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言文知识的学习 提高史料阅读理解水平
2021-05-30刘小宏
刘小宏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记录了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文言文史料对丰富历史教学和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分析、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了解、研究中国历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重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一、在历史学习中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
1.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塑造健全人格,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文言文是记录、传承中国文明的主要文字,要了解、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重视文言文学习。培养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而且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文言文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
2.解答好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需要。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在近几年各地市的历史中考试卷中,文言文史料频频出现。从往年的中考试题看,涉及文言文的试题,既包括史料型选择题,又包括材料解析题。通过阅读并理解一段文言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中考历史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查的重要举措。初中生培养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应对中考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由于不经常使用文言文,许多学生阅读文言文史料时经常“似懂非懂”。这种状态下,他们自然在阅读文言文史料时感到力不从心,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学生对文言文字词了解、掌握得太少,积累不够。因此,学好文言文,必须要重视文言文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读懂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词的古义、今义。
学习文言文时要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如今常用的词语,与古文相比有的词义扩大了,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牺牲”的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舍身,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妻子”的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中“卑鄙”的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
2.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我们平时要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多了,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就会不断提高。
如“鄙”字:
(1)作名词。边界地方。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作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輕视,看不起。如: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3)作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作复合词。
①鄙人。
a.自称的谦词。如,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b.鄙俗、不开化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c.乡下人。如: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文言文的句式。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用“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③用“者”表判断。如,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④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⑤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⑥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2)被动句。
①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中,“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②有标志词语,如“为”表被动。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中,“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
三、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认真钻研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再次,力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留、删、调、补、换”。
1.留。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写不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只把“谪守”译为“被贬到……做太守”就可以了,其余都不用翻译。
2.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个发语词,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
3.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各成分在位置上有一些不同之處,如宾语后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我们在翻译时必须要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加以调整。如“何陋之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成“有何陋”;“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可译为“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也有十分之六七”。
4.补。文言文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之后都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又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黑质而白章”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5.换。有些词在文言文中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常用或者根本不用,我们在翻译时,就要用现代词语将其替换掉。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一句中的“吾”“汝”应换成“我”“你”。
四、学好文言文,须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历史著作浩如烟海,皓首穷经亦未必能读完。历史著作中,我们不认识的字词、不了解的典故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现在网络发达,通过上网查询,方便快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要我们对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多接触古代历史文献,多读文言文史料,就能够较快地阅读一些浅易文言文。
总之,在历史学习中,培养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文言文史料在历史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和研究文言文史料,能帮助我们通过了解历史,进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