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与哲学》:解读伟大诗篇里的哲学密码

2021-05-30华明

阅读(书香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但丁长诗歌德

《诗与哲学: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及歌德》

作者:[西班牙]乔治·桑塔亚那著

华明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卢克莱修、但丁、歌德,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作在哲学的指引下,以时代的最高认识能力观察世界,用人类的最高艺术天才幻化现实。

诗人在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哲学吗?抑或哲学最终不过就是诗?桑塔亚那带着敏锐的洞见游历卢克莱修、但丁、歌德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解读隐藏在那些伟大诗篇里的哲学密码,并进一步探讨诗与哲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诗的局部优于整体,短诗优于长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这方面,爱伦·坡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认为,诗以灵魂的升华作為刺激,诗的价值与这种升华的刺激成正比,但是由于心理的规律,一切刺激都是短暂的,而在任何长篇作品中,刺激都难以持久。像《失乐园》这样的长诗,不过是一系列的小诗,是真正好诗与平庸段落的不断交替。因此长诗阅读也是刺激与消沉的反复更迭,于是长诗无论在效果还是事实上,都不再是诗了。他断然认为,长诗是不存在的。

对此,桑塔亚那问道,是否“只有飞逝的瞬间、心境、插曲,才能被人销魂蚀骨地感受到,或令人销魂蚀骨地表现出。而作为整体的生活、历史、人物和命运,都是不适合作为想像力停留的对象,并与诗歌相排斥”呢?他进而说道:“如果这就像它通常那样被认为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渺小的事物令人喜悦,而伟大的事物枯燥无味,缺乏形式。”

其实,诗之所以为诗,那是因为它那巧妙的用字、铿锵的音节、鲜明的意象、深邃的哲理。这些东西唤起你的联想,拨动你的心弦。突然之间,你在一字一句、一首诗中发现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境界,它把你的某种感情维系住了。是的,人的任何情感在心中升起,必定伴随一物一人、一场面一事件,用桑塔亚那自己的话说:“诗歌的极致……在于它在想像的时刻,能把现实中不可思议的方面,同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当你惊奇而生动地体验某种事物,直觉而持续地抒发某种感情的时候,你就得到了一种桑塔亚那称之为“客观化的快感”的心灵感受,亦即美感。

诗的局部或者短诗似乎较优,这是因为它易于对准一件事物、捕捉一种情感,所以它易于凝聚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而整一性是艺术形式的首要条件。长诗内容繁杂,规模宏大,似乎难以整一。但是,桑塔亚那认为,规模宏大的诗甚至可以更有诗意,例如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这些诗作当然具有诗歌应有的美妙音韵、神奇比喻、惊人意象和闪光哲理。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样具有艺术的完整性,因为它们都有某种哲学作为统领,而且正是因为以哲学为统领,它们才更加伟大。

让我们做进一步的说明。这些诗作在哲学的指引下,眼光越过表面现象和局部领域,投向宇宙深处,投向人民中间。它们以时代的最高认识能力观察世界,用人类的最高艺术天才幻化现实。它们选择典型,包容社会,建立价值体系,描绘理想生活。它们不仅具有严肃的理性,而且富于奇异的想象。它们不是部分的堆积,不是事件的记录,它们都是深邃哲学与宏伟想象的产物。它们不但提出了世界构造和人类本性的重大问题,而且成为具有放射能力和永恒生命的活的整体,所以它们能够拓展视界,唤起良心,坚定意志,树立理想。如果诗人未能在长诗中成功地合成素材,使之成为活的整体,那是诗人缺乏综合与想象的能力;如果读者未能在好的长诗中成功地凝聚收获,由此达到诗的精髓,那是读者理解与感受的修养不够。

哲学是理性的沉淀,诗却是想象的飞扬。哲学可以给予诗以崇高和雄伟的气概,诗则可以给予哲学以生动和直观的表达;具有哲学的诗含有更多意义,创造哲学的诗则需要更多天才。当然,它得是诗。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采纳了古代希腊天才创立的最科学、最正确的宇宙观。它说明万物是由不灭的元素构成的,新旧事物的更替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表现。但丁的《神曲》建筑在中世纪神学最严峻、最神圣的人生观上。它认为人类生而有罪,人间一切活动都不过是神的主宰意志的象征。卢克莱修虽然勾画了科学而又明白的世界图景,但是他为这一世界观所配的却只是伊壁鸠鲁式的平庸的人生观。实际上,他的作品表现了对希腊文明衰落感到悲观的颓废情趣。但丁有着严谨而又正确的伦理标准,然而他的托勒密式宇宙观却很做作,完全是为了图解基督教义而对世界进行生造和虚构。有趣的是,无论是卢克莱修的人生观还是但丁的宇宙观,其艺术价值和诗意成分都不亚于前者的世界观或后者的伦理观。但是歌德还不满足,他生活的时代既是科学进步和人类理想不断胜利的时代,又是宗教唯心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不断受到怀疑的时代。他理所当然地超越了卢克莱修和但丁。他的《浮士德》一方面是积极的,不断进取;另一方面又是怀疑的,不断抛弃。它超越了各种唯物或唯心的形而上学,只在永恒追求、永远超越中获取人自身的价值。

因此,这三部诗作不但分别作为完整的艺术品概括了三个不同社会时代的思想——古代希腊的自然主义、中世纪的超自然主义与近代的浪漫主义,而且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更高的统一体。它们相继否定、辩证转化,概括了整个欧洲哲学。

正如诗歌需要直观欣赏一样,桑塔亚那的书也需直接阅读。他的著作文采飞扬、意气风发,需要读者亲自品尝,方能同时领略其哲学价值与艺术之美。

(摘编自商务印书馆《诗与哲学: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及歌德》一书)

猜你喜欢

但丁长诗歌德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年老的画家
歌德的书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我要歌德的书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自然意象
朗费罗与歌德文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