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2021-05-30刘金金
刘金金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习者处于真实情境下,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问题情境创设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课堂运用中往往收获不当应有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真实生活脱节,无法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学习情境,而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组织与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答案,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分析了生活现象在物理问题情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物理;生活现象;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33(2021)35-0086-02
物理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有关物理现象的影子,这些生活现象所体现的是物理知识,是人站在物理学视角去生活现象的解释,想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能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物理现象,就需要教师善于初中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切入点,能够在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推动下,成为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探索者,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新课程理念主张物理教学应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引入生活现象,是让“生活走向物理”的表现,也为“物理走向社会”做好了铺垫,那么如何巧妙地将生活现象运用于物理问题情境创设中,便成为了众多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理解”问题情境,加强知识理解
在以往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对于物理概念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这也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的认知一直处于表象状态,缺乏深刻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在直观地观察物理的生活“原型”中,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并实现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内化.
如在“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在寒冷的冬季,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通过两只手互相搓一搓或者往手心里吹气的方式取暖,由这两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引领学生思考,两只手互相搓与向手心吹气以达到内能增加的方法是否相同,在对这两种改变物体能力的方式分析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物理问题,认识到两只手互相搓增加手部热量属于“做功”,向手心吹气增加手部温度属于“热传递”,其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索物体内容的改变问题,可以降低学生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的问题情境,主要是通过生活“原型”再现的方式,引领学生能够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去思考物理规律,尽可能地缩短物理基础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可以借助融入了生活现象的问题情境,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点,攻克物理知识理解的难关.
二、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悬疑”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量实践证明,当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会在学习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也更加地活跃,由此可见,激发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想法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初中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情绪.利用生活现象创设具有“悬疑”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学生在“悬念”的促使下,学习动力更加充足,好奇心被成功地激活,为接下来的物理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如在“升华和凝华”这部分内容讲解时,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入了学生们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升华”与“凝华”现象,设置了悬念式的问题情境,并且留下了悬念,让学生在对“悬念”稍作思考之后,在进行物理课程的学习.譬如,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几种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的观察,学生们可以发现冬天堆的雪堆越来越小,妈妈在衣柜中放入的樟脑丸也会变得越来越小,冬天室内的玻璃上会出现漂亮的冰花,树枝上会挂满雾凇.在学生观察完视频课件中的画面之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吗?有人说是冬婆婆变的‘魔术,你能破解这个‘魔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到新 知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猜想”问题情境,锻炼思维能力
基于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物理知识都属于入门级别的,此时不仅要让初中生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猜想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能力,树立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初中生在这一学习阶段所接触的物理知识大多都是概念性知识内容,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与理解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挑战,因此需要教师结合生活想象,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猜想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猜想与假设中获得物理思维能力的锻炼,能够发散地思考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杠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想象创设了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的“猜想”式问题情境,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为:“当一个人使用同一根木头撬动石头的时候,其在同一点的用力方向不同,那么力作用的大小是否相同?”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猜想还有哪些可能性,一组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基础上经过发散联想,又提出:“继续使用同一根木头撬动这块石头,用力大小相同,但是作用点不同,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又如在“地心引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秤分别称量了几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称量之后让学生拿起或搬起,分别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重点,进而引领学生猜想“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推理验证猜想,以促使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利用生活情境,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想要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需求,特别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更为强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抓住初中生的认知关键点,设计可以引发學生主动探究的情境,以促进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将生活现象运用于“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能够让具体知识性的生活现象走进物理课堂,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探究”性问题情境中,对生活现象有一个“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初中生对物理知识与规律探究的内驱力.
以“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思维,教师利用生活现象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我们把一块铁投入水中的时候,铁块会迅速地下沉,但是如果将木块投入水中,木块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有一部分学生会根据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回答:“因为铁块要比木块重”.于是教师继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重量均为5斤的铁块与木块同时放入水中,为什么还是铁块沉下去呢?”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驳回了刚才学生说出的答案,学生也因此产生了疑惑,开始为了解答疑惑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最终总结出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初中生在“探究”的问题情境重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渴望,并主动地通过创新实验的方式,解答疑惑,总结出物理规律.
从而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严谨性,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中融入生活现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之一,物理教师应认识到将生活现象引入到物理课堂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探索生活现象与问题情境创设有机融合的方法,以帮助初中生认识到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生活经验思考物理问题,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促进初中生物理学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明江.注重运用问题情境 提升物理课堂实效[J].成才之路,2021(28):124-125.
[2]皇甫倩文.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36.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