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姆潘巴现象
2021-05-30臧玥昕
臧玥昕
生活中,水结成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如此简单的现象也有很多神奇之处,姆潘巴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什么是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现象(Mpemba effect)是指在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故事发生在1963年,坦桑尼亚马干巴中学的三年级学生埃拉斯托·姆潘巴与同学们一起做冰激凌,他们先把鲜牛奶煮沸,然后加糖冷却至室温,再放进冰箱冷冻室。由于冷冻室的空位所剩无几,姆潘巴没等牛奶冷却至室温,就将热牛奶放入冷冻室内。不久后,姆潘巴惊讶地发现他的热牛奶已结成冰块,而其他同学的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后来,他将发现的问题告诉了奥斯波恩教授。这位教授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姆潘巴所发现的现象,并于1969年在英国《物理教师》杂志上发表了由姆潘巴和他共同撰写的论文,对这种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这就是“姆潘巴效应”,也被称为“姆潘巴物理问题”。
二、如何解释姆潘巴现象
根据姆潘巴现象所述,将同等质量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冰箱,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热水开始结冰,而冷水仍未结冰。对于这种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现象,目前有几种流行的解释。
(一)热梯度对流影响
在热水冷却过程中,上层水的温度相对较高,热量流失后因密度变大而下沉,而下面的热水上升,形成液体内部对流,使得水分子围绕各自的结晶中心结成冰。温差越大,对流越激烈,能量损耗越大,冷却速率也就越快。尽管最后表层结冰,冷却速率变慢,但由于水内的冰晶已经生长,具有较大的表面能,所以初温高的水的冰晶生长速率仍比初温低的水快得多。
(二)硬水论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卡茨博士对姆潘巴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用“硬水论”解释了这一现象。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的溶解物,在水被加热的过程中,这些溶解物会分解成难溶的碳酸钙和碳酸镁,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垢。卡茨博士认为,未经加热的水中仍含有钙、镁化合物的溶解物,在水结成冰的过程中,随着冰晶的形成,尚未结冰的水中这些溶解物的浓度会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会降低水的冰点,其冰点会低于加热后水的冰点,从而减缓了冷水结冰的过程。
(三)分子理论說
有研究者认为,水分子中的共价键的作用是导致姆潘巴现象的重要原因。在水被加热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氢键会拉伸,同时分子内O-H共价键会缩短,进而存储更多的能量。当热水放入冰箱冷却时,O-H共价键会逐渐被拉长,并以与最初储存的能量呈指数关系的速率释放能量。由于冷水和热水的初始状态不同(即O-H共价键存储的能量不同),在冷却时,热水释放能量的速度会明显大于冷水,且会以更大的“加速度”放热,因此热水比冷水更快地到达冰点。
(四)水中溶解气体论
在水被加热的过程中,气体会逸出水面,在水中的溶解度就变小,因此热水相较于冷水含有较少的气体。有实验研究发现,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会直接影响水的结冰速率,水中含气量越高,结冰速率越低。同时,气体溶解在水中会降低凝固点,热水比冷水的含气量更低,因此热水的凝固点高于冷水,从而可以解释姆潘巴现象。
三、姆潘巴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已经将姆潘巴现象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例如,速冻米面制品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制作过程就应用了姆潘巴现象,主要是有效缩短了速冻制品通过冰晶生成带的时间。包子在蒸制后,可以不通过预冷降温或者通过不同预冷后再进行速冻,这样不仅能减少速冻过程的时间投入,还能降低速冻过程的干耗率。
人们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姆潘巴现象的潜在应用,更好地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并深入探索姆潘巴现象背后的深层科学问题。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