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的古籍保护与传播

2021-05-30杨光辉

藏书报 2021年47期
关键词:家谱古籍资源

杨光辉

新时代古籍保护进入新阶段。如何让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古籍“活”起来,是古籍保护的核心,也是近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更是大众关心讨论的话题。

关于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动古籍保护与传播,我想到的主要有:

一、古籍如何“活”起来,使其走出深闺,进入寻常百姓家;二、古籍活化的核心;三、古籍活化的举措。

古籍如何“活”起来

关于古籍如何“活”起来,促其走出深闺,进入寻常百姓家?我重点谈谈古籍数字资源活化的三个问题:

古籍数字资源的开放利用。我们了解到,日、美重要古籍收藏机构的中文古籍全文图像资料网上发布多,容易获得;中国的古籍网上资源发布少,获取不易。国内外中国古籍数字资源网上服务状况存在鲜明对照,这给中国古籍界一个警醒。近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率先将馆藏部分古籍相关数据库资源开放,可以实现自由阅览,国内的古籍资源网络服务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以上海地区的古籍资源为例,“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就有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等,加上海档案馆、上海方志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图书公司(博古斋)等收藏与保护机构,古籍资源相当丰富,如果加上长三角地区,可以说占到古籍资源的一半。如果尝试成立上海或长三角古籍保护与传播联盟,将各自特色馆藏数字化,提供网络服务,将有力促进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古籍数字资源的释放与活化。

古籍复本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搭建。民间古籍书源日渐枯竭,有必要建设公藏机构古籍复本互联网共享交易平台,让古籍资源流通和“活”起来。互联网环境下,目前民间古籍书源最主要渠道是孔夫子旧书网,它是民间古旧书网络交易共享平台。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资源历史性地被集中到公立收藏机构。根据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龙向洋编制的《中国古籍总目索引》统计,我国古籍有20万个品种、40万个版本左右,按每个版本10册计算,大约四五百万册,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古籍藏量约四五千万册,可以说复本量挺大。复旦大学图书馆,曾将复本图书与中国书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进行过交换。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可出台特殊的政策(目前文物及国有资产相关规定很难处理古籍复本问题),通过立法将国内公藏机构三个以上的复本古籍释放出来,建一个互联网共享交流平台。不仅可以节约大多数收藏机构的物理空间,促进流通活化利用,从长远看,还可避免数字化重复建设。

数字古籍索引问题。古籍数字资源大量上线以后,如果没有“索引”作深度的解释与导引,对于传播非常不利。不管是图像版抑或全文数字版(“全文索引等于没有索引”——杜泽逊),如果不做标引,发现和利用起来都非常困难,达不到传播之目的。目前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普遍存在图像版精度不够,缺少深度标引(人名、地名、书名、主题等综合索引)问题,对广大非专业学生和普通民众缺乏吸引力。中国索引学会正在为上海方志办编制《上海府县旧志综合索引》,涉及人名、地名和机构、篇名、物产、职官、主题索引等,希望出版网络版,让地方志索引的检索功能促进地方志古籍的利用与活化。

古籍保护与传播的核心

古籍保护与传播涉及经费、法规和人才三方面,建议如下:

设立古籍保护专项资金。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对于古籍保护的投入陆续加大,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也会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古籍保护事业。但随着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这些投入仍显不足,尤其是师资、实验室、高端研究人员依旧欠缺,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古籍保护方面的投入。

制定相关古籍保护条例。以上海为例,期待制定《上海古籍保护条例》。参考国家《文物保护法》《公共图书馆法》和湖南省《古籍保护与服务规范》(首部地方标准)等,制定《上海古籍保护条例》,规范和指导上海地区古籍数字资源的网络开放服务,切实保障民众查阅使用古籍数字资源的权益,同时保障图书馆古籍保护条件和人力资源。期待“十四五”期间能够切实推动古籍保护立法工作。

培养古籍保护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古籍保护也应充分利用高科技,通过多种方式让古籍走向大众,加大传播力度。培养既懂数字人文,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展现古籍“元宇宙”,实现大众对于古籍的沉浸式体验。比如,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不少探索,与多方合作恢复传统手工纸的工艺恢复,筹建造纸植物科普园。通过对造纸植物的基因改造,能够保证我们古代的和曾经有过的开化纸、剡藤纸等原材料的供应。纸张表面的微生物检测,使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生物技术应用到古籍保护中来。像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青年生物学家通过检测五代北宋期间的抄本《金光明经》,发现其表面有世界上还没发现过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够抑制其他霉菌的生长,使上千年的经卷得到保护。这些都是将现代科技融入到古籍保护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对古籍的科学保护起到了非常好引领作用。古籍保护与传播需要既懂古籍,亦懂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突破创新。

古籍保护与传播的举措

这里我谈五点具体措施:

筹建造纸植物科普园与手工纸博物馆(类似天文馆进行科普)。2021年3月12日植树节,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院研究生实践基地揭牌,并在园区种下北美长纤维造纸植物,筹划共同建设世界造纸植物科普园。如果建成的话,对促进造纸植物研究,和将来的造纸科普和文化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中国已有很多博物馆,像样的纸张博物馆还没有。作为纸张发明国,建设纸张博物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古代纸张研究,纸张的传播历史研究更是与世界文明的历史息息相关。

推广“中国好作业”——“我的家谱我来做”项目(网上举办+线下体验)。2008年暑假,本人参与该项目,项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指导,上海教育新闻网主办。笔者认为,在经历“计划生育”一代以后,通过家谱编制,可以让新一代的孩子体认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就是在家谱中真实客观地记录自己和家庭的成长历程,使家谱文献经得起时代考验,并作为当代第一手的社会生活资料;善,中国人说“百善孝为先”,编制家谱可以让孩子们继承传统孝道;美,中国的线装家谱其装帧艺术符合“黄金分割”的科学原理,封面多用磁青纸亦符合国人的审美眼光,颇富美感。获得好作业金奖的朱宸灏同学(苏州振华中学预备班学生,通过网络提交家谱作业)说:“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家是永远稳固的基石,即使在今天信息化爆炸、传统文化衰微的时代,人们仍然渴望寻找一个温馨的港湾,那便是家。而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这样追根溯源、探求真善美,用家谱的形式记录历史,那我们的家国怎会不美丽?我们家国的文化怎会不传承?”通过这样的项目,可以让我们的少年儿童参与进来,让孩子们了解古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

办好校园曝书节、晒书节(网络直播+线下参与)等活动。通过“晒书”的活动形式,增加大众参与感,增强古籍吸引力。复旦大学从2017年起,已连续五年举办校园“曝书节”,影响日益扩大。类似这样的活动可以全国联动,甚至世界联动举办,将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寺庙道观以及私人收藏者打通。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互联网直播——“全城、全国、全世界”参与。

中小学生书包里放一本传统装帧艺术形式的书。这些传统装帧艺术形式包括纸张发明前的仿制甲骨、青铜、石刻、简牍、丝帛,以及纸张发明后的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金镶玉装、毛装等。可以每年级一种,12年级12种合成一套,既有实用价值,亦可欣赏收藏。通过网络制作课堂,让师生参与。

期待新媒体平台与古籍保护界的合作联动。希望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这些受青少年喜爱的网络平台参与古籍保护事业,扩大古籍保护的社会影响力,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大力培养对古籍保护有感情的新一代学子。2020年9月11日,本人受复旦大学对外合作处委托,通过哔哩哔哩讲《传统纸质保护国际合作漫谈》,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字节跳动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设立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参与古籍保护宣传推广,值得推崇。

猜你喜欢

家谱古籍资源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资源回收
我是古籍修复师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