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与探索
2021-05-30田凤英赵艳
田凤英 赵艳
【摘 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求知需求明显呈现出务实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他们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获得直接成功的诉求较之以往更为强烈。针对这种特点,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时代性,既可以增强和拓宽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又可以为学生的认知提供科学的指导;既满足了他们求知的需求,又切合了他们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0.065
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强化专业课教育中应然效用与实然状况之间的差距,迫使专业课教育教学为达到以思政教育为主线并不断增强实效性的客观要求,不得不进行理论革新、内容更新和方法创新,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一、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突出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当下教育发展的趋势,无疑体现为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这四个方面。其中个性化是核心,其根本要求是在教育中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为目的,充分做到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全面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其根本要求是在教育中从身心、认知、责任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的全面发展着眼,促进受教育者的均衡全面发展。不难看出,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要求是和谐,也就是通过教育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以及兩者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其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和谐。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诸要求的有机整合,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多元诉求,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更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重视学生个性思维、尊重学生自主意志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发掘个性潜能,从而实现每个个体的独特发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注重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做到身与心、德与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进行更明确的价值导向教育,深层次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既突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又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程度上的盲目自发的感性状态、追求物欲的功利状态、不甚独立的依赖状态提升到科学思考的理性状态、注重精神的伦理状态、相对自主的独立状态,实现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在客观上也都要求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趋势相契合。
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创新,符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这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全面融入专业理论课教育教学,契合了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为增强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就必须正视当前大学生在信仰培育和价值观选择时容易出现迷茫与冲突的现状,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灌输原则,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把专业课的内容与要求巧妙地分解到课堂讲授、理论解析、实践教学之中,以真理说服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活跃的课堂和实际的运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理论难点问题解析、社会热点问题透视、学生切身问题解答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厘清现实疑惑、科学分析问题、理性面对当下,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在进行形式多样、深入充分的学、问、思、辨的过程中知理明德,这样既起到了宣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又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与国家人才战略实施的结合。
三、结语
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最为直接的目的,在于从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身上着力,以增强理论讲授的清晰度和教育的针对性。“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发散性强,联系实际、分析当下”是公认的理论清晰度方面的具体要求,是提高“教育针对性”的基本保证。【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编号:ZJB1421040)】
参考文献
[1]姜梅,危显宝.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方式的转型[J].价值工程,2011,10(19):444-445.
[2]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0(01):123-124.
[3]卢美华.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0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