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的分析与引导研究

2021-05-30宋宜效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

摘要:网络新媒体日新月异,随着信息生产與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后真相时代渐渐到来。在真相面前,大众的情感往往比事实更加重要,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文章以微博中性诬告案件“罗冠军事件”为例,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的螺旋”理论,剖析网络舆情发生反转的原因并探寻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以期为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提供些许经验。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反转;舆论引导;“罗冠军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134-03

2020年8月,一位名叫梁颖(微博名为“加油吧Vicky”)的女生在微博上声称自己被男友罗冠军(微博名为“L倔强青铜10431”)强奸后抛弃。该条微博发布后,瞬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多次冲上热搜。尽管事件刚被爆出且只有女方的一面之词,但刻板印象与愤怒之情使得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网民们纷纷把矛头指向男方并对其进行网络暴力,而对女方的遭遇表示同情并予以安慰。之后,随着新证据的不断出现,舆情持续发酵。在舆论的推动下,男方罗冠军爆出一段录音以证自身清白,此时舆论达到一个新高潮,对事件的争论仍在继续,警方也开始介入调查。2020年9月,事件发生了戏剧性反转,在证实了录音的真实性后,女方突然清空微博,并发文承认自己并未被男友罗冠军强奸,最终“罗冠军事件”以巨大的反转宣告结束。

一、后真相时代概述

(一)微博中的后真相表现

后真相是指当面对某件事情,人们被事件所产生的情绪支配,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对情绪的关注远超事实本身。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不断生产并占据大众视野,舆论的传播渠道更加宽泛,传播速度也更加迅猛,正因为舆论效力不断增强,多种不同声音在舆论场中不断碰撞,所以近年来,反转新闻不断出现在大众面前,后真相现象也日益增多。

以微博为例,当事件被发布在微博中,短时间内人们会被发布者发表的言论所吸引,被其中夹杂的情绪所影响,对情绪本身的关注远超真相,再加之网络炒作和舆论推波助澜,事件被引至高潮,通过媒体和政府部门的介入报道和调查,最终揭开真相,引发反转。根据此次微博发生的“罗冠军事件”细化后真相表现,事件最初的爆点来自梁颖发布的控诉言论,她爆料的信息情绪激烈但又充斥着细节,这些言论牵动着网民们的情绪,激发了其同理心,为接下来事情的传播与发酵作了铺垫,同时也将舆论的风向引向了赞成女方。但当涉事男方拿出了更多强有力的证据以及警方介入后,舆论风向开始发生转变,女方迫于舆论压力承认编造虚假信息,最终形成了后真相时代非常典型的反转新闻案例。

(二)后真相时代事件发展的共同点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可谓是见怪不怪。纵观这些反转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后真相时代事件发展的一些共同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信息的渠道不断被拓宽,传播信息的速度也不断加快,这些进步大大加强了传播双方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其参与感,形成了新媒体时代交互传播的新局面。然而一些自媒体或者个人为吸引受众眼球、达到“出圈”目的,利用网民“寻求新鲜刺激、快速点击浏览新闻资讯”的心理特点,在互联网中发布片面或虚假信息博取眼球,而网民们在未知事情全貌的情况下,轻易结合自己的固有认知和情绪发表看法,参与到争论和情绪发泄的过程中,主观判断事实,导致舆论失控甚至走向舆论审判。然而当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真正面貌被还原时,大多数网友则被猝不及防的反转“打脸”。

二、“沉默的螺旋”案例分析及运行机制

(一)“沉默的螺旋”概念解析

“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是德国政治学家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1],详细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由于个人会感受到孤立恐惧,当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和当下意见气候不相符时,为避免孤立恐惧的产生,持有少数意见者往往选择保持沉默,于是造成公开表达意见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传播过程。

