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文学史的生成轨迹
2021-05-30
中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中国文学史以学科和学术成果形式呈现却不过百年。在中国社会向现代急剧转变的21世纪前半叶,对古代历史文化各方面的总结审视与研讨蓬勃展开,形成了旧学与新学交织碰撞的丰富图景,成果斐然。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郑振铎先生所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无疑又是其中白眉。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8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西谛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为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亦是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
以世界文学格局观照中国文学史
在近代学术史上,郑振铎先生以充沛的热情投入众多领域的研究,并积极参与各项文化事业,其著作等身,往往为该学术领域的重要专著。其中,郑振铎先生怀着格外浓厚的兴趣并投入极大的精力于其中者,就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对此,周予同先生在《汤祷篇》序中如此评价:“概括地说,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文学、史学和考古学,而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为他毕生精力所在。”
郑振铎先生对于文学史的兴趣本并不仅限于中国文学史,甚至可以说,以世界文学史的眼光来观照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是郑振铎先生不同于其他文学史家的独到切入点。自1924年1月起连载于《小说月报》上的《文学大纲》,是一本世界文学史大作,在这部书中,郑振铎先生将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成果作为一体进行考察,而其中有约四分之一篇幅为中国文学史的内容。在《文学大纲》出版后不久,郑振铎先生即产生了撰写一部独立的《中国文学史》的想法。
据陈福康先生对郑振铎遗稿中《中国文学史草目》的研究,郑振铎先生原拟写作的《中国文学史》时间上起约公元前3000年,下迄20世纪初“五四”前夕,分为“古代卷”“中世卷”“近代卷”。从上古至西晋末年为古代卷,共分三篇;从东晋初至明中期正德年间为中世卷,共分四篇;从明嘉靖初至“五四”前夕为近代卷,共分三篇。全书总共十篇,约百章,共约三百万字,成十八册,其计划之宏大可谓前无古人。可惜这一宏愿最终未能完成。在1932年朴社出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自序中,郑振铎先生称:“本书作者久有要编述一部比较能够显示出中国文学的真实面目的历史之心,惜人事倥偬,仅出一册而终止(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世卷第三篇第一册)。且即此一册,其版今亦被毁于日兵的炮火之下,不复再得与读者相见。因此发愤,先成此简编……”所谓“简编”,陈福康先生认为:“大体说来,原计划共分三卷,此书照旧;原计划再分成十篇,此书取消;原计划共写九十七章,此书拟改为二十八章,另加《新文坛的鸟瞰》一篇以及《年表》《索引》等作为附录;原计划分十八册出书,此书拟改成五册。”较为清晰地勾勒出郑氏《中国文学史》自缘起以至规划、写作、出版的情况。
数种珍贵材料集为一宗
本次拍卖的手稿本,题《中国文学史初稿》。共存《叙论》及“古代文学”部分第一卷第一篇第一、二、三、四、五、六、八、九章,以及应属“近代文学”部分的两章:《第一章北剧的末运》《第二章传奇的繁兴(上)》《传奇的繁兴(中)》。从手稿目录来看,分为三级“卷一篇一章”,与《草目》及毁于兵火的商务印书馆版《中国文学史》中世卷第三篇结构略同,或为《插图本》出版之前那部宏大的《中国文学史》计划的未出版的成果。
手稿所用稿纸有两种:一种为《小说月报》小字方格稿纸,版心单鱼尾,版心下方印“小说月报稿纸”,全页20行,行27字;一种为无版心小字方格稿纸,尺寸与有版心稿纸略同,全页21行,行27字。随文且有直接剪裁当时的印刷出版原典(如《诗经》等)为引文,贴于手稿所写内容之后。
具体考察《中国文学史初稿》手迹现存“古代文学”部分,第一卷古代文学,第一篇夏至秦,章节分别为:《第一章远古的誓诰》《第二章诗经》《第三章楚辞》《第四章先秦的哲学家》《第五章先秦的历史家与传记家》《第六章秦代文学>第八章汉武帝的时代》《第九章古典文籍的整理与编纂》。对比《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卷古代文学》前九章标题分别为:《第一章古代文学鸟瞰》《第二章文字的制作》《第三章最古的记载》《第四章诗经与楚辞》《第五章先秦的散文》《第六章秦與汉初文学》《第七章辞赋时代》《第八章五言的产生》《第九章汉代历史家与哲学家》。
可见《插图本》对初稿进行了并省提炼,先概述古代文学全貌,再由文字之讨论而进入文体与原典的具体研究,合诗经与楚辞为一章,将先秦文学并为一章,设专章讨论辞赋与五言诗。而尤为珍贵的是,这批文献中不仅包括了文字部分的手稿,还包括了后来编入《插图本》中的图片,以及当时的排样,数种珍贵材料集为一宗,几乎完整展示了这本书由写作到出版的整个过程。
藏书名家的孤心搜逸
除去对文学与文学史始终如一的浓厚兴趣,郑振铎先生更以藏书名家,其藏书护书的事迹广受尊崇,四十年积书有近八干部之多,遑论其一生所经眼。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史写作亦得益于他本人及当时各公私藏家的藏书,如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涵芬楼,以及顾颉刚先生、郭少虞先生等,所择插图的来源被一一记录于图下。如《夸父逐日》图下标“西谛藏”;《屈原像》图下标“古物陈列所特许借印”;《舜从东家井中出》图下标“北平图书馆藏”;《韩愈像》图下标“故宫博物院特许借印”等。又如《风雪山神庙》《火烧翠云楼》等图均注引自“明刻本《水浒传》”,图下标“鄞县马氏藏”,据陈福康先生所撰《郑振铎年谱》,1931年8月中旬,郑振铎与由北平南下的赵万里同去宁波访书,于马廉(字隅卿,浙江鄞县人。近现代著名藏书家、小说戏曲家。曾任北平孔德学校总务长,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月湖老宅小住,三人昼夜畅谈,郑振铎抄录了马廉所藏有关小说戏曲史料,和在王孝慈所录基础上修订的有关明代版画刻工姓名资料等。
在《凡例》中,郑振铎先生写道:“我们应该感谢这几年来殷勤搜辑那些伟大的未为世人所注意的著作的收藏家们。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帮助,有许多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的作品是不会为我们所发现的。”而今,这一宗《中国文学史初稿》系列文献,也因收藏者之努力而得以保存下来。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初稿》《晚清散文选》手稿及资料一批
民国写本
约四百四十六页 纸本 散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