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路径

2021-05-30杨雪英周紫君谭君崇

关键词: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运输

刘 芳 杨雪英 周紫君 谭君崇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交通运输现代化很早就被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关注,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1]。但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四个现代化”目标中交通运输现代化就被当作工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来看待。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任务和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交通强国。加快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行业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根据梅丽安-韦伯斯特辞典,英文单词“现代化”是从英文单词“现代的”衍生而来。18~19世纪,“现代化”更多被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逐步将“现代化”发展为一个社会科学专业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罗荣渠[2]和何传启[3]对现代化的论述被广泛接受。交通运输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对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周乐、田少波、许云飞等将交通运输现代化归纳为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4-6];戴东生、李作敏、李连成等着眼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关系,将交通运输现代化描述为高效支撑经济社会系统良性运转的交通运输系统[7-9]。此外,交通运输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等也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傅志寰院士领衔的《交通强国战略研究》是该方向最为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10],更多的成果则着眼于某个具体领域或某种运输方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交通运输的基本属性入手,重点对新时代赋予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新内涵进行再认识,仅在理论层面分析其基本特征和发展路径。

一、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随着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交通运输飞速发展,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国家现代化目标和交通强国战略的确定,赋予交通运输现代化更为丰富的新内涵。

(一)概念模型的构建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属性,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仅存在弱替代性。同时,人类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这就导致交通发展及运输需求均具有非均衡性。此外,交通运输还存在较强的外部性[11]。因此,交通运输现代化必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就其自身而言,既是一种社会状态,又是一个历史过程。

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为主要任务,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保障。因此,对交通运输现代化而言,作为社会状态,交通运输现代化是指在刚性的资源和能源约束下,各种运输方式按照自身技术经济特点,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构成高质量、高效率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最新的先进状态。作为历史过程,交通运输现代化是指在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共同推动下,交通运输由初级阶段向先进状态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该先进状态将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调整,现阶段所述的交通运输现代化,主要指建成可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智慧、绿色、舒适、多元、经济的出行服务和体验”的现代高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行业治理体系。这一过程既包括五种运输方式不断发展、相互协调的过程,又包括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和治理能力等不同层面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交通运输现代化用概念模型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模型

(二)主要特征

经过上百年的建设,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普遍经历了由单一方式到综合运输的发展历程,通过体制机制约束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使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了综合的交通总量规模、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良的运输装备、较高的安全水平、灵活的机动性能[12],既能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又实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能源节约、环境改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高度协调和一体化发展。交通运输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以国家现代化水平为基础,同时,也为国家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动态性

交通运输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交通运输发展的目的、目标、环境、条件不断修正、完善、提升的动态过程,所谓现代化只是针对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其发展目标由最初的可达性,到快捷、安全、舒适,再到现在的集约高效、智能化和绿色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

2.多维度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按运输方式分类,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及管道5种运输方式;按运输对象的不同,包括客运和货运;按构成要素分类,包括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治理能力等不同方面。因此,交通运输现代化也必然包括公路运输现代化、水路运输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多个维度。

3.派生性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其需求属于派生性需求,因此,交通运输现代化不仅要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相匹配,更是国家现代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体现,既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又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在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4.先导性

交通运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特征,交通运输现代化也需要适度超前于国家现代化进程,建立较完善的、符合本国经济地理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保障总体运输能力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客货运输需求,才能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5.长期性

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日趋完善,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终点,必然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治理能力等持续提出新的要求,交通运输现代化将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趋势、新元素、新理念。

6.演进性

交通运输现代化由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逐步由“不发达”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是在某一类或某一组具体的“参照系”中的一种相对状态。同时,这一进程也反映出各国各地区自身的禀赋和特点,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的一种历史传承。

二、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交通运输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一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在此,重点从其发展动力、过程、结果以及基本模式等方面,分析其发展路径。

(一)发展动力

从发达国家基本规律来看,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源泉。交通运输业属于服务业范畴,其现代化由创新和需求两方面来共同驱动,即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动力包括内生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