(二)解构“沉默的螺旋”在“罗冠军事件”中的运行机制

1.“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这一名词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进行伊里县调查时提出的[2]。所谓“意见领袖”,就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信息收集、过滤、传播的把关人。“意见领袖”的确立不仅取决于社会地位,也与其自身在某领域的专长相关,因此具有草根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他人的态度或者改变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微博这类新媒体运营平台上,大V用户粉丝较多,在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较大,发表的观点更容易被自己的粉丝接受,形成特定的圈群,而不同大V用户之间的相互点赞、转发也利于不同圈群相互接纳,观点相互碰撞与吸收,从而扩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在“罗冠军事件”中,舆情不断发酵,除了当事人的带动,“意见领袖”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舆论走向。受害方的微博被网友们广泛转发,许多微博大V也纷纷发表观点支持女方维权,并且呼吁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女性同胞勇敢发声。“意见领袖”的发声不断扩大了当事人的音量,使网民们更加坚定地支持女性一方,导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保持中立客观态度”等理性声音被逐渐掩埋。由此可见,当“罗冠军事件”被引爆,处于后真相时代的多数看客用非理性的煽动观点形成了对理性观点的压倒态势,最终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出现。

2.意见气候

所谓意见气候,是指舆论环境中大多数人的意见[3]。意见气候的获取途径通常有三种,分别是个人直接经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是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个人直接经验,在“罗冠军事件”中,当梁颖发布遭遇性侵的惨痛经历后,不少网友根据自己的固有认知与经验直接认定“男方没有道德底线,女方一定惨遭侵害”,于是这样一种被激烈情绪所裹挟的非理性观点出现。其次是人际传播,当第一种非理性观点出现后,随着人际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又有一批受众在传播与劝服的过程中也渐渐认同了这种观点,造成非理性势力壮大。最后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主宰着当前意见气候的方向,它影响着公众对意见气候的感知,进而影响着人们在公开场合的意见表达。学者诺依曼曾经提出,舆论并不是由人们理性讨论产生的,而是将“意见领袖”的压力强加于人们对社会的孤立恐惧的心理之上,人们不得不赞成“意见领袖”的意见,于是在这个过程中舆论形成。而意见气候作为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参考,即使像微博这类媒体只提供少数人(即微博大V用户)的观点,也会被当作大多数人的观点,所以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中,舆论未必是真正意义上公开表达的大多数人的观点。

3.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组织内的个人决策会跟随群体观点的走向,相对于个人决策,此时处在群体内部的个人更容易作出极端决定。在“罗冠军事件”中,意见气候还会导致群体极化,最终形成舆论审判。由于事情发生反转前,舆论处在失控状态,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男方而偏袒女方,许多提出相反意见的声音被淹没和驳回,如此一来占据优势地位的意见气候不断吞噬着劣势意见,致使舆论走向一发不可收拾。还有一些较为激进的网友甚至凌驾于司法之上,对男方进行制裁和审判,大量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给涉事男方及其家人造成了沉重打击。

三、“罗冠军事件”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一)“反沉默的螺旋”概念解析

“反沉默的螺旋”与“沉默的螺旋”概念相对,由于互联网呈现出匿名性、自由性的特点,所以在舆论持续发酵时,持有少数意见的劣势派不再选择沉默,而是不断质疑,大胆表达,坚持自己的观点,形成舆论倒逼,劣势派压倒优势派,最后扭转局面。

(二)“反沉默的螺旋”出现原因及现象分析

1.互联网的匿名性与自由性

互联网具有匿名性、自由性及相对隐秘性。首先,它对每一个用户都呈开放态,没有门槛限制。大部分新媒体平台只要注册就能使用,且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用户可以随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其次,因为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人们在公开发表意见时更倾向于诉说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给处在弱势一方的群体提供了机会,他们的观点也能被更多人看见、听到,从而为“反沉默的螺旋”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2.中坚分子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中坚分子即少数派,他们是持有少数意见的一群人,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中对多数派产生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中坚分子通常具有坚定的意志,他们不随波逐流,只坚持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中坚分子的效用越来越强大。

