君权传位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与官员的矛盾往往会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所谓“中央”,是指国家统治机器的最高层级,负责全国性事务;而“地方”则是受中央机构领导的负责区域性事务的国家机器。

一、夏朝初立: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王朝是从部落联盟脱胎而来的。五帝时期,领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财富的增长促使部落领导阶层的分工越来越细致,部落首领的地位和权势进一步上升。在战争中不断发展的华夏部落联盟逐渐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尧舜时代,以选举贤能为原则的禅让制虽然存在,而世袭制却暗流涌动。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颛顼为黄帝的二世孙,帝喾为黄帝的三世孙,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四世孙),舜既是黄帝的八世孙又是尧的女婿,禹是颛顼之孙(即黄帝四世孙)。虽然,五帝并不都是直系亲属,但同属黄帝家族。另外,大禹被推举为诸夏部族君长主要是因为他治水有功,但大禹的父亲鲧本就是夏部族的首领之一,故大禹的血缘身份也是他成为首领的前提条件。况且,舜在即位之前曾礼让尧的儿子,禹在即位之前曾礼让舜的儿子,这说明“传子”已经成为一种可接受的选择。综上所述,所谓的“禅让”是在部族贵族阶层内部的选贤举能,且只存在于尧、舜、禹三代,并且“传子”的趋势已然显现。

禹在成为夏部族的君长后征伐“三苗”,个人权势进一步加强。他在阳城举行“涂山之会”,各部首领前来朝贡,正式建立夏王朝。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是对禅让制的公开废弃。启登上王位后,有扈氏拒不服从其命令,后被启亲率大军剿灭。得胜的启在都城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诸部纷纷前来朝贺。此后,启继承王位的合法性便无人再公开反对,王位世袭彻底取代禅让成为历史常态。

二、西周时期:互为表里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新兴的周王朝攻灭商王朝后,面对辽阔的疆土、众多的部族、诸侯,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成为首要难题。周初,周王对姬姓宗室、古帝王之后、伐商功臣进行分封,意图以分封诸侯来拱卫王室、开疆拓土。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西周还确定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宗法制实现了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权与政权的统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各等级贵族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出的新任“大宗”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因为身份、贵贱早已确定,可以减少诸子争位带来的动荡,维护权力交接时的安定秩序。依照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贵族等级。为了进一步明确贵族的尊卑贵贱,维护稳定的秩序,周公主持制定了“周礼”,严格明确了不同等级贵族的行为规范。任何超过周礼规格的行为都是非法行为,会被视为“僭越”,将受到刑法惩罚。由此,西周形成了天子到士和中央到地方的贵族等级秩序。

夏至西周时期的“地方”多指臣服中央王朝的部族、诸侯。地方对中央的义务主要包括朝觐、纳贡、保卫;中央并不直接管理地方具体事务,地方势力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春秋后期,郡县制开始出现,至秦始皇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地方的独立性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三、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婪暴戾,引发“国人暴动”,西周统治基础开始动摇。周宣王继位后,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但西周与边疆地区民族的矛盾和西周内部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昏庸的周幽王继位后,西周终于在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中落下帷幕。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反被强势的诸侯欺凌,进入到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周桓王伐郑的惨败标志着周王室失去了昔日“天下共主”的荣光。诸侯见王室衰微,纷纷减少朝贡数量,大力扩充自身实力;周王室甚至沦落到要向诸侯国乞借物資的地步。此后,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展争霸战争,小国不得不臣服强国,甚至被直接兼并。大国争相称霸,有的国君甚至僭越称王,在事实上架空了周王室。历史上曾经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不单单指诸侯僭越周王室,更包括权臣篡位在内的诸多不合周礼的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日益崛起,腐朽的奴隶主阶级日趋没落,掌握着知识的“士”阶层成为各国官僚队伍中的鲜活力量,如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一些诸侯国在内部势力的争斗中逐渐分裂、衰弱。典型的案例是田氏代齐。田氏本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避难者,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田氏集团逐渐壮大起来。田常曾任齐简公时期的左相,在权力争夺中将齐简公和右相阚止杀死,后又诛戮异己,完全掌握了齐国政权。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齐康公成为齐国国君,周王只能象征性地予以承认。同时代的类似事件还有“三家分晋”、鲁国的季氏专权等。

四、战国至秦:从局部统一走向中央集权

战国时期,随着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和诸侯争霸战争的持续扩大,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了齐、秦、楚、燕、赵、魏、韩,其他小国逐渐被兼并。随着大诸侯国领地、人口、财富迅速增加,分封制已经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中,“废分封,行郡县”是一个重点措施。推行郡县制就意味着国君要自己掌控土地而不是像西周那样将土地分封给奴隶主贵族,此举必将招致旧贵族的激烈反对。李悝的“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的“封君三代收回爵禄”、商鞅的“废分封,行郡县”都是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这些举措既有利于富国强兵,又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经济、政治上的话语权。虽然吴起、商鞅都被旧贵族报复性的残忍杀害,但符合时代潮流的变法措施已经不可更改,大诸侯国已然有了局部统一之势。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将郡县制推广至全国。秦国还统一了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极大地便利了国内经济文化交流。依靠强大的武力,秦帝国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由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秦朝法律苛暴、赋役沉重,很快被农民大起义推翻。