1.内生动力为创新能力

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进入工业化后,技术创新成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因素,不断推动运输装备的更新与升级,带动配套基础设施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相继出现后,人们对运输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的要求逐步提高,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综合交通和绿色交通得到极大发展,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成为发展重点,制度创新将逐渐取代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主要动力。

2.外在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可分为6个层次,即可达性、安全性、舒适快捷、合理高效、集约化、绿色发展,如图2所示。其中,可达性和安全性是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需求,舒适快捷是对交通运输发展的中级需求,合理高效和集约化是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高级需求,绿色发展是对交通运输发展超越性的需求。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矛盾进行调整。从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早期阶段的需求主要在于减少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可达范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于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和运输距离不断增大,对于大规模运输、快捷运输等的要求逐渐提高;进入信息化阶段后,工业开始由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变为定制化、个性化生产,对货运的需求由经济逐渐转变为灵活、快捷,人们对客运的要求也从可达、安全向舒适、快捷、绿色转变。

图2 对交通运输需求发展阶段示意图

(二)发展过程

交通运输现代化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向前,技术创新推动运输工具的升级。按照德国四次工业革命理论[13],工业1.0阶段,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汽船、火车的发明和应用,以及运河的大发展,随之也导致了帆船的逐渐衰落;工业2.0阶段,内燃机的出现,使得火车大范围应用,汽车、飞机等先进运输工具不断涌现,前一阶段快速发展的汽船逐渐被淘汰;工业3.0阶段,信息化开始取代工业化成为工业革命的重点,交通运输行业对不同运输方式综合管理的能力不断加强,开始向着智慧交通、综合交通方向发展;工业4.0阶段,随着智慧运输工具的进一步发展,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将逐步融合、不断提高,如图3所示。

图3 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三)现代化结果

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来看,现代化结果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运输装备技术不断升级。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为技术创新,运输装备技术水平的升级是交通运输现代化所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运输工具;二是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运输装备技术水平的升级,必然要求提升配套基础设施,才能与之相匹配,保障运输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的建成既是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又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结果;三是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交通运输业的产品是运输服务,运输服务能力的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最根本需求。运输装备的升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所产生的结果,必然归结为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体验更好,安全性、可靠性不断提高;四是交通运输治理体系更为完善。随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全,对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和配合的要求将逐渐提高,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将带动制度、法规和标准建设,使交通运输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现代化结果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将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二是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交通运输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就会改变生态环境,运输环节更是属于高耗能过程。随着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需要在保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资源和能源浪费。

(四)基本模式

按照发展动力,分为技术推进型和制度引导型。技术推进型是指由技术创新直接带动的运输装备升级和交通运输发展,制度干预作用不显著,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制度引导型是指自身技术创新较弱,但通过制度引导,支持通过新技术引进等及时跟进,有效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如美国积极引进德国的汽车技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结束后,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高效的管理在交通运输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建立目标导向明确的制度体系,更有利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

按照发展水平,分为先导型和跟进型。先导型是指交通运输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能力强,在发展过程中占据先机,处于领先水平的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如当前的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跟进型是指交通运输发展相对落后,通过对标先进,加强技术引进、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如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等,这些国家通过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的发达国家而转变为先导型发展模式。

按照典型国家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一是英国模式,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技术创新,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二是德国模式,受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裂和合并影响很大,政治因素对于交通运输现代化发挥决定因素;三是美国模式,通过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把握发展先机,后来居上。

三、结语

2035年之前,我国的经济、贸易、人口等各项发展指标处于上升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不断提升,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阶段,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阶段,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期,将迎接更多的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挑战,交通运输现代化将呈现持续高速发展态势。通过对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能够更好地识别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和新挑战,进行前瞻性思考,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制定破解方案,开放包容地对新业态、新技术、新要求进行汲取。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试图赋予交通运输现代化新时代新内涵,未涉及评价标准、阶段划分、战略目标、政策建议等内容,下一步将持续跟踪研究,对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辨识,研究编制发展指数,为科学审视交通发展问题,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运输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