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本戏曲丛刊>编纂纪程》出版感言
2021-05-30刘跃进
刘跃进
《箫韶九成一一《(古本戏曲丛刊)编纂纪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1年7月
内容链接
《古本戏曲丛刊》为1949年以来最大的古代戏曲文献整理工程,前后编纂长达六十多年。《古本戏曲丛刊》最终成书十集。本书搜集《古本戏曲丛刊》这套丛书编纂六十多年来的策划、编纂始末,通过图片、资料等向读者展示《古本戏曲丛刊》的编纂历史。全书分上编、下编、附录三部分。上编为当事者回忆文章及《古本戏曲丛刊》相关编纂资料;下编为《古本戏曲丛刊》全部十集的序言;附录收录《古本戏曲丛刊》十集的目录。本书集资料集与工具书为一身,是适合研究元、明、清三代戏曲的学者与了解《古本戏曲丛刊》编纂历史的爱好者收藏的一套图文并茂的图书。
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编纂时间长达六十八年的《古本戏曲丛刊》终于画上完满句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这皇皇十集巨著,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我们希望借助这本《编纂纪程》,述往事,思来者,记录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
《古本戏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的发起者郑振铎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代文学巨匠,也是我国最早关注到戏曲文献保护与整理工作重要性的学者之一。他曾说:“除了少数人之外,谁还注意到小说、戏曲的书呢?这一類‘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书,在图书馆里是不大有的,我不得不自己去搜访。”我在《西谛书话的启迪》等文中谈到,郑振铎先生抢救、搜集小说戏曲文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譬如包括二百多种杂剧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就是抗战期间郑振铎先生在上海“孤岛”抢救下来的,他还与赵万里、马廉一起到宁波访书,连夜抄录《录鬼簿》,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戏曲文献流存的珍视。正是在郑振铎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昔日不受重视的戏曲文献得到抢救性的保护,陆续归入公立图书馆,被妥善保存,从此戏曲文献更多地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面貌。
郑振铎先生在筹划文学研究所工作时,就将编纂《古本戏曲丛刊》和《古本小说丛刊》列入到科研规划中。他对编纂戏曲资料丛刊的必要性和困难早有预见:“只有从事搜集资料的人,只有研究戏曲史的人,方才知道搜集资料是如何的困难。那工作是艰苦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郑振铎先生不避繁难,精心谋划,大到编纂方针,小到印制细节,他都一一过问,并且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就这样,他集腋成裘,将公私收藏的稀见戏曲文献,汇聚一编,陆续影印出版,得以化身千百,服务于研究者和爱好者。可惜的是,他只编到四集。1958年,郑振铎先生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丛刊》编纂工作一度搁置下来。后来,齐燕铭和吴晓铃等先生牵头,又组成新的编委会,继续编选剩下的各集,终于在1964年出版了第9集。由于“文革”的原因,此项工作停滞近二十年。不仅如此,由于时事变迁,已经交到出版社的书稿业已遗失,且原始档案亦残缺不齐,为后续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80年代,李一氓、吴晓铃等先生又主持出版了《丛刊》第五集,本想一鼓作气,完成其余各编,无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丛刊》编纂再次被迫中断,一晃又是二十多年过去。
2012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先生向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古籍规划领导小组递交了《关于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的建议》,希望把《丛刊》后续部分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使全书得以完璧。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很快就将《丛刊》的第六、七、八等三集列入出版规划,由我忝为主持,实际是继承老所长郑振铎先生的遗愿,做一些协调性的工作;具体选目及版本确认工作委托吴书荫先生负责。2014年1月18日,文学研究所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组织召开了第一次编纂出版工作会议,确定了《丛刊》编纂出版工作规划及具体工作方案。会议决定《丛刊》第六、七、八集的编纂出版工作将在充分吸收前辈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拟定目录,开展搜集底本工作,并确定了出版时间。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诸位先生的无私襄助下,这三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相继出版。2021年,《丛刊》第十集也如期面世,延续长达六十八年的编纂工作最终告竣。
《丛刊》的编撰出版,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文学研究所秉持的“谦虚的、刻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不尚浮华。常言道:“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文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学术资源的整合,夯实学科基础。其中,文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直就是文学所坚持不懈的基本工作方向之一。《丛刊》编纂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最终得以完成,正是源于这样一种学术信念,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丛刊》的编纂出版,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我国古典戏曲研究的发展进程。郑振铎先生是“五四”以来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重要学者之一。他主持制定《丛刊》的编纂原则,就是要将孤本和罕见的本子收录在一起,让更多读者有机会利用这些存世珍本,不仅为学者们深入研究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为古典戏曲学科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多年来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名家名作迭出,海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刊布,大都受益于《丛刊》的编纂与出版。可以说,一部《丛刊》支撑了一个学科。由此可见,郑振铎先生在学科建设方面确有远见卓识。这也为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完成“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丛刊》的编纂出版,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者在文献搜集、保护、整理与研究等方面所付出的劳动和智慧。本书收录的文字,大多出于为《丛刊》编纂倾注心血的学者之手。“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千余种戏曲文献完整呈现出来”,这是郑振铎先生的初心,更是无数亲历者的决心。这些回顾性的文字,追忆往昔,深情地记录下不同时期的参与者如何栉风沐雨、寻访书籍,如何搜寻底本、比勘版本,如何编纂选目、考订作者。这些努力,终有收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诚如吴晓铃先生在《丛刊》第五集序中所说,“他们默默地辛勤着,不求闻达,未为人知;然而永远也不会被我们忘记”。不忘所来,才有未来。亲历者的感受,后来人的追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惜,更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古本戏曲丛刊》从初集到十集,收录元明清杂剧传奇1193种,集中汇聚中国灿烂辉煌的戏曲文化遗产,不仅实现了郑振铎先生生前的愿望,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也彰显出无数参与者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克服无数困难的同时,也见证了我们国家在古籍文献的收藏、编目、研究等方面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