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圈融合”的科技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21-05-30曹煊垚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

曹煊垚

【摘  要】在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搭建和形成完备的创业圈和生活圈,为创业者提供浓厚的投资氛围,即要做到创业圈、投资圈、生活圈的“三圈融合”。论文集中探讨如何以“三圈融合”为指导,推动科技园区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we must construct and form complete entrepreneurship circle and life circle to provide entrepreneurs with a strong investment atmosphere, that is, to achieve the "three-circle integr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ircle, investment circle and life circle. The paper intensively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service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circle integration".

【關键词】“三圈融合”;科技园区;产业服务体系

【Keywords】"three-circle integ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dustrial servi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0-0070-03

1 引言

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把科技创新提高到了前所有未有的高度,作为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载体的科技园区,在实现自主科技创新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科技园区,不仅促进了当地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多个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大部分科技园区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问题。如何更好地让科技园区获得新一轮发展,本文基于“三圈融合”的内涵特征,探讨通过构建科技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来推动科技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2 推进“三圈融合”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三圈融合”是实现科技园区差异化竞争的有效途径。如今,为吸引高精尖人才聚集,各地纷纷出台各种形式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驻园区。这些优惠政策大多集中在个人住房补贴、创新型企业税收减免等方面。对于人才的认定,大多数城市放宽了认定标准与范围。

纵观来看,政策举措的核心落脚点依然主要体现在资金优惠。千篇一律的补贴政策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其边际效应已大幅递减。在美国、英国等成熟经济体,制度环境和硬件设施基本固定,对企业和人才的争夺主要依靠精细化的社会治理与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在同等规模的城市间,企业家一般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更适合居住、人才更充足的地方来进行创业活动。

改革开放初期,数百万有志青年从全国各地各行业奔赴深圳打工创业,创造了深圳经济科技腾飞的神话,不仅靠的是制度红利,而且靠的是更高的薪酬激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人们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业圈、投资圈、生活圈的“三圈融合”理念将科技园区的居住属性摆在园区发展的重要位置,可以让创业者、投资者的归属感更强,家的感觉更浓,这势必将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一大亮点。

其次,“三圈融合”是增强科技园区长久性优势的重要保障。各地科技园区吸引人才政策频出,虽然其核心目的是推动人才有效聚集,但是也难免有一些人打着人才的旗号,根据政府出具的人才吸引政策,享受园区补贴带来的各种便利,却并未创造任何价值。“三圈融合”理念则可以为人才安心在科技园区创业、投资、生活提供更多可能。“三圈融合”理念将生活圈纳入其中成为重要部分,就是对创业和投资的有效补充,可以展现科技园区的差异化优势,让创业者能够安心在园区创业、生活,扎根园区,为园区长久发展提供土壤。表1为深圳、杭州、西安、成都、重庆五地吸引人才的具体做法。

再次,“三圈融合”是形成科技园区闭环发展的核心驱动。“三圈融合”理念在科技园区的推广,赋予了科技园区的社区化内涵,让科技园区从单一的工作场所变为一个集工作、生活和创新于一体的全赋能空间,从而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该理念也是当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所向往的模式。例如,中芯国际在北京的研发基地,配套建设中芯国际学校,为企业员工及其家庭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和生活保障,可以让科技创新人才更加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与工作,安心从事技术创新。因此,“三圈融合”让科技园区拥有了闭环发展的可能,在强调投资、生活的同时,实则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园区的创业特质,是打造科技园区创新高地的核心驱动。

最后,“三圈融合”可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两业融合,提高园区发展质量。创业、投资、生活的互动,有利于引导制造业企业专业化发展,将纯粹制造环节交给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等完成,分离出研发、专利咨询、平台管理、数据保护等部分中间环节使其成为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发展不仅有利于满足现有制造业人才需求,也有利于产业链升级、演化,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3 推进“三圈融合”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内涵

“三圈融合”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外延。结合当前的经济和科技形势,“三圈融合”主要内涵理应是:紧抓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聚焦科技园区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互动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前瞻布局。始终面向全球科技前沿,按照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区域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和重点产业布局,优先发展符合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持续创新能力强、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有效发展,对于提高城市影响力有较强作用。

第二,创新突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国家需求和市场导向,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与前沿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提升产业主导权的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和关键技术标准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方向,而技术实践多数在于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技术的实践过程。

第三,集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看得见”的能力,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在全球范围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强化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高端产业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弱化单一的体力劳动及简单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是产业进步的必要条件。

