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气之美

2021-05-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美文一

依时令生息是古老时尚

立春,四季之首,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民谚:“立春阳气生,草木发新根。”在这一阳气上升、生命勃发的季节,人们以“献羔祭韭”的方式,感谢神灵的佑护,庆贺越历寒冬的新生。同时,人们品味具有象征意味的时令佳肴,以应节气。古代立春有春盘,也叫“五辛盘”,因为盘盛五种辛辣生菜而得名,民间的五辛盘一般盛葱、姜、蒜、韭菜、萝卜等,唐代诗人杜甫在《立春》诗中曾写下“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的佳句,至今仍伴随着春饼、春卷令人回味。旧时北京人还有生食萝卜“咬春”的习俗呢。

清明是春季的重要节气,同时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人们扫墓、踏青,品尝清明团与乌饭,以祛除时疾,强身健体。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是北京清明时令佳品。带露的明前茶,则是茶中珍品。清明时节,天地澄明,人们用钻取的新火煮新采摘的明前茶,“新火试新茶”曾是古代最流行的时尚。

立夏,昭示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为了安全度过湿热的夏季,各地有各种养生保健习俗。江南立夏饮“七家茶”,茶叶是跟左右邻里讨要的;女性喝用李子浸泡的“驻颜酒”,以在苦夏时节依然保有美丽的容颜;立夏还是健壮身心的时日,食用鲜笋、葱头、鸡蛋,养护心脏,增强脚力,江南俗谚:“立夏吃蛋,石头踩烂。”古代北京,朝廷要在立夏时打开冰窖,赐文武大臣冰食。芒种时节,江南进入梅雨季节,江南人在梅雨时备办水缸、瓮罐,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称为“梅水”。前人《吴中竹枝词》云:“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据说梅水水味经年不变,甘滑胜山泉,为嗜茶者所珍爱。

立秋,人们有“咬秋”的习俗,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此为《诗经》“七月食瓜”的遗意。清代北京人在立秋日阖家同食西瓜、茄脯,饮香薷(草本植物,可入药)汁,说这样秋后可免暑热痢疾之害。四川一些地区,在立秋全家同饮一杯水,传说这样能保证将积暑消除,不发生秋季腹泻。吞服赤小豆,也是过去立秋节日的保健习俗。范成大《立秋二绝》其二云:“折枝揪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立冬,是万物收藏的时节。酿酒、腌菜、舂米,人们为冬贮而忙。值得一说的是腌菜,据说其起源周代。普通人家都有大菜缸,菘菜腌制一月即可食用,“脆美绝伦”。据唐人小说称:金陵士大夫家嚼齑菜,“响动十里人”。

冬至,是岁末的重要节气,闭藏、斋戒,潜心静养,“以待阴阳之所定”。馄饨是冬至食品,它是阴阳包裹的象征物,人们进食馄饨,以促进节气的流转。而为了纾解情志,挨过漫长的冬季,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数九九”的游戏:“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明代北京的数九歌)。在亲情友情的温暖中,人们从寒冬里看到春日的希望。

消寒图则主要为闺阁女子、文人雅士所习用,他们以图画的形式标示由冬向春的时间过程,尤以染梅与填字最流行。其中,染梅是对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的逐次涂染,“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

值得一说的节令的自然物象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大寒梅花开始,到谷雨牡丹花结束,其间有八个节气,每节三候,一候一花。这二十四番花信是由隆冬向暖春递进的花样岁月,它让时间有了斑斓的色彩。

(作者萧放,选自《安庆日报》2018年7月6日,有删改)

赏读

中国二十四节气博大精深,不仅与农事有关,还与传统中医有关,与人类的养生保健、人体健康有关。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二十四节气的变更随时影响着人体健康。顺应二十四节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防病健身,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本文正是从养生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了每个节气的饮食与生活保健,这样,才能顺应天时,健康长寿。

美文二

节气之美

我们聪慧的祖先,创造了美丽绝伦的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潜心研究构成独特的时间知识体系,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二十四节气被人们奉为圭臬,它不仅是文人雅士吟花弄月的诗化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

二十四个节气,恰似一幅幅古朴的画卷,一张张馥郁的诗笺,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在历史的回廊里旋转,荡漾,久久不绝……

节气之美,美在实用。节气中有反映季节的,如立春、立秋、夏至、冬至等;有反映气候特征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有反映物候现象的,如惊蛰、谷雨、小满、芒种等;有反映降水情况的,如雨水、小雪、大雪等。千百年来,老百姓依据季候特点,安排农事,调理衣食。从小我们就听长辈们念叨:“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立夏不拿扇,急煞种田汉”“处暑白露节,夜寒白天热”“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等。相伴而生的还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从中更可以窥见包罗万象的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

节气之美,美在诗意。每一个节气名,都清简如诗,双音节,读来朗朗上口,易记于心。谷雨,天清地明的春天里,谷和雨,两种事物结合在一起,有一种朴实动人的内涵;白露,晶莹,略有凉意,与桂花共同散发着清芬,于是中秋至,明月圆,佳人共,天伦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光芒穿透历朝历代。从陶渊明在南山下种的菊,到李白吟咏过的月光,杜甫居住过的草堂,苏轼在赤壁东坡植的梅,大都可从节气里找到相应的佐证或依据。姜夔词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分明是雨水时节绿意满眼的景致;晏殊词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则是一派清新田园春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雪时邀友小酌,岂独白居易一人?而在冰封雪盖的大寒之夜,不仅有凌寒而开的梅花,还会想起杭州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想起雪夜访戴安道的王子猷,想起寒江独钓的柳宗元,也会想起《红楼梦》里锦帽貂裘、大啖鹿肉的一群痴男娇娃。那人,那景,诗意满满,诗香盈怀。

节气之美,美在哲理与禅境。简朴自持,从容淡定,传统文化体现在节气中是这样的花木扶疏,风月琳琅。天地不言,人为过客,顺应自然之理。像清明,宜祭扫、踏青,一面是用泪水追思逝者,一面是用笑容迎接春光,生死互为映照,让人多添了悟。小满,意为“小得盈满”,岂不是告诉我们“过盈则亏”的道理么?处暑,又为“去暑”,不是说明要心平气和、祛除浮躁么?“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诗句,既应和了季节与节气,也暗含了融身自然、闲适孤清的禅意。

每一个节气都如此丰盈润泽,饱满芬芳,将光阴之变、民俗之味统统融汇其中,绘成一幅优美蕴藉的画卷,其味隽永,其美绵长。抚摩着节气的清晰纹理,可以将每一年的时光过得有序有味,风情万千。

(作者梅玉荣,选自《湖北日报》2016年12月19日,有删节)

赏读

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两千多年前的祖先观察天时万物,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本文就从“节气之美,美在实用”“节气之美,美在诗意”“节气之美,美在哲理与禅境”这三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之美,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猜你喜欢

节气
寒冬节气书
节气歌
秋天知多少
2013年九月节气:秋分
2013年8月节气 处暑
2013年3月节气:春分
2012年11月节气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