五、西汉初期:围绕王国问题展开的较量

文帝和景帝时期,强大的北方匈奴时常南下劫掠,国力不足的汉王朝只得暂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休养生息上。一方面,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另一方面,诸侯王国问题却又日益凸显起来。汉高祖及吕后称制时,汉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了许多诸侯王国。这些诸侯王国在军事、赋税、政治上有很大的独立性,甚至觊觎皇位,举兵造反,逐渐成为威胁汉王朝中央集权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文帝听取了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将一些较大的王国分为几个小的王国。景帝之时,吴王刘濞意欲谋反,景帝听从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削藩,“七国之乱”就此爆发。景帝在平定叛乱后,将诸侯王国的行政权、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诸侯王也不得统帅军队,王国的权力被大大削弱。

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汉朝已经积累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反击匈奴、打击豪强、改革积弊成为汉武帝的施政重点。针对王国问题,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凡是诸侯王的子弟都可在王国得到封地,王国逐渐被肢解;颁布“左官律”,规定封国官员地位低于朝廷官员;颁布“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员与诸侯结党营私。对于不愿服从中央或者意图谋反的诸侯,汉武帝果断采取了严厉的高压政策。一些诸侯因为犯法或触怒皇帝被除国。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斤两不足为由,削去百余名列侯的爵位。从此,诸侯便再也无力对抗中央。在中央,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提拔年轻官员,设置“内朝”以牵制朝臣,削弱外戚势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派遣刺史监察地方。汉王朝真正实现了“大一统”。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脆弱的中央与动荡的地方

东汉时期,宦官与外戚交替掌权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政局的稳定,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下层民众难以维持生计,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就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爆发了。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军阀乘机坐大,形成割据势力。军阀董卓进京之后,祸乱国家,连皇帝也沦为傀儡,朝廷的权威因此一落千丈。此时的汉朝正如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割据势力相互攻伐,国家陷入动荡之中。经过数十年争斗,魏蜀吳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公元266年,西晋代魏。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然而,腐朽、奢侈的西晋官僚贵族很快陷入相互争斗的内乱之中。自公元291年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纷纷上演,历史再次进入大动荡时期。

南迁的晋室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建立东晋,王导任丞相,王敦掌军事,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淝水一战,东晋打破了北方前秦的威胁,却无力收复中原。东晋时期,显赫的士族轮流执政,他们相互通婚,标榜“士庶天隔”,既能在朝廷任职,又能出任地方的镇将,逐渐引起了皇帝的疑忌。一方面,为制衡士族显赫的权势,皇帝开始重用庶族地主,即“寒人”。另一方面,士族自诩清高,鄙薄实务,逐渐腐化堕落。在腐化的士族与孱弱的皇室的政治斗争中,庶族地主日渐崛起,成为最有实力的政治群体。东晋衰亡之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它们的开国皇帝多是庶族出身的军事将领。

在北方,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逐鹿中原。氐族首领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在汉族地主官僚王猛的辅助下迅速统一北方,后又在淝水之战后迅速瓦解。以鲜卑拓跋氏为皇族的北魏入主中原后,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孝文帝以迁都、改革吏治、移风易俗、联姻通婚等方式进行汉化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交融。

七、知识巩固与提高

1.禅让制是指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完成传位的(  )

A.父死子继B.兄终弟及

C.推举贤能D.武装政变

2.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禅让制(  )

A.黄帝传位给颛顼B.颛顼传位给帝喾

C.尧传位给舜D.禹传位给启

3.西周时期,贵族包括以下哪些等级(  )

①天子 ②诸侯 ③卿大夫 ④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春秋时期,诸侯霸主们一边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扩大地盘,一边违背周礼规定享用天子规格的礼器,周天子却无可奈何。这说明(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认可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诸侯不再承认周天子

D.诸侯霸主已经称王

5.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段话表明(  )

A.秦始皇赞同恢复分封制

B.秦始皇反对恢复分封制

C.秦始皇不认可郡县制

D.秦始皇认可宗法制

6.西汉初年,面对长期战争留下的破败景象,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包括(  )

A.轻徭薄赋B.严刑酷法

C.以德化民D.勤俭治国

7.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平定“七国之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盐铁官营D.打击诸侯和豪强势力

8.东汉末年,太平道的创立者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东汉随即陷入分裂割据之中。标志着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曹魏灭蜀B.西晋灭吴

C.三国鼎立D.官渡之战

9.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大封诸侯王,企图以此巩固统治,不料事与愿违,西晋很快因内部动荡迅速走向衰亡。“内部动荡”是指(  )

A.司马睿建康称帝B.祖逖北伐失败

C.刘裕建立宋朝D.“八王之乱”

10.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A.迁都洛阳B.胡汉通婚

C.胡服骑射D.通用汉语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王国势力的强大,成为统治集团内部的重大问题。西汉的政治体制,有郡县,有封国。封国有王、侯两级。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来任免。王国的封地,多的一百多城,少的三四十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初年爆发的一次大规模诸侯叛乱是什么?汉武帝为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地主的私家武装逐渐公开化……军阀混战的过程,也是百姓遭殃、生产凋敝的过程。大小军阀间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天下户口锐减,十不存一。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足见当时社会遭受的破坏之严重。

三国鼎立不同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三国分裂是分区统一,是由军阀混战到全国统一的过渡。没有三国区域性的统一,也就不会出现西晋全国的短暂统一。

——摘编自陈勇《国史纲要》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国”指哪三个国家?它们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3)依据材料,总结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5.B 6.B 7.A 8.B 9.D 10.C

11.(1)“七国之乱”。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子弟皆可分封,使诸侯国数量增多,力量减小;对诸侯削爵、夺地或除国,严厉镇压诸侯叛乱。

(2)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

(3)军阀混战使国家陷入动荡,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诸侯
五张羊皮
烽火戏诸侯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烽火戏诸侯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国家”一词的由来
烽火戏诸侯
燕太子回国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