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滹沱河边到延河畔的书信问候 一封申身写给贺鸿钧的信函及其背后故事
2021-05-30吕明
吕明
2019年深秋,笔者在天津市区海河畔的古文化街文化小城银杏广场旧书摊,淘到一册1972年9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歌选《红日照海河》。书的扉页刊登了1963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号召的彩色真跡照片,全书选编了河北省各市县创作的歌颂根治海河伟大成就的诗歌共计83首。《红日照海河》封面设计新颖别致,描绘了一轮红日照亮燕赵大地的景象。书中以精美的插图,将诗歌分成若干部分;每首诗歌后面大多设计有插画小品和尾花,使得这部小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书的封底延续了封面米黄的暖色调,上角设计了一枚前面是海河二道闸,后面是放光芒的一轮红日的题花,突出了《红日照海河》的时代主题。
当晚,笔者在灯下整理和欣赏这部超过47年的诗歌集,在书中发现了一页写满字迹的纸。仔细阅读后,笔者十分惊喜:这是一封河北人民出版社编辑、《红日照海河》的责编申身,写给陕西《延河》文学期刊女编辑贺鸿钧的信函。信的全文如下:
鸿钧同志:
多日未去信,问(候)念你。
这半年,我们编了四本诗集,有《红日照海河》,有刘章同志的一个诗集,有李永鸿的一个诗集,还有一本河北工农兵诗选。已经印出来的就(只有)《红日照海河》。其余的今年不一定印出来。随信(寄)去《海河诗选》一本,请提批评意见。
在一个月前,我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见到了郭澄清,他要与你联系,但当时我记不住你地址的具体号码,他没法写信。他说叫我回石家庄写信时,问你好,他的地点是“山东省宁津县时集公社郭杲大队”,这是他的家,他经常在家写小说。他的工作单位是“山东省革委会文艺组”。再谈了。
此致
敬礼
申身十一月廿五日于石家庄
此信于十二月三日发
这封河北人民出版社编辑给陕西《延河》文学期刊编辑的信函,其实更应该看作是两位多年文坛好友间的通信。1972年,申身作为责编,半年来(1972年5月至11月),努力编辑了四部诗集,却仅有一部得以印刷出版。
关于申身提及的另外三部诗集,《白洋淀渔歌》(李永鸿诗集)出版于1972年11月,《映山红》(刘章诗集)出版于1973年5月,至于编辑信中提到的河北工农兵诗选,直到1975年11月和1976年3月,河北人民出版社才分别出版了《高举红旗评(水浒)》(工农兵诗选)和《新村战歌》(工农兵诗选),此时距离责编申身开始着手策划、编辑这四部诗集(实际编辑出版了五部诗集),已然过去了整整四年的光阴,而此时中国的文学和出版,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版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40多年后的今天,信中涉及的诗人、作家和编辑,大多已经离世,这部诗集和这一封信函,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写作与编辑和出版往事,钩沉了一段图书背后的文坛故事。
《延河》文学期刊的女编辑贺鸿钧(1928—2019),笔名贺抒玉,陕西米脂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贺鸿钧1944年参加革命,1953年8月赴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进修,1955年结业分配到西安市作家协会,参与筹备创办文学月刊《延河》,最初担任编辑部小说组组长,1958年担任专职编委,翌年升任刊物副主编。贺鸿钧在编辑之余,从事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等的写作,其中短篇小说《女友》《琴姐》,分别于1980和1981年获《鸭绿江》和《延河》的优秀短篇奖。结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有《女友集》《琴姐集》《乡情人情》和《旅途随笔》等。2019年初秋,贺鸿钧以91岁高龄在西安病逝。
河北乡土诗人刘章(1939—2020),河北兴隆人,曾经担任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名誉会长,《诗刊》《中华诗词》编委等,出版有《燕山歌》《刘章诗选》等50余部,代表作《北山恋》(组诗),荣获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2020年正月在石家庄病逝。
河北渔民诗人李永鸿(1922—2002),河北安新人,自上世纪50年代初从事诗歌的业余创作,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曾经担任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等,出版有诗集《白洋淀渔歌》,长篇故事集《淀上飞兵》和长篇叙事诗《红菱传》等。
如信中提及的,河北人民出版社申身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办事,遇到了山东作家郭澄清,可能是近几年的“疏于联系或岗位职位的变动",作家向编辑好友打听询问《延河》编辑贺鸿钧的寄信地址,笔者以为其目的一是作家想恢复联系,二是有稿件打算向《延河》期刊的贺鸿钧投稿。
至于信中提及的河北人民出版社的四部诗集,两部作者分别为河北诗人刘章和李永鸿,无疑也是陕西贺鸿钧编辑的老朋友和期刊作者。至于这部1972年9月出版的《红日照海河》诗歌集,与其中夹带的短信函,当年是否第一时间由河北省会石家庄邮寄到了陕西,这封老朋友间的问候和通话,是否被《延河》期刊编辑贺鸿钧看到,我们不得而知。
这部《红日照海河》与信函,本应存留在陕西,为何却一路北上,最终流落到海河流域入海处天津的旧书摊?原因不明。一封写在普通稿纸背面的,仅有278个字的短信,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和信函背后的文坛往事。信中涉及的人物,除了写信人申身以88岁高龄,成为文坛历史的亲历者,可以为我们回忆近半个世纪前的故事外,其他前辈均已作古。在此笔者真诚祝福申身老先生健康长寿。正是:红日照海河,短函故事多。燕赵出英杰,往昔宛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