第四,引领发展。以全球视角研判适合科技园区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应用和转化一批在行业内引起重大产业变革的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市场掌控力的品牌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和话语权,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 推进“三圈融合”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4.1 创业圈建设方面

做好产业培育,努力打造科技园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氛围。首先,推动创业人才集聚。支持大学生创业,加强与高校、知名专家、企业高管合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课程培训、创业咨询、成果展示等专业指导及服务。大学生是创新生产的主力军,拥有较强的创造力,需要政府及市场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其次,强化企业服务职能,完善绿色通道机制。大力推进“三证合一”,协助科技企业办理工商、税务等注册登记手续,实行注册登记快速服务。简化流程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最后,积极打造创业文化。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优秀初创企业”“优秀创投项目”“卓越创新企业”与科技园区示范众创空间等各类评选活动。依托大学、高职院校等,以科技园区内孵化器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科技园区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各层级的创新创业大赛,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举办高端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资源对接活动,促成创业者自发聚集、分享资源、抱團创业。支持服务机构举办各类创业沙龙、创业讲堂、创业训练营等活动。

保障政策落实,建设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园。对优秀科技人才企业、中小创新创业企业及总部企业支持资金、创业服务支持资金、创业投资支持资金等方面分别组织项目申报、评审及扶持。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克服人员不足问题,减少由于工作量大可能造成的低级失误;二是保证时间节点清晰,申报项目明确,使企业一目了然,避免相关企业由于准备不足错过申报期;三是为检验新政策的操作性提供总结与完善的时间。

加大重点企业走访力度。园区应积极加大对现有重点科技企业的走访力度,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困难、加大服务力度、做好“科技保姆”工作。盘活存量企业,及时跟踪已入驻的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加强梳理未办理税务手续企业名单,帮扶企业解决企业发展初期在生产及经营中存在的各项困难,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使企业不断优化自身结构,逐渐成长壮大,助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4.2 投资圈建设方面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以地招商”“以商招商”模式,精准定位园区招商目标,一手抓税收,一手抓培育,寻求适合科技园区自身发展定位和区域比较优势的优质企业和人才有效聚集。只有实现有效聚集,才能使科教园持续发展。

关注初创小微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针对初创小微企业资金不足的普遍现状,园区可以设立各式不同的产业基金,加大区内企业的投资扶持力度。例如,设立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开展贷款贴息、融资补贴、上市补贴等,丰富资金获取渠道。同时,对于企业的贷款融资审核方面,采取较为灵活的信审机制,在实际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真正做到帮扶发展。

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供给侧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加快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模式,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建立适合科技园区区内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助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产融结合的金融支撑体系,从天使创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融资租赁等方面为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深化科技信贷创新,支持企业开展间接和直接融资,完善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多方合作的市场化风险补贴和补偿机制,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提高区内企业投资服务便利性。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是决定园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方便企业办理注册手续,园区可考虑设立工商登记服务大厅,实现“当天办理、当天领照”的服务目标。科技园区可以互相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力求在服务便利性方面稳步提升。

4.3 生活圈建设方面

第一,打造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科技园区。人才是影响科技园区发展的决定性变量。各领域“千海高”人才、博硕、海外留学人员等都是科技园区争夺的焦点。科技园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通过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高端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评审直通车,培养、使用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进驻园区,为打造人才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第二,增强园区的文化氛围。园区应积极探索“政策+服务”的双重保障模式。探索在科技园区设立企业家协会以及创客咖啡、创客书院、党群工作站等平台,组织创业沙龙、政策宣讲、投融资对接、创业论坛与“午咖时间”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交流,實现资本与创业项目的对接。

第三,不断完善园区生活配套。为进一步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安心创业,园区应安排人才服务专员,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园区优秀人才解决子女入学、交通、住房、申报人才工程等各方面问题。为科技创新企业开通通勤班车,协同相关政府部门为园区落地企业的外地员工子女解决入学问题,为园区优秀人才企业争取人才公寓,帮助企业员工办理工作居住证,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开通中小企业办理工作居住证的绿色通道,进一步解决人才痛点,在更大程度上集聚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啸.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之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5):144-145.

【2】杨清红.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20(21):110-112.

【3】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2.

【4】王勇,郭联邦.台湾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研究[J].台湾研究,2020(5):74-88.

【5】王佑镁,陈赞安.从创新到创业: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8):1-6.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
《河北省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研究》评介
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江苏准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论创业型大学科技园区平台的建设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竞争力分析
各级领导视察浙江省农业高科技园区剪影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现状、功能定位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