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土与火的结晶
2021-05-30徐帅
徐帅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历史发展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藏于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
工艺流程
一制坯,模制和手捏都是先做成器身、次则挖足,开面,然后附加柄、嘴、盖、的等附件,最后才做修坯工作。二成型,在于壶坯表面的“精加工”工艺。所谓精加工就是用明针、竹范等专用工具,对壶坯表面进行精细的刮平的精确的修整,使壶体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更加明显。三装饰,经过钻嘴眼,校正口、嘴、把,修整壶嘴、刮光壶肩、壶嘴、壶把,光整壶体内部,钤上印章等步骤对紫砂壶进行装饰。四烧成,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为1050-1250℃,介于普通陶器和瓷器之间。具体的窑温由坯料泥性和所需陶色决定。其工艺流程为坯体晾干,装入匣体,入窑,焙烧。
宜兴紫砂陶品类众多,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为代表之作。宜兴紫砂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因表里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隽永,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越宿不易馊;泡茶沏以开水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赏用日久,越安放细润,光洁古雅,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提高,使宜兴紫砂越出國境,饮誉世界。早在1962年和1930年宜兴紫砂就分别在美国费城和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得金、银质奖,如今宜兴紫砂世界更是人才济济,名家迭出,成绩卓著。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纯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深符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