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念

2021-05-30武素英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1年45期
关键词:麻风病信念

武素英

信念是义无反顾的坚信,王泽山院士年轻时放弃热门专业,选择火炸药专业,让我国火炸药领域因他而“光芒四射”;信念是不忘初心的坚持,果树栽培专家糜林一心为民,30多年来,哪里穷就往哪里跑,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他帮助大量农民脱贫致富,自己却不幸倒下;信念是始终如一的坚守,“人民楷模”王继才把“靠自己”“不抱怨”作为人生信条,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清晨在开山岛上升起五星红旗……

信念如种子,播撒下去就会孕育出棵棵参天大树,强壮自己,兴旺国家,造福人类。

新闻讲堂

信 念

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从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时期,到砥砺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无往不胜。这种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照亮前路、启迪未来。

20世纪初期,中国凋敝困顿。风雨如晦的岁月,首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暗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工厂矿山。面对重重压迫,越来越多的工人捧起《共产党宣言》,主动吸收进步思想,汲取斗争力量。人们还把一本本印有“大胡子”头像的小册子带到农村。信念的种子,开始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那个年代,无论身处何地,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追寻着信念中光明的样子。远在莫斯科学习的王经燕毅然回国,在丈夫生前奋斗的地方继续革命事业。

王经燕和男同志一起跋山涉水,开展农村工作。一年间,全县共产党员发展至400余人。洒满思念的雨夜里,她轻吟起和丈夫共同谱写的歌词《我和你》,“伟大的理想,共同的志向,让我们生死与共,我就是你。”

1928年6月,26岁的王经燕被捕后英勇就义。

无数风华正茂的红军战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而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1934年,红军集结时,江西瑞金华屋村17兄弟曾栽下17棵松树,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他们奔赴沙场,一去不返。如今,这17棵“信念树”仍蓬勃茁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们踏上新的长征路。26岁的“背煤汉”马万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河北龙烟铁矿,这里供应着全国大规模建设急需的资源。原“马万水小组”组员余长清回忆,“他抡着12磅的大锤,后来打800锤,打1000锤。别人三两分钟就不行了,马万水五六分钟打一个眼,他的力气太大了。”真实而迫近的危机感,推着马万水不断往前冲。这位执着坚韧的共产党员坚信,工人的双手终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历史的江河将继续奔腾向前。1977年,19岁的黄大年一路北上,从广西贵县来到了吉林大学。大雪飘飞的日子,衣衫单薄的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全然不觉寒冷。本科毕业时,黄大年在同学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临别赠言。短短9个字,重若千钧。

炙热的信念,支撑着这些年所有的付出和疲倦,早已熔铸成他生命的内核。黄大年的回国,推动中国进入“深地时代”,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

英雄无悔,这个毕生追逐理想、坚守信念的共产党员,在梦想出发的地方,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

几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埋头苦干,薪火相传,从不言弃。

(作者孙志平,选自“新华网”2021年6月15日,有删节)

解读

信念是一道闪电,划破暗夜,芳华绽放的王经燕,用她年轻的生命,迎来黎明;信念是一座灯塔,指引17兄弟穿越黑暗,奔赴沙场,17棵“信念树”为后人遮风挡雨;信念是一束微光,照耀并指引着“背煤汉”马万水砥砺前行,开创人生奇迹……

一粒粒信念的种子,孕育成茫茫林海;一束束信念的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

信念,有着神奇的力量,坚守它,就能穿越时空,照亮前路,启迪未来。

人物风采

李桓英——一生奉献给麻风病

29岁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37岁辗转多地回到祖国,57岁投入麻风病防治工作,95岁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期颐之年仍然心系麻风病防治事业……不久前度过百岁生日的李桓英,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为实现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40多年来,李桓英跑遍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患者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一些村曾经几乎没有路可走,她就坐索道过去;多次遇险,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却笑着面对;设备简陋,她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直到现在,两只手臂上还有两个清晰的疤痕。经过努力,李桓英成功将麻风病的治疗时间缩短了3年半。李桓英對患者的关爱不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上,更体现在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治疗方案。她以无私大爱诠释了医者仁心。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爱国,是李桓英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国,她总是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根,我绝不能忘本”“我要把学会的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无惧征程艰难多,丹心从来系家国。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爱国科学家们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永远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宝贵的精神滋养。

李桓英虽然没有儿女,却是很多麻风病患者的“李妈妈”。她曾经倾注无数心血的曼喃醒村已顺利脱贫,一幢幢漂亮的傣族小楼鳞次栉比,村民脸上满是笑容和希望。“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百岁高龄的李桓英依然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克服艰难险阻、加快创新脚步,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作者邹翔,选自“人民网”2021年9月3日,有删节)

解读

信念决定了人生的厚度与长度,如磐坚守,事业才能长久,人生才有价值。一个信念,一生坚守,李桓英把青春和热血全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让信念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福泽百姓。

成语小解

百折不挠

【出处】东汉·蔡邕《桥太尉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释义】折:挫折;挠:弯曲。不管经受多少挫折,绝不屈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刚毅。

【造句】要做成大事,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坚韧不拔

【出处】北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释义】也作“坚韧不拔”。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造句】白杨树在悬崖峭壁上经历无数次风风雨雨,但它依然坚韧不拔地立在那里。

猜你喜欢

麻风病信念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国际麻风节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消除麻风在行动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