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推广

2021-05-30潘虹

健康之家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潘虹

摘要:依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传递出的文件精神,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文化继承创新、科学研究等五大使命作为核心导向,始终贯彻落实以德树人的基本思想,构建起具备中国风格、特色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性基础课程思政示范体系,全面健全教学管理方式、积极拓展思政教学资源,以求达到使人才培养与思政课程互相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

2020年,中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表示,高校应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出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强化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将课程思政渗透入职业院校育人目标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养局限,构建起人文精神与技能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也意味着职业院校应在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情况下,围绕其展开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育人元素,并融入教學体系当中。

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高职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复合型基础必修课,是衔接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基础3部分构成。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程知识的讲授,很少在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引导,忽略了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是相互渗透的,没有将价值引领融入基础课教育中。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长久以来,很多教师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而自己作为基础学科教师,传授课程知识才是自身职责,教育理念上缺乏“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2实践策略

2.1 强化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所代表的,不仅是将思政元素与学科内容相融合,同样也是将课程育人与教学团队相融合[2]。作为课程思政的有力执行者,教师是决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次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共有五人,其皆为具有丰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均为党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是一只专业知识、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学队伍。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专业知识素养,教学团队组织多次研讨交流会[3]。同时,我校党代表工作时,也积极落实“以德树人”教育理念,通过周期性展开“谈心谈话”等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深入交流,认真听从学生的意见和困难,并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信念。

2.2 构建课程思政特色资源

教学团队积极落实文件精神,深挖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读《中国医学史》《中国历代名医传》等相关医学书籍近一百本,较为系统化的整理出了世界范围内50名医药学家的光辉事迹[4]。其中包括我国古代医药学家20人,包括孙思邈、张仲景等,这些古代医学家们的积累成果,为后续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另有中国现代医学家15人,包括金宝善、黄祯祥等,这些现代医药学者的积极探索,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最后是外国医药学家15人,其中包括白求恩、波克拉底等,这些外国医学家们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及崇高的思想品质同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素材。教学团队通过对上述医药学家们的事迹进行收集,并积极探索其中的思政教学元素,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们从医药学家们的先进事迹中获得思想引导。教学团队通过教学研讨、谈心谈话等形式,将上述材料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和提高。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工作是重中之重[5]。教学团队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基本教学核心,并立足于现行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始终遵循我国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原则,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以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作为目的,持续探索教学内容当中饱含的思政教育内容,编写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思政》补充教材。通过这样的形式,为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教材依据。本次补充教材当中,除了做好有关学科发展知识的补充以外,还融入了思政教学元素,例如,在教材中的免疫学教学板块,增强了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天花预防方式“人痘接种法”,这一方法的出现比西方早近千年,通过增深学生对传统医学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弘扬精神。另外,将干扰素发明者Alick Isaacs的发明故事以及防治呼吸道病毒的临床中医药措施等引导病毒学部分当中,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最后,将传统中医理论中对寄生虫疾病干扰的认知、屠呦呦获奖之路等内容引入到寄生虫教学部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精神。

2.3 创新课程思政教育载体

教学团队以高等教育的未来职业发展特征为依据,构建起将“医学风险、传承经典”作为核心目的的,“以德树人”短视频教学方案。该短视频教学方案取材于上述五十则医学名人故事,针对各个核心思想要素内容以及课程知识内容中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脚本的撰写以及拍摄。短视频中在各课程内容板块融合了历史上医学领域的典型人物实际,共计微视频18例(如表一所示)。同时,这一系列医学短视频共计氛围五个板块,以歌颂中国古代医药学家、现代医药学家、世界医药学家、中医文化、爱民情怀等方面,以课程知识内容为载体,构建学生的核心主义价值观。

另外,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同样也是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载体,能够成为高校组织线上、线下共同育人的强力举措。教学团队充分结合互联网应用资源,借助超星学习通、考试云、IES智慧课堂学习平台等方式,构建起了一批精品线上在线开放课程。在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教学团队系统针对课程中基本内容特征进行研讨分析,并深入化的针对各个课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进行解读,同时归纳总结出有关课程思政育人基本要素,并依托网络在线视频的形式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同时在网络平台运行时,教学团队采用平台值班制度,实时在线管控教育平台,并采用课程发布公告、创设见面会、开展互动问答等各个形式,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有利空间,帮助学生解决存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注意对学生优秀价值理念的培养和监理。

3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担负着培养输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艰巨任务。因此,职业教育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既发挥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和显性教育作用,又充分彰显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和隐性育人功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社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小云,李霞,王妍,刘洋,桂金秋,石学魁.病原生物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1,42(06):173-176.

[2]张珺妍,谭宏超,陈佩佩,王晓娜,姜艳平,崔文,乔薪瑗,王丽,周晗,徐义刚,李一经,唐丽杰.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J].中国畜牧兽医,2021,48(12):4607-4617.

[3]杨晓莹,韦艳霞,汤仁仙.浅谈日常教学中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83-85.

[4]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袁正宏/陈捷亮团队揭示乙肝病毒微染色体逃避清除的表观调控机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1,48(06):720.

[5]景志忠,房永祥,陈国华,贾怀杰,何小兵,李军成,高真贞,莫斯科,冯海燕,王春燕,李守杰,曾爽,杨帆,高建平,姚文娟,李政厅,景伟,曹健民,张春祥.高原型实验小型猪——合作小型猪的培育与应用[J].甘肃畜牧兽医,2021,51(11):5-14.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