相较于传统纸媒时代,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网民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网民的素质相较于之前也有所提升。过去网络技术落后,受众消息闭塞,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往往通过媒体的单向传播获取信息,比较被动。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模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特点,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不再以媒体为单一接收渠道,而是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寻求所需。以微博为例,微博热搜中的词条,有很多是因为公众激烈讨论导致热度升高的。面对各类信息,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并试图寻找机会参与发声,增强自身的参与感。在微博评论中,经常可见针对某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相互碰撞与传播。正因为受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坚分子的力量才更能爆发,他们的观点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使得那些原本害怕孤立恐惧的人也敢于发声,劣势群体不断壮大,最后形成舆论倒逼,产生反转性的一幕。

(三)“罗冠军事件”中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在“罗冠军事件”中,虽然前期舆论一直偏向女方、讨伐男方,但自始至终都有一些网民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认为未知全貌不予置评。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逐渐充分,真相逐渐明朗,在男方爆料出事实性证据即一段录音后,警方介入调查。此时舆论慢慢恢复到尊重事实理性的状态,最终理性的声音推翻了非理性的声音,造成舆论倒逼,即处于劣势地位的意见压倒优势地位的意见,形成了“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四、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自由性、相对隐秘性以及中坚分子发挥的强有力作用,网络环境出现了很多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案例,但其中也夹杂着很多非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一些自媒体平台和不法分子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惜摒弃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散播不实言论误导受众,将受众引上歧途。尤其在后真相时代,立场先于事实,受众在此情况下很容易情绪激化,被情绪裹挟,从而丧失自己的理性判断,对当事人进行网络暴力并对其造成伤害。所以,为引导网络舆论积极健康地发展,政府、新闻媒体与公众三方需要积极配合,理性对待“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一)政府加强舆论监管、健全发声机制

政府作为具备公信力的部门应积极树立正面形象,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出台相关法律条文约束网络舆论,建立健全网民的发声机制。政府要树立诚信与权威的形象,对网络上的虚假言论和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予以严肃处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让网民们知法懂法并且在发声时有法可依。

(二)新闻媒体积极设置议程

当下新媒体迅速发展,由于互联网发声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发表个人看法,但尽管如此,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依旧不能忽视。当一个事件发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也随着事件推进而形成,近年来民间舆论场又衍生出了网络舆论场,这一产物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最初舆论场的格局,其中产生的乱象也引发了主流媒体的介入,网民们在求证某一信息的可靠性时,还是会选择权威的主流新闻媒体。所以,面对热点舆情,新闻媒体要积极设置议程,引导网民从正确理性的视角关注事件本身,而不是被情绪干扰。同时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确保搜集信息的真实性,从专业立场攻破谣言,抢占先机发声,及时解答网民们的疑惑。

(三)公众个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公众作为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参与者,其一言一行都对网络空间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在“人人都可以用麦克风发声,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信息传播时代,公众作为网络生活的参与主体更应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明辨信息的能力。在这个信息交互传播的环境下,公众不仅要对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加以判断,更要对信息所传达的价值观与品位加以辨析。公众作为舆论的主体,首要任务就是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只有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強了,才有可能减少负面舆论的爆发,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向上发展。

五、结语

“沉默的螺旋”这一传播学理论提出时间早,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其适用性在现今新媒体时代已不再明显,而“反沉默的螺旋”这一新理论的提出恰巧弥补了“沉默的螺旋”的不足,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与自由性,使“反沉默的螺旋”应运而生。在后真相主义盛行的时代,立场先于真相,“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经常共存于反转新闻中,其面临的舆论环境也更加复杂,其中往往充斥着多种声音。这启示我们要理性看待事件,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积极探寻事实真相,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积极正向引导舆论,避免被情绪裹挟,陷入后真相主义的陷阱。

参考文献:

[1] 潘文君.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 陈诺.基于微博平台的突发事件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3] 衡子扬.浅析互联网媒介背景下“沉默的螺旋”[J].城市党报研究,2021(1):90-91.

作者简介 宋宜效,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
企业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如何利用新媒体做正面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舆论”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