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奇特的“烫烙书”
2021-05-30靳琮杰
靳琮杰
书籍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从手抄到雕版印刷,再到石印、铅排、影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近年来沧州陆续发现两部“烫烙书”,颇为奇特,为书籍制作形式之新发现,特与同好分享,共同研究。
两部书其中之一出现在前几年沧州古玩市场,只是听说,未曾见到实物,据云是一本“道经”,小开本,尺寸不详,“烫烙”颜色偏淡,从纸张看为薄棉纸,纸张约为晚清民国时物,因当时索价甚昂,只在市场上一现即再无踪迹。后听说该书曾送北京找过相关专家研究,但也没给出明确意见。
近日,在沧州一书商处又见一册“烫烙书”,得以亲见实物,上手细审,该书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本,存三卷,53个半桶子页,第三卷略残损,尺寸为25.5×18.5cm,薄棉纸,廉纹较窄,约一指半,纸的年代判断不出,但晚清民国可能性大。手写楷书,正文(大字)10行20字,注(小字双行)30字,“玄”字避讳。内有刻工姓名22人,其中王文、周才、王太、王椿、王仁五人在刻工名录中可以查到,均为南宋刻工。经查善本总目,其底本应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但无界栏。书中字的“烫烙”痕迹明显,每个字周围均有焦糊痕迹,有些透到纸背,确实像“烫烙”而成,该书的制作工艺不得而知,很是奇特,书主讲为手持细香逐字烫烙而成,可备一说,但细观书中有个别地方文字出现了重叠移位现象,则雕版制作可能性更大,苦思不得解,制作方式还是一个谜。
初步判断此书制作方法可能有三:一是手持細香烫烙,如同现有的宣纸火笔画(又称烙画)。但如此薄的棉纸在古代制作者是如何掌握香的温度和距离的?别说几万字的一部书,烫一个字都感觉甚为困难。是否是在纸上另外覆盖有其它材料?二是有可能是用毛笔蘸腐蚀性液体写就。三是可能为先雕版(估计金属版可能性大),然后通过加热烫烙,或在版上涂上一种微酸性(或其它腐蚀性)物质,覆纸予以腐蚀而成,这从叠字现象似可解释。但具体制作工艺确实为何,希望抛砖引玉,大家共同解开这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