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化腐朽为神奇的自我较量
2021-05-30史春伟
史春伟
2019年8月6日上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云南省古籍修复技能竞赛”开班仪式在云南省图书馆举行,众多古籍修复届前辈、专家,领导齐聚一堂,来自云南全省公共图书馆、科研系统的30多位古籍修复人员共同参加这一盛会。而其中的24位修复同人即将开启一场技能层面的切磋和交流,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竞赛选手。
我自2014年接触古籍修复这项工作,五年来参加过六期修复培训班,在杨利群导师及众多前辈老师的教授和指点下,认真学习修复知识和技能。平时的修复中,虽然也会互相请教和印证修复成果,但参加竞赛却都是头一回。机会很难得,心里有些期待,也不免有些忐忑。
开班仪式时间不长,简短有味。几位领导和专家导师分别发言,为大家鼓劲。“沉着冷静、放松心情,如常发挥就好。”导师的话语回荡心间,心神安稳了不少,不觉多了几分自信。修复,首重心态。
开班仪式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分组及抽签,大家依次走上前台抽取题目。分到第二组的我,抽到了10号竞赛题。不到两天的时间里,需要完成两叶彝文古籍和一叶傣文古籍的修复。打开装着试题的超大号信封,轻手翻开包裹的纸张,整体残破、局部曲褶的书叶映入眼帘,大体观察后得出:修复难度不小,时间也紧,是趟棘手的活计。看了看周围,大家都还比较镇定,只是表情有些精彩。或许有人会感到庆幸,但没有人会失望、抱怨,修复本就是一场迎难而上、化腐朽为神奇的自我较量,浮躁、轻慢、畏缩、自大皆是大敌。与身旁的几位老师相视一笑,各自了然。此刻起,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
想了想,决定先修复彝文书叶。傣文书叶虽只有一叶,但尺寸较大,且虫洞较密集,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不适合开局。看,基本的策略还是要有的。算起来,有日子没有上手修复了,也需要调整状态。刷平,上浆,拼接,剔纸……随着流程推进,逐渐适应节奏,状态也在逐步调整。快中午12点的时候,终于完成了一大半,颇觉欣慰。
上午的修复中,感觉到心境对于修复十分紧要。心境平稳舒适,不忧不躁,最能激发自信,更有利于技能发挥。
下午两点继续工作。大家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修复,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状态,找到了手感。气氛稍微活跃了些,偶尔有性格活泛的老师,互相开几句玩笑,或观摩一下隔壁的进度,不时还能听到几句赞叹、鼓励亦或调侃。我自是不敢过于松懈和托大,偶尔在关键操作时听到几句妙语,也只是尽量忍着笑意。
下午三点整,第一叶彝文书叶的修复进入收尾,起身续了杯水。同组手脚麻利的两位老师已经完成了第一叶,小小倾羡了下。
将近四点时,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叶作品。至此,感觉状态已是最佳,后面的修复顺利进行。第二张书叶整体破损如前,只是絮化部分的处理比较伤神,好在不算太过严重。告诫自己要耐住情思、保持心神。
下午5点40分,顺利完成第二叶大半。
晚饭后,约好几位老师一起闲逛,走在老街的石板路面上,周遭景色清秀,店铺招牌透着几分古雅,顿觉身心舒惬。
8月7日是最为关键的一天。下午五点前,不仅要完成修复任务,还要写好修复项目说明书。
上午顺利完成了第二叶彝文的修复并开始修复傣文书叶。进度在预期之内。决定午饭后继续工作,先把修复项目说明书大致弄好。
最后的这叶傣文古籍尺寸比彝文的稍大,虫蛀也更加严重,要补的洞眼也多,尤其还有局部絮化,修复难度与上一叶不相上下。总之,任务依然艰巨。稍微思索了一阵,便收敛心神,整个下午的修复依旧不紧不慢,循序渐进。
下午的体晤也多了些。越是修到后面,越发觉得耐心是成败关键。非得耐住性子不可,哪怕一丁点的情绪波动,也会造成不小的困扰。几处看似不太严重的失误,着实费了番功夫才得以弥补。失误虽不能完全避免,却不宜多。若接连失误则表明心气浮躁,此时状态不佳,急需调整。一但放任,拖慢进度不说,更会削弱气势、动摇信心、影響效果。
个人觉得,最好的修复状态该是忘我,舍书之外、别无他物。不过,动手修复前需要先做好详尽的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谋定而后动。忘我之中,更需思辨。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叶古籍的情况不尽相同,有共性也不乏特例,处理方法自不可一成不变,尤忌生硬照搬,须得灵活把握。所谓万法无他奇,只在恰到好处。
下午四点半,修复任务完成,不禁长松一口气。体力消耗倒在其次,只是心神有些倦意。最后的时间,完善了修复项目说明书。
两天的修复,圆满落幕。
常言道,生活处处是修行。于我而言,修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果说漫漫人生是一场了然世事、通达念想、成就自我的修行,那么修书则是其中颇具意韵的体悟。修书不仅带来乐趣和成就感,还加深了对自我心性的磨练和对人情世态的体悟,不失为第一流的“修行”法门。想来人生的历练也如古籍修复一般,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的决心、由内而外的自信、纵览全局的策略、不可或缺的技能,甚至专注的神情也都极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